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很难看到,像是1980年代的乌兰恰特。这些照片都来自额博的公号《妙曼人生》。
当时中国民航的建筑就盖在摄影者所在的位置,乌兰恰特前面马路的斜对面。那时候做伊尔-14/安两4飞北京的乘客都要在这里集合,一起坐民航的班车去白塔机场乘飞机。那时候已经有了第一批选拔出来的女空乘,比起现在,她们肯定是天生丽质,千里挑一。
据说这是旧城九龙湾的人民电影院。但有网友指出这可能是乌鲁木齐的电影院。现在我已经忘记那个建筑正面的样子了,所以不确定。
那时候人民电影院把门的在东面的侧门检票,检票口修了两排铁栏杆,维持检票口的排队秩序。那时候小孩能混进电影院,摸黑做到楼上过道的台阶上看场电影,幸福感就爆表了,不亚于现在没有有效签证或绿码就能登机出国的感觉。
那时候有个京剧电影《穆桂英》,我和我们班一个胖子一起去看的。按现在标准那孩子根本不算胖,他妈是北门外面一个饭馆的厨师。看了电影后,胖同学总在教室学穆桂英的舞台姿势,还给人讲穆桂英,让我们的女班主任老师不胜其烦。有回老师在课堂上怼他(旧城口语):xxx,你连nia穆桂英的半个撅后跟都比不上。我那老师是个心直口快的人:-)
这像是从北面城楼上俯拍大北街。我在旧城上小学的时候北门早拆了,但大北街基本还那样。我都记得两边的许多店铺,有眼镜店,有牙医诊所。小时候从在牙医橱窗外面看里面的模具,总在纳闷那些石膏做成的假牙如何变成有釉有亮光的假牙:-)
在大北街往北看,能看到北门城楼。经过拆除改建那里早就面目全非了,街道被扩宽了好几倍,两边也建起新的中式建筑。最近我回去在大北街的许多铺面房外墙上展示了许多类似的旧城老照片,许多出自额博之手。老话说:温饱思淫欲,有新就怀旧:-)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驼峰都没了)。上面这两张北门的照片就更早了。
小召前面的牌楼,到80年代还那样。
过去席力图召不开放,我都不知道院子里面什么样。但那时候我下去过那里地下的防空洞。
大召前,这里叫解放街还是什么,忘了,以前的人市。如果我没记错,图片中的老房子1980年代后被拆了。这个地方现在成了游客领略老呼市风情的热门所在。据说再往西北就是过去的红灯区,现在好像云集了各种买烧卖8大碗56的铺子,很受老呼市人欢迎。其中一个烧卖馆特别出名,还上了央视的美食纪录片,里面解说的声音是老白(yansong)。
旧城的铺子和驴拉的轿车。
德发和老馆子,可能是1930年代。现在呼和浩特的饭馆都上升到了工业规模,饭馆的室内空间总合我估计得超过伦敦,肉材消耗也不会输给伦敦。我总跟呼市的同学说,外国人吃不起肉(像内蒙人那样吃),结果他们都不信:-)
过去正宗的麦香村。显然相比现在的工业规模的饭馆,过去下馆子还是很小众,精致的活动。
像是改开后的刀削面。
旧城不知道是哪儿。
牛桥,1959年被大水冲走,现在只是个地名。
小东街附近的魁星楼,不记得小时候见过这个很牛B的建筑。
财神庙。
1938年归绥市各私营钱庄银号成立的蒙古联盟实业银行。
像是1980/90年代的北门外,望月楼的背景是没有雾霾的天空。
新城的鼓楼。
南街的钟鼓楼。
将军衙署。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气势完全被“新加坡”盖住了。
铁道北的绥远抗战烈士陵园。我小时候看到里面那个三棱塔/纪念碑已经被严重破坏,勉强矗立在那里。
过去的赛马场。其实那时候也没什么赛马,就是让人看看马跑。记得小时候站在那里看马从身边疾驰过去,能感觉到大地在颤动。那时候赛马场还有人骑马去市区的单位办事,把跑得浑身冒热气的马拴住路边的树上。
联营百货商店
看看马头冲哪?显示年代的伏尔加,吉尔轿车。
人民公园
牛奶冰棍,四分一根。小豆冰棍,三分一根。还有网友指出这可能是一张北京的照片[惊呆]
那时候的点心蛋糕包装都很环保,两层纸,用纸绳捆成一包拎起来。可惜这种好做法没有得到坚持。我记得去东京居民区深处的小店里,看到他们还在卖我们过去才能看到的日用品,令人感慨。
我还记得这个牧民招待所,院子里都是平房。1980年代许多蒙古来客都住那里,附近的许多小店都卖蒙古客人带来的苏联东欧商品。
辽代白塔,可能是因为白塔机场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