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黑龙江姑娘,失去双腿后,成残奥会冠军,因20万医疗费抵押金牌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除了赛场上顽强拼搏、挑战极限的运动员,热情服务、传递正能量的志愿者,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中,有一位64岁的女性志愿者尤其引人注目,她也是本届冬奥会年龄最大的志愿者。

她不仅为冬奥会做宣讲,还组建旱地冰壶志愿者团队和志愿服务队,普及奥运知识,开展志愿服务。

她就是身残志不残,先后夺得22枚金牌,6次打破世界纪录,并获得巴塞罗那残奥会A3级铁饼冠军的刘玉坤。

她曾有一个响亮的称号——三铁公主。

因为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她还获得“火炬女神”的美誉。

也正是这次奥运火炬手的经历,让她与志愿者服务结缘。

2014年,她登上星光大道的舞台,讲述奥运火炬和爱心志愿的创新。

从运动员到志愿者,她用自强不息的精神,书写了传奇人生。

(2014年,刘玉坤登上星光大道)

花季·截肢噩梦

1958年,刘玉坤出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家境还不错。

与许多女孩不同,她是典型的疯姑娘,假小子。

她从小喜欢体育,经常和男孩子一起踢足球、滑冰、打冰球,还担任学校篮球队的后卫。

在体育运动的世界里,她享受着许多女孩子体验不到的快乐,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1975年高中毕业后,她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到农村进行劳动或者在城里参加工作。

幸运的是,她留在了城里,在中国第一重型机器厂当了一名电焊工。

七十年代,这份工作足以让她过上平淡安稳的生活。

起初,她当学徒,跟着师傅学习。

如果不是突遇一场人生劫难,也许这辈子,她都在工厂里打转。

1977年9月21日,正是工厂进行十一大会战期间。

师傅因为感冒去职工医院打针,临时安排她点焊钢板。

殊不知,不幸正悄然而来。

当时,她在工作台点焊三块钢板,每块钢板都有一吨多重,点焊面积不小。

正当她干完活,站起来准备离开时,点焊处突然裂开,一块钢板重重地砸在她的左腿脚后跟上。

幸亏她已经往外走,不然再靠里一点,肯定被钢板活活砸死。

刘玉坤当场晕了过去,被紧急送往职工医院。

即便幸免于难,但她的左脚还是被砸碎了,右脚则因为被夹在平台的缝隙里,腿骨骨折。

医生先把她的左小腿截掉,给右腿打了全托石膏。

结果因为血管被压迫,右腿坏死了,只能紧接着又做了右小腿的截肢手术。

短短的10天时间,刘玉坤失去双小腿。

(刘玉坤年轻时)

醒来后的刘玉坤得知噩耗,顿觉天旋地转,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试想,一个刚刚19岁,风华正茂的姑娘,追求美丽,顾及颜面,怎能没有双腿?

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她绝望至极,人生一下子陷入冰冷黑暗的深渊。

生无可恋时,死便是最好的选择。

刘玉坤先后4次自杀,喝农药、卧轨、割腕、跳楼,她很决绝。

结果都被人救下来,一次也没有成功。

接受现实是艰难的,转变心态是痛苦的。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刘玉坤而言,这个坎儿太难迈过去了。

在最难熬的那段时间里,妈妈日夜守护着她,一刻都不敢也不愿离开。

妈妈甚至恳求医生,把自己的双脚移植给女儿。

还告诉刘丽坤:“你要是死了,我肯定也不活了!”

母女俩抱头哭成一团,泪水交融,心心相印。

在妈妈眼里,女儿就是自己的全部。

为了她,妈妈可以牺牲一切。

而为了妈妈,刘玉坤发誓,再难也要活下去。

最终,在妈妈的帮助下,她慢慢地度过这个劫难,挺住了。

1978年7月,刘玉坤去了上海,第一次走进假肢厂。

她要借助假肢,尝试着直面自己的不幸和缺陷。

那个年代的假肢技术特别落后,假肢的两边带着轴承,还带个大铁架子。

做工粗糙,和腿部链接不紧,穿上后与皮肤来回摩擦。

刘丽坤的腿被折磨得跟血葫芦一样,又疼又痒,特别遭罪。

那种一次次袭来的疼痛感让刘玉坤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敢站,不敢走,不敢上楼梯。

但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早日自立,在当时的酷暑天气下,她还是鼓起勇气,每天凌晨两点就起床练习走路。

