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族群和谐机制:实现多元族群社会的“善治”》读书笔记

《新加坡族群和谐机制:实现多元族群社会的“善治”》一书是由范磊博士所著,本书在封面便指出——不同族群之间的平等互动会缔造族际和谐与社会稳定,而新加坡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这说明,新加坡族群治理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值得去学习和研究。

《新加坡族群和谐机制:实现多元族群社会的“善治”》一书,范磊博士将之分为了六个章节,第一章指出新加坡是族群问题开启的新国家,而后面五章,作者从“政者正也:平等公正的和谐路”、“经邦济世:自力更生也要族际互助”、“化成天下:文化里的自在乾坤”、“国民融合:完整的沙拉碗”、“宗教和谐:信仰的桥梁是无缝的”这五个方面,也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宗教总结分析了新加坡族群治理的成功经验,指出新加坡的经验呈现出治理基调多元一体、治理路径多层互动、提供均衡发展的基础保障、以实用主义为绩效导向、以和谐稳定为目标的主要特点。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刻的了解了新加坡的族群治理,以及他的族群治理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一、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靠的是什么?

新加坡的长期执政党是人民行动党,在长期的执政中,人民行动党一不靠军队,二不靠企业,但是仍然能够赢得选举,长期执政,这主要是由于人民行动党不利用暴力、谎言、威胁和强制让人民群众去选举他,而是依靠民众的信任,依赖。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常举办许多的工会活动等,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拥护和信任他们,从而能够长期执政。

二、族群和谐:人类共同的追求

新加坡是一个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欧亚裔和其他族群的人群组成的多元化的社会,属于典型的多元族群国家。新加坡的独立就是源自1964年的两场严重的族群暴乱,新加坡政府和民众也始终都坚持以谨慎的态度来处理和应对这类议题,因此,在族群问题上,新加坡也在不断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去促进族群和谐,对来之不易的族群和谐十分的珍惜,并且也在不断努力继续促进族群和谐发展。

族群作为一种人类共同体,既可以有政治、经济属性,也可以是文化群体,同时还可能与血缘、地缘等自然性因素密切相关。族群可以被视作构成民族的基础,又或者是民族发生分化或者碎片化之后会生成的结果。因此,随着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发展,族群多样性也越来越受关注,尤其是就目前而言,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族群问题,族群暴力与冲突造成的冲击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人类也在不断的去寻求解决族群暴力与冲突的途径,以实现族群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新加坡在族群治理领域的成功为世界其他多元族群社会的治理实践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借鉴,同时,也提供了很多的族群治理的理念,让更多的国家认识到族群治理的重要性,推动世界的族群治理现代化发展。

三、新加坡:族群问题开启的新国家

(一)新加坡族群的构成

多元是新加坡的标签。新加坡的主要族群是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其他族群包括欧亚裔等小规模的族群。自开埠以来近200年的互动交融,使得新加坡逐渐形成了包括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其他族群共存、和谐发展的族群关系模式,而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的形成则先后经历了对祖籍国和英殖民政府、日本军国主义、马来西亚等认同对象的认同,直到1965年新马分家独立以后,才建构起基于新加坡本土认同的国家认同体系。

自新加坡独立以后,如何处理族群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新加坡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新加坡是个由华族、马来族、印族以及其他族群等多元族群组成的年轻国家。种族关系、族群政治、民族教育、国民意识,都是政府需要努力经营和细心对待的国家课题。

面对独立后国内族群关系的现状,执政的人民行动党通过制定多元平等的族群政策和建立完善的相关配套制度等具体的因应措施,以相对平等公平的权力分配,减少了国家与社会资源的内耗,缓和了族群关系,避免了族群冲突的发生,在国家框架下建构起较为系统完善的多层次网络化族群治理模式。这种由国家主导的“多元一体”族群治理模式使新加坡成为东南亚多元族群社会和谐发展的典范。

(二)新加坡族群问题的发展

新加坡在开埠以后,经历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日本的侵占和统治、二战之后新加坡的民族独立运动、加入马来西亚成为他的一个邦、脱离马来西亚被迫独立等多个时期,在经历了这些时期之后,新加坡的族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1、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族群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为了维护其统治下的社会秩序,英国殖民当局在新加坡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族群治理政策,通过人为的分割,将各族群隔离在不同的区域集中居住,并最终形成了较为集中的族群聚居区。不过这种分而治之的民族隔离政策使各族群之间的交流迅速减少,以致族群融合成为一种幻影,从而人为地在各族群之间制造了清晰的族群边界。

2、日本占领新加坡后的族群

在日本占领新加坡期间,日军对不同族群的民众展开了残酷的调查和监控。日本人通过扶植少数族群来对抗华人族群的方式,打破了原本遮蔽在分而治之殖民政策下的脆弱共存关系,人为强化了各族群之间的隔阂与边界,激化了不同族群之间的矛盾,为战后的族群沙文主义、极端主义发展以及发生于各族群之间的族群暴乱埋下了伏笔。

3、二战后的新加坡族群

二战后,反殖民主义运动不断发展,新加坡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都是百废待兴,民心不稳。在此背景下,长期积压在日本侵略者和英殖民者统治政策下的族群矛盾借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民族独立的浪潮而得以释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后,新加坡加入了马来西亚联邦,由于各种问题,尤其是族群之间的矛盾,马来族的优越性、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别,爆发了严重的族群冲突。在1965年,新加坡脱离了马来西亚走向独立,开始了族群问题的解决。

