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想了好久的咖喱包

老曾記(Old Chang Kee),遍布于新加坡街头巷尾的小吃店,盛名于各种口味的咖喱包。在新国的那些日子里,老曾記的咖喱包也曾经是最喜爱的饱餐裹腹之一。它油酥酥炸过后起泡的面皮,掰开后赭黄赭黄的颜色,浓郁的咖喱香味,混合着土豆,鸡蛋,鱼肉,鸡肉等馅料的加持,咬上一大口,满嘴生香,于是不由自主地唾液腺努力催促着咀嚼肌加快咬合的频率,想着我的吃相并附加体会,咀嚼英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咖喱,源自印度泰米尔语,本意就是调料,或者指用咖喱调料做出来的菜品。咖喱也是南亚菜系的主要调料和口感来源,诸如印度菜,泰国菜,马来菜或者其它类别的菜品。东南亚的咖喱和菜肉的混搭程度犹如中国的豆腐一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皆无不可。新加坡是一个高度开放,融合,包容,兼收并蓄的城市,开埠200年以来杂糅了许多不同民族的风情和特点,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风格。且不说新加坡的中餐西餐日韩餐,单单是这咖喱,坡岛的餐馆就不胜枚举了。咖喱牛肉咖喱鸡,印度飞饼蘸咖喱。咖喱菜,咖喱汤,咖喱一切不慌张。至于那些剪刀咖喱菜、咖喱杂菜饭的就更是每个巴刹餐厅的标配了。



馋,就是做饭的动力。雷厉风行,凭借着脑子里面的味觉记忆,开始照葫芦画瓢。咖喱包的面皮,应该是油面,这简单些。面粉舀在盆里,加多油,少许水,一丁点盐花后,待和好的面团表面有一层亮晶晶的油,胎软的粘手就好了。盖上盖帘,再饧一会。这时候准备土豆。土豆洗净去皮,切成色子大小的方块,不用捞水去淀粉。因为还要和煮熟的鸡蛋打碎,再拌肉块,回锅炒制,炒的时候,土豆淀粉可以增加馅料的黏稠。在土豆块,肉块,碎鸡蛋都倒入盆里,这时候需要最重要的咖喱粉登场了。咖喱之所以黄,最主要就是姜黄粉的颜色。咖喱本质上其实是很多种调料粉的组合,所以咖喱菜肴的口感层次很丰富,也是另外掺加了许多我们中餐没有的香料,对于吃惯了中餐的我们来说,也确实是一种不同的体验。炒馅不能多加水,咖喱包的馅不是咖喱菜,一定要干,干爽的不粘锅最好,比较考验锅头上的功夫。



馅料炒制完成,面也饧好了。剩下的工序跟中国的包子,或者说韭菜盒子几乎一样了。擀皮,包裹,捏褶,下油锅炸。咖喱包其实很顶饥饿,一是因为它的馅料很实惠,再就是它的成品是油炸的。在新加坡的时候,一顿饭会把所有馅料都买一遍,四五个包子跟开盲盒一样,开饭的嘴巴简直停不下来,每一个都是美味,每一口都是精彩。胃口,对咖喱包是不设防的。



上网课的儿子闻到了香味,不停催促我去厨房看看妈妈和奶奶到底做了什么饭。最后五分钟老师的总结对他就是折磨了。屁股已经从凳子上离开,数学老师的完全平方公式快被咖喱包的香味从屏幕里勾引出来了。下课的声音还没有完全从电脑的听筒里跑出来,儿子已经闪现到了餐椅上,用他吃到的第一个咖喱包堵住了快要流下来的口水。


这饭,确实馋了好久。虽然没有老曾記打包盒的衬托,那就再打开一瓶吉尼斯黑啤,就满满的都是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