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李光耀谈新加坡与香港

李光耀2015年就“走了”,但很多人今天才开始认识他。因为在此之前,李光耀给大多数中国人基本上是“负面”的形象。李光耀生前曾经多次访问过香港 。在他的著作里如《李光耀回忆录》和《新加坡赖以向前发展的硬道理》等书里,也多次谈到香港,其中有关涉及香港的部分,现在摘录如下。

香港特首与新加坡总理的权力不一样

香港与新加坡虽然很多地方十分相似,如都是沿海的岛屿,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联邦成员,都是亚洲的“四小龙”之一,都是世界上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等等。两地的面积人口也差别不大,香港约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人;新加坡714平方公里,500多万人,而且都是以华人为主、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主。但是,新加坡享受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待遇,香港只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李光耀曾经说过,香港特首没有人民“赋予”的权力,在遇到“特殊时期”,香港特首的处理“能力”有限。不像新加坡政府,有很高的权威,可以“令行禁止”。

新加坡大学教授郑永年曾经说过,新加坡实行的是“优质民主”。“优质民主”是“高度民主”“高度民主”才会有“高度集中”,才会形成“领导权威”。考虑到新加坡是“多元民族”,在选举制度上,新加坡在世界上首创了“单选区和集选区”两种方式,而且公民受教育的程度和素质都比较高。选举时必须人人投票,禁止任何人干涉选举等等。所以新加坡的国家领导,在人民中有很高的威信,又有人说这是“新集权主义”。

新加坡除了在合并到马来西亚期间,由于华人和马来人因为“民族矛盾”产生过“骚乱”外;文革期间,中国桌球队访问新加坡,一些受毛思想影响的青年,在比赛期间“喝倒彩、呼喊文革口号”,也引起了“骚乱”,当时就得到了及时的处理。后来航空公司又发生过“罢工”事件,也通过对话得到“妥善”解决。多年来新加坡一直没有“群体性的上访事件”,成为世界上“政局最稳定”国家之一。

香港人对中国政治完全“外行”

李光耀说,香港人喜欢和新加坡作比较,表面上,这两个英国前殖民地有颇多相似之处,其实本质上南辕北辙,大不相同。如香港既没有国防问题,外交上亦不必自己打拼,这意味仅军事及外交开支,香港便省了一大笔,这不仅令香港财政很易便有盈余,而且有安定前景,便能够全心全意致力于经济建设。可惜政务官出身的特区领导人,缺乏胸襟与前瞻性,对中国政治完全外行!(其中文程度令人怀疑能否读通北京的文件及领悟其背后的含意),事无大小,揣摸京意后才制定策略,结果处处碰壁,且因此拉阔港人与北京间的鸿沟。

新加坡将会取代香港?

香港与新加坡相比,多年来香港比新加坡发达先进,可以说香港是新加坡的“老师”。在亚洲“四小龙”中,新加坡的多项指标也长期落后于香港,近年来不少指标已经超过香港。

李光耀说,新加坡终有一日会取代香港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地位!新加坡人早视香港为竞争对手,在谈及该国税率时,李光耀显然把香港视为假想敌,他认为若把入息税税率定得太高,有办法的新加坡人及在该国工作的外国人,便可能考虑“移师”香港(《硬道理》页168-169)。

李光耀对香港小商人以顾客为尊因而设法满足顾客需要的做法,颇为欣赏,但他对香港大生意人的经营哲学与视野,大不以为然。事实上,李光耀对香港地产商也有他的看法,他指出香港人口倍于新加坡且有很多南来的优秀人才,这些俱为新加坡望尘莫及。但这些人的后辈,“独沽一味”地产发展,而现在他们已回内陆发展(页143)。李光耀指出,香港商界除了物业发展商和市场炒家,什么都没有。

李光耀谈李嘉诚

他以不屑的语气问,李嘉诚可有制造一件营销世界的商品?没有。他投资地产,收购港口、超级市场、电讯公司(和李氏没有提及的资源及电力公司),十分成功,然而他不过顺市而行,即什么行业当红便进入该市场,言外之意是缺乏创业家的眼光和魄力。

当然,香港人对 以李嘉诚有争议,也有人认为,他是唯一一位放眼世界而且身体力行在国际商界大展拳脚的香港企业家,创新当然难能可贵,但在海外开拓经营海港、电讯以至洪水公司,又岂是易事!哪家香港公司最成功?