她抵触残疾人用品,从不借助拐杖行走,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她就依靠着简陋的假肢,扶着墙走路,摔倒爬起来,爬起来又摔倒。

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 不服输的刘玉坤站了起来,走路渐渐稳当。

她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幸运,膝盖下残留的那一段腿骨,让她能借助假肢的力量,像正常人一样行走。

(刘玉坤做冬奥宣讲)

迷茫·贵人指点

1984年,刘玉坤准备去上海定做新的假肢,在北京中转。

逗留在北京的那段时间,她去了北京工人体育场。

孰料,在那里,她的命运之门被撬开,从此走上职业残疾运动员之路。

那天,残疾运动员们正在田径场上训练,他们准备参加第七届洛杉矶残奥会。

第一次见到一群残疾人生龙活虎的场面,她被深深震撼到了。

残疾人也可以搞体育运动,也可以为国争光,她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人生,真的可以有很多种选择。

上帝关上了你人生中的一扇门,就有可能在其他的地方为你打开一扇窗。

她在看台上看了很久,不愿意离开。

这时,一位教练模样的人走过来,于是有了下面这段场景和对话:

你是哪儿选来的运动员?

刘玉坤自卑胆怯,不知道怎么回答。

你是哪个级别的?

刘玉坤直接懵圈,完全不懂对方的意思。

你哪儿不好?

刘玉坤指着腿说:“就这儿。”

一个腿不好,还是两个腿不好?

两个腿不好。

随着对话的深入,刘玉坤慢慢放开了。

教练看了她的双腿后,问她会什么?

她回答会打篮球、滑冰,教练说这几样都不属于残奥会项目。

接着问她会游泳吗?

得知刘玉坤不会后,他让刘玉坤做了几个动作,对她的协调性还算满意。

末了,他鼓励刘玉坤,好好训练,说不定你也能为国家升国旗。

教练的话,一下子点燃了刘玉坤的希望。

她决心加入这个群体,当一名残疾人运动员。

将来有一天,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看着国旗升起,成了她的人生目标。

后来,刘玉坤才知道,那位教练是北京体育大学的田麦久教授。

(田麦久教授)

那时候,残疾人运动员特别稀缺,他想训练刘玉坤,带她参加残奥会。

后来,在田麦久等人的帮助下,刘玉坤走进了体育的世界。

她选择铅球、铁饼和标枪,作为自己参加残奥会的项目。

对一位双腿残疾的人来说,这是她最不擅长的。

田径运动的日常训练极其辛苦,加上她是零基础,更是难上加难。

一切从头开始,铁饼旋转,铅球滑步,标枪助跑,每个动作每天都要做上百次。

脚无法发力,就用膝盖扭动来代替;假肢使不上劲,就用腰去顶。

假肢经常把腿磨出血,即便天气再热,也要套上厚棉袜。

而疼痛难忍的感觉,只能默默忍受,独自承担。

冬天时,手经常被冻得开裂,甚至贴在脖子上停一会儿,就能粘掉一块皮。

受伤更是家常便饭,她摔断过胳膊,砸伤过脸……

由于职业需要,年轻的时候,刘玉坤没穿过自己的衣服,整天就是运动服,秋衣秋裤,飞跃鞋。

那时候,训练条件艰苦,没有矿泉水,没有防晒服,就喝训练场的自来水,在场地里晒得跟黑炭似的。

路虽然难走,但她没有胆怯;人生虽然艰难,但她始终坚持着。

苦尽总会甘来,付出总有回报。

训练了5个月后,刘玉坤一鸣惊人。

1984年10月,在全国第一届残运会上,她包揽女子A3级铁饼、标枪、铅球3枚金牌。

她真正叩开体育运动的大门,向着心中的奥运冠军目标进发。

她的传奇人生,由此拉开序幕。

(刘玉坤在全国助残日活动上做宣讲)

奇迹·残奥冠军

第一次出征就旗开得胜,这让刘玉坤信心十足,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

她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有了更多新的感悟。

人生,因为坚持才有希望,而体育精神的精髓,就在于坚持。

体育给她带来荣誉,更重要的是让她战胜自卑。

1992年,刘玉坤在巴塞罗那参加第九届残奥会。

在前两项比赛中,刘玉坤铅球第四,标枪第五,没能夺冠。

要想站上最高领奖台,只有寄希望于铁饼了。

当天,刘玉坤参加决赛。

因为是中秋节晚上,中国队的其他人员都到大使馆过节去了。

甚至,看台上也没有一个中国人。

作为参赛选手,她是唯一在现场的中国人。

铁饼决赛最后一轮,18岁的法国黑人小将实力强劲,投出25米38的好成绩。

刘玉坤当时就蒙了,下意识地在心里说了一句:“完了。”

为什么?

