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3年,85%的新加坡公民住进了政府建造的组屋,百分之十几的高收入家庭住的是市场上购买的高档商品房或别墅,百分之五、六的最低收入家庭向政府廉价租赁。从比例数看新加坡是橄榄型社会,中产阶级占据多数。
普通人的豪宅梦(新型组屋)
新加坡最高大上的组屋,就是Pinnacle@Duxton达士岭组屋了。不过平日我们都是在外部参观,还没有看过内部的结构呢。
“摩天组屋”从2004年开始向公众预售,尽管其地点优越、设计精巧,但政府为其定价仍与一般组屋售价相近。有意购买该组屋项目的新加坡公民,需要提前递交申请,最终购买者由建屋发展局通过抽签产生。经过多次发售,到2009年最后一批组屋发售时,其价格已经比最初发售时提高了50%,为每套45万至65万元新币,但这一价格仍在多数家庭的承受范围之内,并且只有周边私人住宅的三成左右。2009年12月13日,第一批居民领到了“摩天组屋”的钥匙。
上下图:50层摩天组屋一、二层为停车场。七座楼的停车场连为一体。三层是幼儿园、活动室、音美陶艺舞蹈室、会议室等。
所有新旧组屋一、二楼不住人,旧组屋通常一、二楼有停车场、食品店、商铺等,三楼是活动中心、小公司等。但不管新旧组屋,车位是不需要买的,只要交管理费即可。
购买政府组屋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一般首付20%就可以了;五房型的组屋,根据地点不同,价格在30万新币到40万新币间,首付20%,也就是6万新元到8万新元。
我们的房东2004年申请的近10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两卫一厨,主卧内有一卫,另一卫客人用,有专门的洗衣晾衣间,放鞋柜,屋门口有个储藏间。总价30万(相当于人民币150万),首付5、6万,最长可以贷款30年,他们选择十年,这样可以少还不少利息。
上下图:每层楼左右各三户,共六户,有三个电梯、两个逃生楼梯,一个垃圾箱。
高层组屋内电梯,为了节省管理费和能源,一般只会在部分楼层停,比如1、5、10……层,住户可以在邻近的楼层停,然后步行一到两层回家。
上图:外出穿的鞋不进屋,均放在门口,不会有人拿走,看来安全系数比较高。门口有储藏室。
各家的门都是防火的,很重。高层最大的问题是火灾和逃生,新加坡考虑的周到。有了防火门,即使有人家着火,也不会影响其他人家,再说还有逃生楼梯、灭火器。当然何时都安全第一。
上图:洗衣晾衣间,外加放空调外机的非裸露空间。
上下图:在社区室内活动的老年人(这里叫民众俱乐部)。得知每周五上午10点跳一小时交谊舞,每人需象征性交1元新币。
上下图:在室外晨练的老年人,除了华人,还有马来人、印度人,确切地说他们都是新加坡公民。
组屋小区没围墙
新加坡的所有组屋都有2个共同的特征,一眼就能分辨。首先组屋区是没有围墙的,所有人都能自由出入,里面的公共设施也是全民共享。组屋的底层没有住户,全部设计为停车场、商铺和活动区域。 这些特征体现了新加坡的城市精神,他们的社区是包容和开放的,底层无住户更是务实的设计,这样就能有更多的空间规划配套设施。
旧组屋
以下五张照片是40多年前的组屋,基本属于组屋第一代。与我一个舞蹈队的一位老师女儿去年博士毕业从美国应聘到新加坡管理大学,租了这里两室一厅组屋。春节两口从上海来,7号晚我们两家小聚时顺便拍了几张。
新加坡的新旧组屋区别如何?一般来说新组屋设计得更合理、更漂亮。但即使旧组屋,也建得非常有章法,住宅区里功能同样完善,以人为本体现在实处。组屋群之间有回廊连接,下雨淋不着、刮风吹不着。
上下图:一纵排红色的很像阳台的地方是晾衣专设区,40多年前就考虑到了美观实用。上海八九十年代的居民楼横七竖八的晾衣杆几乎成了沪上一景,要多扎眼有多扎眼。
上图:每个倒梯形护栏是各家养花的小空间
上下图;近距离拍了晾衣服设施,对面楼的养花空间给环境增添了美感。房顶宽宽的红色遮雨棚考虑的也很周到滴。
第一代旧组屋,每层是一条长长的开放式公共走廊,分别住着五、六户人家,楼两边各有一个电梯,互不影响,走廊显得安静又干净。
上图:这栋楼是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外加一个储藏室,约60多平方米。现在最小的也都在三室一厅两卫一厨了。
去宜家购物时拍的女皇镇附近组屋
回廊无处不在,这一组照片主要突出回廊了。
所有的组屋都有供残疾人、推童车的专用道。
上图:华人祠庙随处可见,我所到过的组屋群都设有寺庙。春节期间,正是烧香拜佛祭祖的重要活动期。
新加坡的组屋已有近五十年历史,但整个城市干净整洁没死角,即使殖民时期建造的店屋也色彩鲜艳。原来新加坡政府对年久组屋的维修非常到位(包括店屋),基本上是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小修是指外立面和室外铺地的更新,大修则是指增加面积或改善功能。无怪整个新加坡建筑如百花园中五颜六色的鲜花般夺目养眼。
(文/Ai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