李嘉诚是榜上有名的。另外,一些人对香港的房价过高,香港的数码港决策没有落实等等问题,认为是企业家绑架了特权政府,也有不同看法,李嘉诚等香港企业家在新加坡也有大量的投资,新加坡市中心的一些大楼,就是香港人投资兴建的,并没有拉动新加坡的房价,也没有影响新加坡政府的决策。

新加坡中坚分子只是一批中国农人的后代

李光耀指出香港经济因为吸引了无数“中国制造”的企业家(指解放前后挟资金技术及企管经验南来的内地企业家)而起飞,新加坡完全缺乏这种人力资源,他慨叹新加坡独立初期的社会中坚分子只是一批农人的后代,他们之中有的成为贸易商,有的成为专业人士,当然有的成为创业家……但在他治下,新加坡的经济成就终于与先天优厚的香港并驾齐驱。事实上,不是长他人志气,在笔者看来,香港经济可以拿出来“炫耀”的,除了物业发展(尤其是会自动膨胀的楼面面积),似乎没有什么其他成就足以骄人了。新加坡人经营的酒店,现在到处都见,其制造的若干消费用品,亦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位;可是,香港有什么本地制造的东西打进国际市场?答案不是没有而是不多。

有人曾指出,特区政府容许地产商任意肆意把楼宇面积“发水”,令他们大发其财(亦令不少官员退休后谋得好差事),却因此祸根深植,除了少数例外如长江实业,有哪个地产发展商的后代乐于在非地产行业发展?换句话说,有哪些行业的利钱比可以“发水”的地产业优厚?答案是没有。香港的“富二代富三代”大都在国际顶尖学府求学,学有专精,本应在多个领域有所建树,可是结果大部分精英分子都在最易赚钱的物业发展上打主意,这意味香港商界的精英分子,除了地产,什么都不敢尝试,结果什么都不会做。而当物业不景周期来临时,香港经济便会受楼市崩溃的拖累而一蹶不振。比起新加坡已有蓬勃的尖端行业及媲美香港的基本设施,其经济前景远胜香港,是不必讳言的。

据摩根斯坦利的研究,2012年前三季新加坡工业产量增百分之四十五、生化药物增百分之八十五、电子产品增百分之五十;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在外汇交易上有长足进展,2010年的交易额比2004年倍增,国际清算银行估计新加坡每天外汇交易额平均两千六百六十亿美元,为世界第四大,在亚洲为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经过多年经营,新加坡已是亚洲商品(包括橡胶)现货及期货交易以至石油提炼中心;前几年新加坡赌场开业后,旅客人数大增, 已首次突破百万人次……

当然,如果中国经济一帆风顺,继续繁荣,则香港尚能期待在大陆的救援下“起死回生”,而此一“优点”是新加坡望尘莫及的。李光耀多次访港,与香港政商人物应有不少交往,可是本书并无提及,大概是没什么东西可供新加坡青年一代借镜吧。

中国市场仍是生命线!

李光耀唯一花了约三分之一页篇幅谈及的香港人是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被问及中国崛起会否令新加坡处境艰难时,李光耀的回答可圈可点。他说,假使美国从东南亚撤走,中国自然成为区内独大的强权,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新加坡做出一些令中国不快的事,中国亦不会(其实是不必)入侵新加坡,她只须收紧市场,不让新加坡货进口,新加坡便不知如何是好;虽然新加坡早已开拓印度等市场,但中国市场仍是生命线!

李光耀又说,香港现在已明白本身的处境,因为中国大陆经济上一收一放,香港经济便冷热交侵、翻腾不已。香港经济呆滞时,中央政府可放宽国人去香港买楼买股票的限制,结果香港楼价股价立竿见影上升,香港人当知谁是他们的“再生父母”。

在这种大环境下,李光耀质问,你以为反中、主张民主的组织还是那些亲中央的团体得势?答案明显不过。正因为如此,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决定退出政府。她不支持北京的干预,以为仍行英国的一套、落实民主和有美国的支持,香港便能“五十年不变”。李光耀认为这种想法简直是垃圾(Rubbish)。当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升起之时,香港便无法摆脱北京的影响(页315)。

李光耀简介:

李光耀生于1923年9月,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党溪乡。上世纪40年代,曾先后就读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丶剑桥大学。1950年返回新加坡。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人民行动党在自治邦政府的首次选举中成为立法议院第一大党,由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总理。1963年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合并,1965年分开。1990年11月,李光耀卸任总理一职;1997年任内阁资政。2011年李光耀声明,宣布不在新一届新加坡内阁中担任职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