因为她当时已经34岁了,年龄偏大。

而且穿着生活假肢,没有运动假肢灵活便利,不能跑不能跳。

更重要的是,她平时的训练成绩从来没超过25米。

25米的临界线像一座大山,压在她的身上。

最后一投上场,她想用旋转掷饼做最后一搏。

(刘玉坤在巴塞罗那残奥会的最后一掷)

要知道,在以前的比赛中,她从来没用过这个动作。

因为假肢平衡能力不好,旋转式投掷容易把假肢甩飞,让自己摔倒。

但如果转好了,会比原地投出远两三米,也只有这个动作才有取胜的可能。

刘玉坤对自己说:“不管那么多了,豁出去拼一次。”

这样一想,反而没压力了。

她盖着棉袄躺到地上,想了一遍技术,然后站起来选了一块60号的红色铁饼。

刘玉坤喜欢红色,红色代表胜利,她希望能给自己带来幸运,创造奇迹。

调整好状态,她心无杂念地开始骑线旋转。

瞬间,她猛地一转,把铁饼顺利地投了出去。

好半天,大屏幕上都没有显示成绩,刘玉坤有点纳闷。

不一会,她听见大喇叭喊:中国,刘玉坤。

她抬头一看,不敢相信地使劲揉揉眼睛:大屏幕打出来25米96的好成绩。

刘玉坤力压法国小将获得金牌,同时打破世界纪录。

这块金牌,是她22块金牌中分量最重的一块。

她一屁股坐在地上开始哭,有激动也有难过。

她创造了“没有双脚的人,站在世界最高处”的奇迹。

站在领奖台上,她再次热泪盈眶。

为自己成为让国旗升起来的人而流泪,也为实现了奥运梦想而哭泣。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刘玉坤:

“生活给她以痛击,她却选择迎风绽放,如一朵凌寒独自开的寒梅。”

( 刘玉坤的巴塞罗那残奥会金牌)

感动·久别重逢

1984年,刘玉坤与田麦久教授相遇后,两人再也没相逢。

多年来,刘玉坤对这位恩师念念不忘,多次表示希望有缘再相见。

2018年7月6日,刘玉坤受邀参加朋友聚会。

大家都到齐后,有朋友提议刘玉坤讲讲自己的故事。

之前,朋友们数次希望听她的故事,结果因为多种原因,都搁浅了。

那天,当朋友再次提出来时,刘玉坤便声情并茂地讲起来。

“那位教练的话让我眼前一亮,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田麦久教授……”

这时,餐厅的门突然开了,一位儒雅的老先生缓缓走了进来。

他来到刘玉坤的面前,微笑着问到:“请问你是刘玉坤吗?”

刘玉坤揉揉眼睛,她不敢相信,眼前的老先生,就是她期盼已久的田麦久教授。

她激动不已,泪流满面,上前拥抱了田教授。

整整34年,他们才得以第二次相见。

而就是这个只有一面之缘的恩师,塑造了刘玉坤崭新的人生。

其实,这次的久别重逢,是刘玉坤的三个朋友提前策划好的。

原来,朋友们早就知道了她的心愿,便想尽办法力促她和田教授重逢。

(重逢的激动时刻)

为了这次跨越时空的相见,朋友们出谋划策,各尽其能。

三个朋友分工明确,首先从请双方当事人开始,就精心组织。

既不能让刘玉坤提前觉察到,还能如期参加聚会。

对其他聚会人员的保密工作,也要考虑周全。

既让大家在百忙中参加,又能达到在惊喜和意外中欢聚的效果。

事实证明,预期的效果达到了。

参加聚会的人表示,能见证两人重新相逢的时刻,真是三生有幸。

一个朋友说:“多亏来了,虽然有些晚。否则,不来的话,不能说后悔一辈子,也要后悔好几年!”

