有人说新加坡多元化文化风情,是隐藏在餐桌后面的。香喷喷的沙嗲肉串;野美生猛的海鲜大餐;芳香扑鼻的娘惹美食;海南鸡饭、肉骨茶、辣椒螃蟹,数不胜数。从一道道色香迥异的大餐中,你可以体会到印度人、马来人、华人等各自不同民族风情。
此前来到小印度,我决定一头扎进美食的海洋,通过地道的印度美食,来了解他们的文化。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西欧人等。人口的比重数华人最多,排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马来人和印度人。向群而居似乎是人之共性,和生活在牛车水的华人一样,印度人在新加坡也拥有一条自己的民族街“小印度”。它位于新加坡河的东岸。生活在这里的印度人,他们完完全全按照印度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交流方式生存。
在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印度寺庙里,一大早虔诚的印度信徒们便来此膜拜。印度人在自己人开的餐厅里吃上一顿可口的早餐,这一天才是真的开始。
在印度的餐厅里,耳中听到的是印度的传统音乐;鼻子闻到的是印度的辛香料;眼中看到的是艳丽的色彩,仿佛是视觉、嗅觉、听觉在同一时间混淆。此时 ,脑海浮现的是一派印度的生活气息。而此刻,地产的印度食客们,正用右手享受着盘中的美味。半开放式的厨房里,几具厨师忙的是热火朝天。
可能是看到我是初来乍到,店主热情地向我介绍起自家的美味。店里最出名的是DOSA。DOSA是一种烤得像纸一样薄的大卷饼,里面包着各种不同的配料。每天店里会供应几百张大卷饼,经常没到中午就全都卖光了。这大卷饼看起来像我们中国摊的鸡蛋饼,但比鸡蛋饼要大。这家餐厅提供十多种不同的大卷饼,据一些资深的印度食客说,这种大卷饼被当做人们的主食。
英国殖民时期,给新加坡带来了印度劳工,他们就此生根落脚。由于这种大卷饼既耐饱又方便携带,所以成为当地劳工们充饥的最佳选择。印度沦为殖民地后,殖民政府把印度的奴隶运到其它殖民地进行开垦,因此这种印度大卷饼也随之被传播到加勒比海群岛和东南亚各地。传说中的印度大卷饼是用羊酥油做的,由于羊酥油价格昂贵,只能加入一点点,主要配料是面粉和盐。因此,传统大卷饼的口感很耐嚼。而个头都是巨型的,足足有今天的4倍。因为早年来新加坡的印度劳工干活多、食量大,每人每餐至少能吃上两个这种巨型的卷饼。现在的大卷饼是用印度的香米和小扁豆泡过之后,用机器打碎,米浆必须发酵一个星期以上,做出来的那是饼香味扑鼻。
卷饼端上来了,我学着印度人的样子,分别把椰子酱、辣椒酱和咖哩酱倒入格子盘里,然后用右手蘸着酱料吃。饼的味道还不错,可以接受,饼本身的配料也不少,有胡椒、蔬菜、小茴香、玉米,很讲究营养的搭配。嚼起来咸咸脆脆,不蘸酱吃会更美味。或许我们中国人的口味都比较偏淡吧!
中国的传统早餐吃油条要配豆浆,而吃印度大卷饼要配拉茶。大多数的印度人早餐要在十点以后才吃,早上起床可以不洗脸、不漱口,一杯奶茶是一睁开眼的必须。所以在小印度,不论是市场还是路边,到处都能找到卖拉茶的摊位。两个杯子间牛奶和茶倒来倒去,在空中拉出一条棕色的弧线,以便茶乳交融。
来店里的大多是印度人,他们一边品美食,一边追忆家乡的味道,一份简单的食物不再简单,这也许就是印度移民怀念故土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