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裔馆主办的《一代先贤陈嘉庚》的展览于11月18日在陈嘉庚地铁站拉开帷幕。此展览将在12月2日结束。展览在以陈嘉庚命名的地铁站举行更具意义。
展览由四个部分介绍了陈嘉庚的生平事迹。
陈嘉庚1847年出生在中国福建集美。17岁南渡新加坡,帮助父亲打理米店生意。
他的足迹遍布新加坡、香港、广州、厦门、南洋以及中国大陆很多城市。
1905年,陈嘉庚自立门户,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他首先开设了“新利川黄梨厂”(生产菠萝罐头),后又继承遗产“日新公司”(生产菠萝罐头),仅经营了三个月便获利丰厚。另外他还经营菠萝罐头、冰糖、肥皂、药品、皮革等等十余种产业。
当年夏天他又开设了“谦益号”米店,不久由于看到其他华侨陈齐贤、林文庆、杨焜郡等人在橡胶业上取得了成功,便决定经营橡胶种植业。
1910年代,陈嘉庚与另一企业家余东旋大力发展橡胶事业,成为当时马来亚最富有的两位华侨。经过20年的发展,到1925年时陈嘉庚已拥有1万5千英亩的橡胶园,是当地华侨中最大的树胶种植者之一。同时他也开设了橡胶制造厂,生产胶鞋、轮胎等产品。陈嘉庚的产业中三大支柱为橡胶园、生胶厂和胶品制造厂。
1923年到1925年间是陈嘉庚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他拥有资产1千5百万叻币(新加坡货币),短短3年中他获利1,070万元左右,雇用员工数万人,其经济势力称霸整个东南亚。
尽管陈嘉庚已是称霸南洋的大实业家,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十分简朴。他极具公益心,尤其对于兴办教育,非常热心。
1913年,他就在家乡创办小学。1918年又创办师范学校,并设立中学,附设男女小学和幼儿园。随着他的企业的兴旺发展,他又继续在集美开办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幼儿师范等,同时也设立了科学馆,图书馆和医院等,使集美成为了系统完整的学村。
陈嘉庚捐资办学的高峰是在1921年。他投资100万元创办厦门大学。所有办学费用由他一人承担,包括大学的经营费用300万元。对于厦门大学,他付出了满腔的心血,从聘请校长和教员,到校舍的选址设计施工,他四处奔走,呕心沥血,使厦门大学成为当时中国国内的知名高校。
1919年创办了规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华侨中学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侨的最高学府,也是新加坡第一所华文中学。
1941年,陈嘉庚创办了南侨师范学校,为投身教育的年轻教师提供培训。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接连创办水产航海学校、南侨女子中学校、光华学校、爱同学校等学校。当时有教会请陈嘉庚捐款10万元创办一所大学,陈嘉庚慨然答应,但提出要以兼设中文课程为条件。
陈嘉庚在给集美学校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也。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撄吾念,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终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这封信件充分说明了他对于中国教育和崛起的深远见解。
作为新加坡发展史上最杰出的先驱人物之一,陈嘉庚竭一生之力推动教育,捐助慈善,其崇高精神和高贵品质,被人称之为“嘉庚精神” ,不单属于华社,而且超越社群,是属于整个新加坡的精神遗产。
“嘉庚精神”内涵是丰富多元的,既含有陈嘉庚先生所服膺向往的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疾恶好善、刚直无私的道德准则,也包括陈嘉庚先生所倡导和身体力行的艰苦创业、勤勉俭约、倾资兴学、爱国爱乡的优良品行。
李显龙总理曾表示:新加坡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先驱们的实干、勤奋和“做得到”精神。他们当中有不少是飘洋过海定居本地的移民。他们协力贡献,为新加坡奠下了稳固的基础。
陈嘉庚对新中两国都做出过重要贡献,所以赢得两国人民的尊敬。是新中两国友谊的纽带;他可以大大拉近两国人民的心理距离,同时也为来自中国的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树立榜样。
配合陈嘉庚地铁站的落成,此展览旨在激励更多新加坡人去了解先贤陈嘉庚的生平,学习和发发扬“嘉庚精神”。
▲位于市区线(蓝线)的陈嘉庚地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