刘玉坤拉着田教授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她激动地诉说着对他的感恩。

两个人沉浸在当年见面的回忆中,大家的思绪,也被带到当初那个令人难忘的场景。

田教授是个实在人。

他说,当有人重提刘玉坤时,他半天想不起来,毕竟时间太久了。

而且他从教50多年,带出来的世界冠军不计其数。

两个人只有过一次对话,之后再没交集,忘记了也在所难免。

那时,他出于一个职业教练的责任心,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刘玉坤鼓励和建议。

对他来说,这是很正常的,遇到谁他都会这样做。

不过,田教授还是认真回想,终于把时间、地点、事件都对上了。

他追寻记忆深处的故事,慢慢检索到刘玉坤的影子。

田教授说:“我的一句话真不足以让你成为世界冠军,还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然而,刘玉坤这么多年就认定了这件事,是田教授拯救了自己的人生。

从失去双脚的那一刻,她就感觉整个人生都塌了。

虽然妈妈哭着哀求她,她活下来了,但真的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在何方。

直到偶遇田教授,他的话让她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价值。

这么多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再次见到恩人田教授。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但那天终于圆梦了。

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奇妙,只要你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正应了那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每个看似偶然的背后,一定有人为努力的因素,努力奋斗和机会运气肯定有着必然的联系。

为了这次聚会,田教授还写了首《惊喜》的小诗,专门送给刘玉坤。

诗中称赞她创造了奇迹,给自己带来无比珍贵的惊喜。

( 田教授送给刘玉坤的小诗)

续梦·不舍奥运

2000年,刘玉坤退役,结束了16年的运动生涯。

曾经的荣誉并未让她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她先在一家私企打工,和普通人一样,在全国各地出差,四处奔波。

她从不提及自己残疾的事实,更是隐瞒了冠军的身份。

她只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不希望别人把她当残疾人对待。

直到一次偶然的聊天,同事们才知道她的真实情况和辉煌历史。

有一次,为了20万元的微创手术费用,她不得不把金牌抵押给他人。

不管经济有多困难,她始终牵挂着赛场。

体育情怀早已根深蒂固,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8年,刘玉坤有幸成为北京奥运火炬手。

现场志愿者的专业服务,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她琢磨着自己虽已不能披挂上阵,但可以为运动员提供服务,当一名奥运志愿者。

这样的话,她还可以重返一直热爱的赛场。

她同样隐瞒自己的残疾实情,以一个健全人的身份加入志愿团队。

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隐瞒自己残疾人的实情呢?

她害怕说出没有双腿的事实后,影响自己的个人形象,不能成为志愿者。

所以,在刚开始几年的志愿者服务中,她都以健全人的身份要求自己。

她跟着大家徒步、攀岩、攀冰,别人能做到的,她全部尝试去做,并要做好。

大家都被蒙在鼓里,没人知道她的实际情况。

后来,志愿者团队在了解到这一切后,专门给刘玉坤私人订制了一件背心,背心上印着:刘玉坤,你最棒。

(刘玉坤的私人订制背心)

她为北京马拉松、越野马拉松等赛事服务长达十年之久,志愿服务时间长达1500个小时以上。

2015年,刘玉坤被评为北京首批五星级志愿者。

可以说,她名副其实,受之无愧。

2017年,刘玉坤加入北京冬奥宣讲团,成为第一批宣讲员。

她组建旱地冰壶志愿者团队,推广“地壶球”运动,到学校、社区号召更多人参与体验活动。

她用一己之力,带动更多人参与体育活动,把冬奥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激发大家积极生活的热情。

2019年5月25日,她又成立“刘玉坤志愿服务队”,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冬奥会在全球仅招募残疾人志愿者19名,刘玉坤就是其中一员。

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是北京冬残奥会的志愿者。

作为双奥会志愿者,她每天连轴转。

别人看她很辛苦,她却感到无比荣幸。

冬奥会期间,她和其他800名志愿者,在奥林匹克公园1.1公里的公共区,服务鸟巢、冰壶馆、冰球馆等多个场所。

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心尽力服务冬奥会。

她最大的祝福,就是更多中国运动员拿金牌。

她真把自己活成了“火炬女神”,活成了一束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刘玉坤在冬奥会宣讲现场)

小结

从青葱岁月到花甲之年,一路走来,刘玉坤的人生之路,坎坷多变。

一场意外,她失去双腿,人生轨迹发生改变,她穿上假肢与命运抗衡。

一个偶然,她走上体育竞技之路,用毅力和恒心创造出一连串的辉煌成绩。

一个信念, 她成为志愿者,数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乐观前行。

人生最大的可贵,是在追梦路上坚持自我,自强不息;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历经风雨后重见阳光,终得回报。

活出精彩,不负韶华,刘玉坤走过的这条路,给许多残疾人的生活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只要你脚踏实地;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只要你信念坚定。

(刘玉坤多年来坚持倒立)


作者:朱小鹿&心平气和


关注我@朱小鹿 ,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