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把抓住我的头发,一大团,紧紧揪着发根,将我拖进卫生间。我摸到门,抱住门框,但他把我从地上扛起来,让我的胳膊紧贴身体,然后将我的头塞进了马桶。‘道歉。’他又说了一遍。我一声不吭。他把我的头往里按,于是我的鼻子碰到了污渍斑斑的马桶陶瓷。我闭上眼睛,但气味无法让我忘记自己身在何处。
……
他松开了我的手腕,我倒在地上。我听见他的脚步声穿过了门厅。我站起身来,悄悄地锁上卫生间的门,然后盯着镜子里那个紧握手腕的女孩。她两眼无神,泪珠从脸颊上滑落。我恨她的软弱,恨她有一颗易碎的心。他能伤害她,任何人都能那样伤害她,这不可原谅。”
此段节选自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里描述的是塔拉敬重的哥哥肖恩第一次对她施以暴行的时刻,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塔拉在一个极端的家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她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却在17岁时通过自学考入大学,之后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与历史博士学位,主人公自述接受教育使得她获得了知识与视野,但也让她与极端闭塞的家人渐行渐远,最终,偏激的矛盾使塔拉不得不脱离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才能保护自己与获得片刻的安宁。
每年的11月25日是制止暴力侵害妇女行为国际日(International day of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为提倡人们采取行动消除性别暴力、提高人们对于女性的尊重,联合国系统的“消除性别暴力16日行动”倡导活动从每年11月25日开始,至12月10日结束。对妇女的暴力侵害行为,首当其冲就是强奸与家庭暴力,大家都在关注对妇女的暴力,我们希望提一个也同样重要但常常被社会忽视的议题——兄弟姐妹间的霸凌 ,这种同胞之间的暴力行为也是家庭暴力中最普遍的一种,塔拉和肖恩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兄弟姐妹间的霸凌
荷兰莱顿大学在2020年发布的一项研究中调查了虐待儿童的家庭中家暴的共发情况——令人吃惊的是,46%的家庭中,报告发生儿童虐待的家暴中多涉及父母间的暴力。这一发现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儿童时期受到的虐待与亲密伴侣暴力有相当大的重叠。其他研究也发现,30%的儿童曾遭遇过来自兄弟姐妹的暴力,且通常不受家长重视。
这种带有亲密关系色彩且迹象随意的冲突就像是一场温和的友谊比赛,也可能像铁棍重重一击般野蛮,它是如此的普遍甚至于人们常常见怪不怪,只要没有人受到太过于明显的伤害,父母经常会将这种举动忽略不计。研究人员、专家学者甚至很少去专门研究它,以至于许多心理治疗师认为这样的冲突是兄弟姐妹间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孩童间的冲突与欺辱会反复发生,渐渐不可避免地对受害方造成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兄弟姐妹间的欺凌作为家庭暴力中的一种,对孩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兄弟姐妹间的暴力会对受害方的安全感、健康感与人际交往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所有年龄段的受害者都经历过内在的羞辱,这加剧了其愤怒、恐惧、焦虑和内疚的情绪;儿童可能还会出现抱怨头痛、胃痛、肠胃、进食和睡眠障碍,有些在学校的学业上表现得不好,受害方可能出现药物滥用、自残或犯罪行为。虐待引起对施暴者的恐惧,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并产生噩梦或恐惧症,长此以往不仅仅影响受害方的健康成长,也会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负担。
这表明兄弟姐妹间的暴力比人们预估的还要严重,且在多年间并未得到显著的改善。
潜在的霸凌,影响恶劣危害深远
兄弟姐妹间暴力的诱因十分复杂,最根源的部分是家庭的氛围。研究表明,这种现象多发于孩子众多的大家庭中,当父母由于情感不合引发争执、甚至发生施暴行为、长时间工作或出差、家庭经济困难、酗酒、患有精神问题等,兄弟姐妹间的霸凌往往就会发生。
这其中,“丧偶式”育儿问题明显。父亲或母亲常常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导致真正在管教孩子的一方缺乏监督、边界感模糊,并且简单地将孩子分为“好坏”、“容易困难”,最终导致家庭氛围与秩序陷入混乱。
刻板的观念也在助长兄弟姐妹间暴力的风气。父母常常说的“都只是小孩子间的打闹罢了”,不负责任地掩盖了真正在发生的事情与孩子波动的情绪。现代的娱乐媒体更倾向于美化暴力行径,误导不辨是非的孩子学习模仿,向最亲近的兄弟姐妹施以暴力。还有许多其他如出生顺序、年龄差距、性别、父权文化背景主导、残疾、家庭经济压力、兄弟姐妹间过度的关爱、宗教背景等,都是引发兄弟姐妹间暴力的因素,需要加以重视。
正如《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所述,塔拉原生家庭所信奉的摩门教教义十分严格,对女性有许多限制。当塔拉进入青少年时期开始注重穿着打扮后,哥哥林恩则扮演了一位偏执的父权形象,对塔拉正常的穿衣行为进行无情的荡妇侮辱,这个阴影导致塔拉成年以后,对正常的两性关系仍有极深的厌恶与恐惧。
