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上海、洛杉矶、新加坡3地中国妈妈教育PK,哪里最卷 答案出乎意料

文 | 米粒妈

很久没有推荐教育纪录片了,最近米粒妈看了一部叫《了不起的妈妈》的纪录片,一共12集,正在更新中,讲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下的中国妈妈,对教育的思考、执着、迷茫和坚持。

很真实也很精彩。

米粒妈之所以喜欢看纪录片,是因为纪录片更像一面镜子,看的是别人的故事,读出的却是自己的困惑和挣扎,有借鉴、有醒悟、有思考……

洛杉矶:学霸妈妈的“冠军”养成计划

纪录片第一集,讲的是生活在洛杉矶的华人妈妈,坚持走体育鸡娃路线——花样滑冰。

这一集的小主人公是6岁的女孩茉莉,爸爸是华人二代,耶鲁毕业,现在是一名律所合伙人。

茉莉的妈妈来自吉林长春,先后在UCLA和牛津读了两个教育硕士。

妥妥的学霸父母+中产家庭。

茉莉小时候,妈妈就决定了让她走体育这条路,但事实上,他们家都是“学习的料”,没有一个搞体育的,她说如果凭借一己之力把茉莉培养成一名出色的运动员,送上奥运会,将会是她最大的骄傲。

茉莉在学习花滑之前,妈妈在洛杉矶一所非常有名的私立中学做全职中文老师,随着女儿开始花滑训练,她发现完全没有办法兼顾工作,于是辞职,开始全职陪娃训练。

6岁的茉莉,一周训练6天,每天妈妈开车往返200公里接送她去冰场,要和教练沟通各项计划,教练不在时,就由妈妈全程督促和指导茉莉训练。

茉莉的主教练叫陈婷婷,是1985年全美花滑锦标赛冠军。

陈婷婷完全按照培养专业运动员的要求去给茉莉制定训练计划、搭建团队。教练划分非常细致,有教转体的,有教滑行的,有专门编舞的,有教冰上力量的,还有教冰下训练的……

所有的教练都是按分钟收费,一分钟2美金,一天120分钟,一周6天,如果出去打比赛,教练的指导费用另算,而且还要承担教练的所有吃住行开销,整个花费非常巨大,茉莉的妈妈粗算了一下,花滑的花销差不多是体操的近10倍。

即便是这么大的投入,茉莉的妈妈仍然坚持,滑冰不能成为茉莉人生的全部,她对茉莉没有这方面的限制,但同时她和爸爸还是会倾尽他们所能为女儿提供一切条件。

去年9月,茉莉上学了,每天上午上学,下午训练,而妈妈也回到自己当初工作过的学校做起了兼职老师,上午上班,下午带茉莉训练。

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茉莉的日程表的确排得满满的。

除了花滑,妈妈还给她报了体操课,注册了好莱坞童星经纪公司,茉莉经常会有出演广告和电视剧的机会。

同时线上报了国内的编程课以及其它一些课程,在学校里,茉莉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即便茉莉的妈妈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她依然会焦虑,会迷茫。

纪录片一开始,茉莉参加比赛,在同级别选手中,茉莉的年龄和体型都是最小的一个,而妈妈也承认,茉莉其实并没有准备好。

结果可想而知,茉莉表现得并不好,动作没有完成,得到了最后一名。

妈妈严肃地批评了茉莉不够努力。这在我们局外人看来,可能过于严苛了。

但茉莉的妈妈后来面对镜头,哽咽着说,她其实没有准备好让茉莉面对失望,她害怕因为她的决策失误,让一个努力的孩子丧失信心。

毕竟花滑这条路是妈妈代替茉莉做出的选择,而不是茉莉自己的选择。

所有的体育运动,进入到竞技状态之后,就没有快乐体育而言了。

茉莉的妈妈说,不打不骂,但每一天都在熬,熬孩子,更是在熬家长。

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去拼体育呢?做个普通人不好么?

米粒妈想说,每对父母的教育观都源于自己的教育经历和自己所处的阶层。

在美国,全民鸡体育,它是名校的敲门砖,又因为亚洲人自身的身材条件比较适合花滑、体操,所以花滑届,华人孩子占了半壁江山。

茉莉的妈妈说,让孩子从小从事体育运动,能磨练他们的韧性,学会吃苦,接受输赢,练就大心脏。

竞技体育,有比赛就有输赢,每一次上场,都是一次锻炼。平日里的训练,一个动作可能就要试成百上千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不能坚持下来,不放弃。

美国崇尚鼓励式教育,无论孩子做成什么样,都极尽赞美,但如果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好的时候,心理落差是非常大的。

茉莉在比赛中拿到最后一名,“没关系”谁都会说,难的是,说完“没关系”之后,妈妈要陪着孩子爬起来继续战斗。

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茉莉时常累得、疼得直哭,但她咬牙坚持下来了,在一个月后的另一场比赛中,茉莉拿到了第二名,用银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站在领奖台上的茉莉笑得非常开心。换做是我们,不妨想一想,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孩子拿到最后一名时的失落?还是拿到第一名第二名时的自信和满足?

