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巴斯克蛋糕为什么没有火出圈?



去年年底在东京的银座偶遇了一家甜品店 GAZTA ,门口正大排长龙。店里只卖一种蛋糕,名字叫「バスクチーズケーキ」,外表其貌不扬,烘焙纸包裹的边缘崎岖不平,内芯有些塌陷,顶部黑漆漆的,仿佛烤糊了,就像我第一次烘焙的成果。可即便如此,它的价格却一点儿也不接地气,15 厘米的尺寸,折合人民币接近 300 元。

美食当前,心中默念着「穷家富路」,咬咬牙买下一块。顺滑、柔软,微微焦苦味中和了甜腻,像在口腔中刮起一阵乳酪味的风。回国后,我迫不及待的和朋友分享这一「宝藏」,结果对方说:「这不就是最近特别火的巴斯克蛋糕吗?」


GAZTA 出品的巴斯克蛋糕分大小两种尺寸。©Cake.tokyo


2020 年春天,在国外火了近一年后,巴斯克蛋糕终于点燃国内市场。先是高级餐厅纷纷把它加入菜单,再是它的食谱打着「零失败」的旗号,成为疫情期间宅家摸索厨艺的烘焙小白们最爱翻牌的甜点。一时间,朋友圈、微博到处都是它的身影,大有成为今年第一个爆款的趋势。

然而短短几个月后,现如今它的处境却有些尴尬。打开手机搜索,方圆 5 千米只有两家蛋糕店仍在售卖,且月售数量只有可怜巴巴的 3 件。从一时风头无两到今天的无人问津,巴斯克蛋糕这过山车一般的经历着实让人迷惑,它为何突然爆红,却最终没能出圈呢?



谁是世界上第一个吃巴斯克蛋糕的人?据考证推断,La Viña 老板 Santiago Rivera 的名字跃然纸上。


La Viña 的芝士蛋糕,即使是极少吃甜食的人也无法抗拒。©Pintxos


La Viña 是一家位于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区首府城市圣塞巴斯蒂安(San Sebastián)的小酒馆,已经世代经营了 60 余年。当接力棒传到现任管理者 Santiago Rivera 手上时,他开始思考如何更新已有菜单,比如最常见的甜品之一,芝士蛋糕。


在大家传统的认知里,芝士蛋糕需要以饼干做底,颜色均匀浅淡,切面细腻光滑。但 Santiago Rivera 却抛开了一切固有的框架,他查阅各种配方食谱,力图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品。

于是,饼干被摒弃了,面粉的用量也随之减少,烘焙时不再刻意避免着色,而是顺其自然让蛋糕产生焦香。虽然从外表上看,这枚蛋糕有些不修边幅,但每位光临的食客无不被它绝妙的风味所折服,这其中也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厨们。他们开始在自己的国家复刻这种另类的芝士蛋糕。首先是美国,接着是澳大利亚,然后是土耳其、新加坡、日本……这款蛋糕也继承了 La Viña 所属的地名,被称为「Basque Cheesecake」—— 巴斯克芝士蛋糕。

然而,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前追溯 30 年,你会发现,还有一种叫「Gâteau Basque」的蛋糕也被冠以「巴斯克蛋糕」之名。二者究竟是何关系?



在地图上看,巴斯克其实是一片非常辽阔的区域,它的大部分地块属于西班牙,但在北边,还有几个省份属于法国,因此最早被称为巴斯克蛋糕的「Gâteau Basque」, 其实正经是个传统法式甜点。


正宗的 Gâteau Basque ,内馅必须使用巴斯克地区原产的Xapata品种黑樱桃制作。©Great British Chefs


它流行于 18 世纪,「Gâteau」在法语中是蛋糕、糕点的意思,不过从外观看,它更像是一种「挞」。两片酥皮分别做顶和底,表面还要描画出网格图案,馅料最开始用的是当地盛产的黑樱桃果酱,后来又加入了卡仕达酱,因为个头扁圆,有人还戏称它为「法国月饼」。

虽然已经过去好几个世纪,当地人对 Gâteau Basque 的热爱仍经久不衰,基本上每个巴斯克家庭都有自己的祖传配方,街头的甜品店也几乎都有售卖。

配方不同、做法不同、口味不同、造型也不同,两个「巴斯克」只是来自同一个出生地,又碰巧撞了名,并不存在更新,也没有替代。



纵观各大餐厅和甜品店里的巴斯克蛋糕,大体可分为两派:一派遵循经典,力图还原最原始的配方;一派勇于创新,希望在风味上得以突破。那么一块好的巴斯克蛋糕究竟是什么样呢?