根据美国两位心理治疗师Stephen P. Bank与Michael D. Kahn出版的《同胞联结(The Sibling Bond)》所述,相较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对彼此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因为其关系可以满足更丰富的情感与更长远的发展需求,且理论上他们与彼此相处的时间相较于父母更长,因此他们之间的羁绊往往更深,对彼此产生的影响也更大。
家长、社会、立法形成闭环,保护孩童成长
诚然,有些人可以像塔拉一样通过大学教育与自身的努力离开有害的家庭环境,但塔拉的遭遇让人不禁思考,是否有其他方法能够让受害者在孩童时期就能够得到有效地帮助,重新回到健康成长的正轨?或许荷兰的这些做法能够给我们启示。
荷兰分别于2005年、2010年与2017年共进行过三次关于儿童与青少年虐待的普遍性研究(Netherlands’ Prevalence study of Mal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youth,简称NPM),据统计,每1000名荷兰儿童中就有26-37名儿童遭遇过虐待,儿童受到虐待最主要的原因有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的移民身份与单亲家庭影响,三年间,荷兰儿童虐待发生率与诱因未出现较大变化。自2010年的研究以后,荷兰变更了几项关于虐待儿童的法案并重组了儿童与青年保育体系,以减少虐待的发生,更好地保护儿童。
· 立法保护
2013年,荷兰颁布了《禁止虐待儿童和家庭暴力法》(Wet Verplichte Meldcode Huiselijk Geweld en Kindermishandeling),明确了所有从事教育、保健、儿童保育、社会援助、体育、青年护理和司法工作的专业人员的责任,规范了医疗保健或法律体系的专业人员对儿童进行检查(kindcheck)的标准。
其次荷兰的儿童和青年保育体系(child and youth care)逐渐完善:2015 年《儿童和青年法案》(Child and Youth Act)给予了各地方行政机构更多的权力,并设立了Safe at Home 组织以保障儿童的身心安全,持续完善孩童的早期识别和事后干预的程序。
· 社会组织
自2015年以来,荷兰儿童保护机构(Child Protect Services)与各防止家庭暴力的机构并入了“安全在家”组织(Safe at Home Organization),负责在出现严重问题的情况下恢复家庭环境的安全。任何人若发现身边有虐待儿童或家庭暴力事件的情况,都有权利向当地的安全在家组织举报此类案件。
组织将初步评估上报的事件是否对孩童的身心安全造成重大伤害,并在有需要时,将涉事家庭转移到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或在其家庭中提供必要支持,以保证孩子的安全;只有在父母不接受必要支持、发起法律诉讼或情况特别严重时,才会进行虐待儿童的调查。这样的转变反映了对儿童保护的关注点的转移:从直接假设儿童受到了虐待转变为全面和设身处地的调查取证,更具有可持续性地恢复儿童安全。诠释了一种更加先进的儿童保护理念,力促将调查对儿童的影响降到最低。
· 家庭防线
荷兰莱顿大学教育与儿童研究所学者Sheila van Berkel是NPM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她在接受阿姆斯特丹日报Het Parool采访时也强调,作为家长应该更好的区分良性的儿童争吵以及有恶意的儿童虐待。
她说:“第一步是要认识到并非兄弟姐妹间的矛盾冲突都是无害的,如果孩子间的相处形成了一种有害的模式,比如一个孩子为了避免和兄弟姐妹在一起而退缩;或者,一个孩子总是挑起暴力,而另一个孩子则总是受到影响。”若不是简单的偶发事件,家长便需要引起注意,这个时候寻求专业的帮助也是理所应当的。
Sheila van Berkel还提出,父母也有责任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成长环境。孩童间的冲突不完全与性别或年龄有关,更多是关乎每个孩子的性格,父母应该依照孩子不同的性格灵活对应地调整教育的方式。孩子们是完全依照自己的感受行事,当冲突发生时,父母应该了解两者的处境并及时说出他们的感受,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同理心;而良好的沟通也可以增进孩子间的联系,如果有一个让各方都高兴的解决方案,那么发生的冲突就会有教育意义。仅仅禁止某事并不能教给孩子任何东西,让他们参与解决方案的制定,自己指出发生冲突的原因,这样也会让父母自我感觉更好,在教育孩子上拥有更多成就感。
新冠疫情肆虐,人们居家的时间更长了,对弱势群体的暴力情况更加严峻,各国无一幸免。根据联合国9月底发布的数据,疫情封锁措施导致投诉或拨打家暴热线的情况在阿根廷增加了25%,在塞浦路斯和法国增加了30%,新加坡则增加了33%。今年,消除性别暴力16日运动以“橙色点亮世界:资助、响应、预防、汇集!”为主题,其重点是扩大响应采取全球行动弥合资金缺口的呼吁,确保在2019冠状病毒病危机期间为暴力幸存者提供基本服务,加强预防和收集数据,以改善为妇女和女童提供的拯救生命服务。
儿童保护任重道远,我们希望尽可能地避免儿童受到的侵害,而荷兰的多方位的做法也为关注且希望解决这一议题的人提供了蓝本。我们希望通过年复一年的努力,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儿童保护程序与体系,为全世界的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友好的成长环境,而这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