茉莉的妈妈在这一集结尾,面对镜头对茉莉说:

希望你成为一个努力的人,不努力的人连输的资格都没有。你不需要完美,没有人是完美的,希望你努力地做梦,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

上海:魔都妈妈的“菜小”鸡娃日常

《了不起的妈妈》第二集讲的是魔都妈妈鸡娃日常。

小田是上海一所普通公立学校的小学生,摇号进入的。

他是当年第一批被摇号的小学生。

小田所住的小区,在之前,家家都琢磨着让孩子考民办,没有人想在家门口读书,因为这所公立小学正是上海人口中的“菜小”。

摇进这所学校,小田的妈妈在办公室直接哭了。

为了考一所好的民办小学,她和小田整整准备了3年,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辗转于各种辅导班,但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

虽然觉得“不值”,但更坚定了小田妈妈鸡娃的决心。

他要让小田一直保持优势,同时委托中介帮忙盯着转学的事。

小田的妈妈是外企白领,她在家不做饭,不做家务,核心任务就是陪小田读书、学习、上兴趣班。

一大早,背着沉重的书包,小田的妈妈一边送儿子去上学,一边碎碎念放学后的安排。

放学后,跳绳、背单词、下楼玩、做作业、上课后班、练大提琴……

好在晚上回到家,爷爷已经提前过来把他们一家三口的晚餐做好了。

晚上,小田和妈妈一起学习,爸爸负责后勤工作,准备酸奶、水果给他们充电。

不得不说,鸡娃,是需要全家人共同努力的,有人统筹,亲自上阵辅导,有人接送,有人做饭做家务,这样的家庭才能运转起来。

每天晚上,辅导数学、英语、陪练琴……日常全套鸡娃流程走完,差不多就10点钟了。

家里老人觉得他们太鸡血了,按照老一套培养孩子的方式,一样能养得好好的。

就像米粒姥爷,总觉得当年他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就从最最穷困的大别山里考出来,学习是自己的事,是学校的事,家长跟着瞎操什么心呢。

但时代不同了。

现在的父母,尤其是中产父母,拼命托举孩子,其实并没有想让他们跨越阶层。

再往上跨越阶层太难了,我们所求不过是希望孩子未来多一些选择,不用特别为生计奔波。

没错,我们就是普通的父母,我们的孩子也就是个普通的孩子,我们没有说一定要让孩子未来有多成功、多成才,但即便是当个普通人,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每对父母都有自己的执念,自己曾经放弃了梦想,走了一条看似稳妥的路,就希望孩子能过上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绝不是父母拱手递到他们面前的,而是陪着他们一起创造的。

陪小田学这、学那,小田妈妈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辛苦。

她会把日常带小田学习当成一个项目去做,看着孩子一点一点成长起来,她反而觉得很有乐趣,很满足。

时不时地,她还要去刷刷名校的考题,虽然上外附中很遥远

而为了孩子读书,小田的妈妈也觉得可以牺牲一些东西,比如卖房子,搬家,或者在学校附近租一个房子。

小田的周末依然满满当当。

上乐高课,为以后学编程打基础。

踢足球。这是小田很喜欢的运动。

然后一家人穿越半个上海,去上大提琴课。

车上,小田会小睡一会儿,现在的孩子,真的是睡眠自由都快没有了

大提琴课上,小田学琴,妈妈就在一旁记笔记,不然回家怎么辅导?怎么督促练琴?

每天晚上在家陪着儿子练琴,也是一场修行。

哪怕最后就差10分钟了,小田也坐不住,这痒那疼,米粒妈觉得就像在我家安了摄像头

中介最终没有帮小田拿到转学的名额,不过小田也已经适应了公立学校的生活,妈妈决定不折腾转学的事儿了。

但鸡娃依旧,因为她希望小田能在学校里一直保持自己的优势,不掉队。

上小学摇号,不等于上高中、上大学也摇号,一二年级取消考试,不意味着永远不考试。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小田的努力没有白费,去年底,他拿到了英皇杯上海赛区一等奖。

其实小孩子就是这样,有的孩子什么都想学,有的孩子什么都不想学。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不要求孩子学那么多,但至少要有一两样坚持下来不放弃的。

让他们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就的快乐,这种快乐要比打游戏、刷视频更长久,也更根植于内心。

这一集结尾,小田的妈妈说:

把孩子抱在怀里,听他软糯地叫你妈妈,不管你怎么凶他,他永远说最爱的是你。

每天回家不管你多累,看到他扑到你怀里,毛茸茸的脑袋,抱在手里,抱在心里,闻到他身上那股味道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无往不胜,一定可以坚持下去的。

新加坡:换个赛道,依然摆脱不了“卷”

关于新加坡教育,米粒妈之前写过一篇《移民新加坡的闺蜜突然回国:国外内卷更疯狂》,很多人是从这篇文章才意识到新加坡的“卷”

