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贝聿铭在离开人世之前,给新加坡留下了这些杰作

昨天(5月16日),著名的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他为世界设计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等著名建筑,也在新加坡留下了很多杰出作品。

位于Chulia Street、1976年落成的OCBC中心(OCBC Central),是他在本地的第一件作品。

当年建造时的历史照片。

1986年开幕的史丹福瑞士酒店也是贝聿铭先生亲自操刀设计的。

他设计的莱佛士广场(Raffles City),矗立在City Hall地铁站上方,1986年至今已有30余年。

滨海湾设计的总蓝图,也出自其手笔,细节则由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师操刀完成。

贝聿铭在本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作品,应该就是1990年建成的The Gateway (新门广场)了。

因为大楼的棱角锐利,一向被坊间戏称为“刀片楼”。

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新门广场既是朝向新加坡东南海岸的,原本的设计概念,就是将新门广场的东西两座大楼,打造成一扇正开启的“新加坡大门”,寓意“恭候贵宾光临”。

一生拥有这么多杰出的作品与成就,在很多人眼中,贝聿铭拥有的是“锦鲤”人生。

然而,在1973年他的事业因汉考克案几乎毁于一旦,正是设计新加坡OCBC中心,为他打开了人生新局面。

波士顿汉考克大厦

在接手波士顿汉考克大厦项目之前,贝聿铭的人生几乎顺风顺水。他的家族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生母庄氏乃清廷国子监祭酒之后,继母蒋士云,是中华民国驻外使节蒋履福之女。贝聿铭18岁便考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转校麻省理工大学。23岁获麻省理工大学建筑学士学位,29岁以优异成绩修读完哈佛大学建筑系相关课程。一路上贝聿铭深受艾默生、格罗皮厄斯等名师巨匠提携。

青年时代的贝聿铭

哈佛毕业后,贝聿铭进入地产商齐氏威奈公司担任建筑总监7年,期间公司完成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由贝聿铭负责。随后他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在事务所成立的第十年,他接手了波士顿汉考克大厦项目。

当时,这个项目的客户John Hancock保险公司提出要建波士顿最高楼的需求。这栋60层的大厦选址在圣三一教堂旁边,为了不影响光照,贝聿铭采用了极简主义的玻璃幕墙设计,让晴天时大楼可以和蓝天白云合为一体。

这样的设计,在波士顿引发了轩然大波。这座城市以保守著称,拥有很多典雅含蓄的历史建筑。盖摩天大楼在当时很多市民看来,是破坏城市美感的一件事情。当地报纸甚至刊登出“无法想象在这片土地上还能建造出比它更愚蠢、更不和谐的建筑。”

然而,跟舆论压力比起来,更大的危机在后面。由于当时玻璃幕墙技术不够成熟,汉考克大厦在1972年即将投入使用时,便出现了玻璃有裂痕的情况。然而大家认为玻璃裂痕源自高空垃圾刮擦并没有足够重视。在1973年,波士顿遭遇了暴风天气,大厦的玻璃纷纷从高空脱落,附近的许多建筑因此遭撞击破损。作为这项建筑的设计师,贝聿铭和他的合伙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汉考克大厦不得不全部更换玻璃,成本增加了几乎一倍。贝聿铭以“提供不成熟技术”的过失被起诉到法院,一时间“恶名远扬”。事务所签下来的项目遭遇客户反悔换人的情况,巨额的赔偿加上当时建筑业资金周转难,贝聿铭事务所几乎破产。

贝聿铭在美国的事业毁于一旦。新加坡却在此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70年代的新加坡工业、商业飞速发展,李光耀为首的政府提出了三大利民政策,这所未来被誉为“花园城市”的小岛正急需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来进行设计。

作为中国银行创办人之一的贝祖贻之子,贝聿铭留美进行了很多优秀建筑设计的事情被很多金融圈的人所熟知。新加坡华侨银行计划修建新的中心大楼,便找到了贝聿铭,希望他操手设计。

贝聿铭出色地设计出如今的华侨银行大厦。1976年,这座位于楼高197.7米的大厦在新加坡珠烈街落成,成为了新加坡以及东南亚最高的摩天大厦。

当年堪称东南亚地标的华侨银行大厦的落成,为贝聿铭在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迎来了巨大的声誉。很多亚洲新兴国家将目光锁定在这位优秀的建筑师身上,邀请其设计建筑。

这也给了困境中的贝聿铭极大的启发,他意识到新加坡等正在崛起的亚洲国家有很多机遇。如果将建筑设计放眼世界,而不局限于美国,依旧大有可为。

此后,他又设计了,史丹福瑞士酒店、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等。在1978年,贝聿铭凭借了位于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方案再次逐步赢回在美国的声誉,走出了这次人生危机。

很多人说贝聿铭面对人生挫折,有着相当强大的心脏。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也未曾想过要关门大吉辞退任何一名员工。家人回忆道,有一年他们在柬埔寨旅游,在边界遇到了游击队袭击。遇袭后,贝聿铭依旧不慌不忙,找了一个榴梿摊,开心品尝榴梿。

百余年人生,有起有伏,贝聿铭先生乐观的心态大概也是他化险为夷、开心人生的秘诀之一。愿贝聿铭先生在天堂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