在 La Viña 餐厅,几乎每桌都会吃掉至少 1 枚巴斯克蛋糕。©Pintxos


Santiago Rivera 先生从不吝啬分享他的配方。所需食材只有 5 种:奶油奶酪、鸡蛋、糖、重奶油和面粉。大多数食谱里还额外加入了第六种食材:1/2 茶匙盐,原因很简单,Rivera 在制作巴斯克蛋糕时,使用的是当地流行的奶酪品牌 San Millan ,而不是目前最常见的品牌 Philadelphia ,而 San Millan 本身就是淡盐口味的。

有的厨师会采用更具创意的食材。比如来自纽约的厨师 Raji ,她选择在巴斯克蛋糕边上搭配一块咸奶油;还有人另辟蹊径,为了让口感更为醇厚,使用浓缩的羊奶来代替普通的奶油。不过在 Rivera 看来,蛋糕的调味不必拘泥,「你可以加盐,也可以加糖,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撒一点柠檬皮。」

然而巴斯克蛋糕和普通芝士蛋糕最大的不同,可能不在于食材的使用,而是它那层令人瞩目的「糊顶」。


巴斯克蛋糕的结构相当简单,只需将混匀的面糊倒入模具即可烘焙。©Pinterest


芝士蛋糕的烘焙法则里最重要的两条大概是「隔水加热」和「控制温度」,但这两项操作对于巴斯克蛋糕来说都是多此一举。


隔水加热,是通过控制烤箱里的湿度,让蛋糕呈现平整光滑的外观,口感也更加蓬松湿润,但巴斯克蛋糕并不追求这种完美的蓬松度;为了防止蛋糕过度上色,普通芝士蛋糕在烘烤的后程要及时调低烤箱温度,有的时候还会盖上一层锡纸,但巴斯克蛋糕直接用 200 多摄氏度的温度从头烤到尾即可,毕竟它的精髓就在于「糊」啊!

说到「糊」,我们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一个「烤糊」的蛋糕,从「网红」到「糊咖」,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每一个吃过巴斯克蛋糕的人都不能否认它好吃。究其原因,还是那个在美食圈里被屡屡提及的词:美拉反应。简单来说,美拉德反应是一种在烹饪时,尤其是烘焙里常见的一种化学反应:蛋白质和糖在高温下结合为新的大分子物质,在带来诱人色泽的同时催生出无数令人着迷的风味。


标志性的「糊顶」让巴斯克蛋糕拥有极高的辨识度。©Butternut Bakery


巴斯克蛋糕在烘烤时不刻意控温,于是美拉德反应就像一匹脱了缰绳的野马,很快为蛋糕戴上一顶焦黑的「帽子」。当浓郁的奶酪香气从齿间倾泻而出,你仍能抓住一丝特殊的微苦焦香,带来令人愉悦的回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改变了人们对于芝士蛋糕总是醇厚到发腻的固有印象。

可「好吃」二字并不足以维系它的长盛不衰。

虽然彭博社(Bloomberg)将其评为 2019 最火甜点之一,国外也有不少米其林餐厅将其加入菜单,但巴斯克蛋糕的背后没有扎实的文化积淀,没有动人的传奇故事,也没有出现一个强有力的品牌来大范围推广,甚至连它的名字,都不够有记忆点 —— 比起「脏脏包」,「巴斯克」三个字未免过于意味不明且十分拗口。

这一切,让巴斯克蛋糕很难拥有坚实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国内,它的绝大多数拥趸是烘焙爱好者,注定了它只能在小范围内爆火,本质上是一小群人的自嗨,而无法成为一个全民喜爱的大众美食。


无论俯拍、侧拍、整个还是切开巴斯克蛋糕都能贡献高水准的硬照。©The Caffeinated Baker


说到底,巴斯克的网红之路无疑是以「外貌」相依的。看看各大社交平台就知道,从 Instagram 到朋友圈,光吃是不够的,靓照必须先发,美味与否似乎并不重要,照片好看才是关键。可对外貌的新鲜感又能持续多久呢?

巴斯克蛋糕的走红就像一场过云雨。诸多因素一起将它推到大众面前,人们蜂拥而上,浪潮拍打出水花,又悄无声息地退去。好吃,这的确是检验食物的唯一标准,但想要打造一款经典美食,这个标准似乎又远远不够。


参考资料:

《Spain's Burnt Cheesecake Breaks All the Rules》Daniela Galarza

《The Hottest Dessert of the Year Is Burnt》Benjamin Kemper

《Recipes: Basque Burnt Cheesecake》Bonappet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