4、新加坡独立后的族群问题

在新加坡独立以后,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社会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局势紧张、族群之间矛盾大、国际上孤立无援等重大问题,这对新加坡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新加坡复杂的族群问题,以及爆发的几场族群暴乱,让政府意识到,必须要解决族群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于是,新加坡政府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和宗教等采取了诸多的措施,从诸多领域改变族群之间存在的问题,在不同的族群之间都坚持各族群平等的政策,禁止一切歧视和不公正,注重族群之间的平等对话而非同化政策。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后,新加坡的族群治理取得了极大的效果,促进了新加坡国家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三)新加坡的标签:族群和谐

新加坡在独立以后,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领、制度规约和行为实践落实等措施,逐渐在多元共存的基础上确立起清晰的涵盖国家、族群与社区等多个层面的多层治理体制,逐渐“找到了处理这种多样性并且维持社会和谐的特有方式”。一方面尊重各族群的族群认同,另一方面又强调在“新加坡人”的整体框架下,实现对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建构。这使得新加坡的族群之间的关系得到更好的改善,尊重了族群的多样性,促进了族群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稳定。

新加坡的族群和谐是政策引领下的和谐和制度保障下的和谐。在政策层面和制度层面都对族群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政策引领和制度保障,保证了新加坡族群的发展。

四、政者正也:平等公正的和谐路

(一)任人唯贤:人才没有族群边界

在新加坡,人才是没有族群边界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自成立以来就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的基本战略,自立党以来该党就一直秉承任人唯贤的精英政治理念。人民行动党任人唯贤,注重领导人和行动党自身的更新换代,确保年轻化。行动党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强调吸收精英人才,另一方面也注重组织团结,因为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在选拔优秀人才的过程中,行动党坚持族群平等的原则。所以,人民行动党坚持了任人唯贤和族群平等的原则,重视人才,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二)集选区制度:“抱团取暖”的选举制度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为了维护多元平等的社会,反对族群暴动问题,所以,采取了一方面避免给予多数族群政治特权,另一方面依法保护少数族群的利益,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来规制族群关系,协调族际互动,鼓励少数族群积极融入社会、参政议政,并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提供相应的照顾。这样,更好的促进了国家族群的和谐。同时,为了平衡族群的利益,新加坡建立了集选区制度,维护了少数族群在选举中的权力,促进了族群平等,缓解了矛盾,使新加坡族群之间和谐与稳定。

(三)第三节 基层组织:多元族群社会的“贴心人”

在新加坡,由于国家的多元族群,基层组织发挥了其作用,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族群和谐关系的实现。基层组织中最重要的是人民协会,有效的协调了族群之间的关系。人民协会的组成很多,见下图:


(四)亲疏有度:族群视野中的外交政策

为了平衡国内不同族群之间的利益与情感,新加坡必须谨慎处理与国内四大族群密切相关的祖籍国的关系,或者与那些在宗教、文化等传统意义上存在矛盾的国家的关系。新加坡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将中国看作是祖籍,而并非是祖国,亲疏有度。

五、经邦济世:自力更生也要族际互助

新加坡属于多元族群国家,由于在历史上英国、日本等国家的殖民统治之下,导致新加坡产生了很多族群问题,由于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的不平衡,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了民众的生活质量水平,这也会导致族群之间产生矛盾,所以,新加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了很多经济上的措施。

这些经济措施包括了:一方面,通过直接提供福利性救助,为各族群(尤其是少数族群)的困难居民提供帮助,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则通过普及教育、提升职业能力、鼓励族际互助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较为落后的族群的困境。同时,新加坡还实行了组屋制度,为族群和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另外,新加坡还扩大就业,使不同族群之间平等就业,人民行动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有效地确保了不同族群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实现了多元族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六、化成天下:文化里的自在乾坤

新加坡在独立之后,改变了以前的教育制度,语言文化等等,实行双语教育、多元化语言政策,塑造共同价值观以及国家意识形态与国家认同。通过这几方面的建设,使新加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础,推动了多元族群的和谐以及国家的稳定。

新加坡十分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减少族群冲突、提升族群和谐的重要路径。所以积极发展国民教育系统来推动国家认同建构,以消解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在殖民统治期间,各个族群之间的教育受到了破坏,所以,新加坡政府重新整合,改变教育制度,来推动族群之间的和谐。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多元化语言政策,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为四种官方语言,强调尊重不同族群的语言与文化传统,杜绝语言霸权,有助于兼收并蓄多元文化,建立起包容开放的新加坡文化,缓解可能因为语言问题而引发的族群张力扩大。

新加坡通过多种方式来塑造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通过对共有的国家价值体系的塑造来推动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建构;通过强化新加坡人对国家象征符号的认知来增进国家认同;通过对共同的历史记忆的纪念,来增进国民的认同感,逐渐形成了国家的认同感。

七、国民融合:完整的沙拉碗

新加坡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发现,“大熔炉”模式并不适合新加坡的发展,而是需要“沙拉碗”模式,才能适应新加坡这个多元族群社会国家的发展。“沙拉碗”模式,即一方面强调同一的国家认同,强调一体化,另一方面又尊重各族群的文化传统,允许多元化,在此架构中通过推动跨族群的互动来培养彼此之间的情感,进而弱化族际张力,推动族群和谐的实现。

在新加坡多年的族群治理中,展现出的是一种国民融合和跨族群交流的双向行为。在政府与社团的共同推动下,不同的族群积极融入所在的社区,将新加坡作为国家认同和忠诚的对象,本着平等合作、和谐共处的心态与其他族群同胞逐渐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这样,和谐的族群关系就建立起来了,使得国家想着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新加坡政府实行公共组屋制度,在社区层面调节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并通过这种制度推动了多元族群之间的交流以及包容精神的养成,这种交错杂居的居住模式对于培养多元族群的国家意识以及“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加坡还实行了的国民服役制度则是以最小的成本维持起一支有规模的防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