说实话,在新加坡、在中国香港面前,海淀妈妈、魔都妈妈都不值得一提

《了不起的妈妈》中有一集,就是讲华人妈妈秀玮在新加坡鸡娃的故事。

学钢琴、学二胡,想换个赛道?结果依然是“卷”出天际。

秀玮是福建人,从小学钢琴,20岁时考到新加坡的艺术学院,但因为经济压力,后来转修了其它专业。

毕业后她做过三份工作,其中在新加坡华乐团是她最喜欢的一份工作,但由于有了孩子,需要一份更稳定的工作照顾家庭,她选择去一家科技公司做一名普通的文员。

秀玮的老公是新加坡本地人,两个人努力很多年才买下了新加坡政府的一套房子。

女儿Sasa三年级,儿子在读幼儿园,家里分工明确,妈妈做学业规划、陪练琴,爸爸辅导作业,姥姥照顾日常,姥爷负责带娃出去玩以及接送上下学。

米粒妈之前在文章里写过,新加坡一直推行精英教育,他们会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优先匹配给最顶尖的学生。

所以他们是从小学开始,一路读书一路分流。

Sasa刚上三年级,马上面对的就是GEP考试,也就是天才班选拔。

这一次选拔,会有1%的孩子脱颖而出

而到六年级会考,又会把剩下的孩子分出三四个梯队

其中有5%的孩子可以登上直通高中的直通车

这两次选拔不亚于咱们国内的高考,对于新加坡的孩子和家长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秀玮之所以坚持让Sasa学二胡,是希望她在小六分流的时候,能以特长生的身份考入艺术与学业并重的IB体系名校SOTA,在以后的升学竞争中占据主动。

日常,Sasa大部分时间在练琴,钢琴+二胡,钢琴为培养音乐素养,主攻方向仍旧是二胡。

Sasa每天上半天课,下午就是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武术、舞蹈、作文等等……

妈妈还为Sasa制定了兼顾音乐和学业的双路线,并请了GEP英文家教老师上门补习。

但是,新加坡孩子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每个家庭都在全力以赴。

秀玮一家每个月的教育支出占了很大比重,花在Sasa身上就有2000新币。

所以秀玮只有更努力地工作、赚钱。

她跟朋友一起开办了钢琴班,周末时间排得满满的,45分钟一节课,中间没有任何喘息,基本上是一个孩子下课,另一个孩子紧接着上课,吃饭都靠挤时间。

秀玮一个人就有70个学生,但她这份钢琴老师的收入比自己本职工作的收入多出了4倍多。她无法放弃。

对于秀玮来说,努力赚钱和陪伴女儿无法做到兼顾,平日里唯一陪伴女儿的时间,只剩下晚上练琴了。

甚至她在开车还没回到家的时候,也要视频指导女儿练琴。

练完钢琴、练二胡,有时候秀玮太累了,难免心情烦躁,就会在陪练琴的时候,控制不好情绪。

Sasa说,妈妈希望她考进好学校,因为好学校,都是好学生。

她还说:那是妈妈的梦想,不是我的。

秀玮很清楚地知道,孩子并不理解她的苦心。因为她小时候练琴的时候,也不明白。

弹幕上,很多人觉得秀玮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应该多一些时间陪伴孩子。

怎么说呢,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面临的困境。

我们没有在新加坡那样大环境下,我们也没有跟秀玮一样的个人经历。

她能够给到孩子的帮助,除了经济上的支撑,就是在音乐上铺路。

Sasa说,虽然每天都看到妈妈,但一见到还是会第一时间冲上去抱她,因为她爱妈妈。

看到这里,米粒妈有点泪目。

成年人的世界,兼顾不了那么多,没有既要还要的选项。每对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对于秀玮来说,其实是用陪伴,换孩子升学的更多机会。

大概,她不希望Sasa长大后要因为经济压力,放弃梦想,也不希望她因为要兼顾家庭,去做不喜欢的工作。

米粒妈觉得,教育,就是一场开卷考试,就算有参考答案,你也抄不成满分。

毕竟,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教育起点、教育目标、教育方式。

看了几集纪录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华人妈妈,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都会把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1、无论上海、洛杉矶还是新加坡,这些妈妈们都没有躺在床上对孩子指手画脚,要求孩子做到什么,自己一定都会做到。

2、她们在教育上,有规划、有目标。

身在美国的茉莉妈妈坚持让孩子走体育路线;新加坡的Sasa妈妈为女儿制定了艺术与学业兼顾的升学路线;魔都妈妈虽然没能让孩子转去好学校,但也在拼尽全力让孩子保持优势,等待时机。

3、有了清晰的规划,她们会制定详细的方案,一步一个脚印推着孩子往前走,也许会慢下来,但一定不会停下来。

4、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会焦虑,但没有一个妈妈因为焦虑,而放弃孩子、否定孩子。

就像《了不起的妈妈》海报上写得那句话: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爱你的妈妈。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