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环线地铁站那些画,都是艺术品!你知道吗

CC1 多美歌(Dhoby Ghaut)

人与环境(Man and Environment by Baet Yeok Kuan,浮雕)

多美歌是连接新加坡心脏地带和CBD(中央商业区)的中转站。为了平衡和缓和这个站拥挤和充满压力的氛围,特地选用了这幅以大自然为主题的作品。这个凸出在圆柱上的浮雕作品给行人带来视觉和触摸上的双重享受。圆柱上的浮雕描绘了莲蓬、百合花、海滩上的脚印以及流沙,创作者希望这些诗意的视觉碎片能给步履不停的乘客带来大自然的抚慰。CC2 百胜(Bras Basah)

永不结束的水下冒险(The Amazing Neverending Underwater Adventures! by Tan Kai Syng,视频 )

视频,文字,表演糅合在一起,非常少见也许是唯一个视频装置艺术的地铁站。先锋艺术家Tan Kai Syng 用这段29分钟的视频提出他对“现实”以及“此时此刻”的各种质疑:到底是漂浮还是下沉?我们来自何处?要去往何方?整段视频充满了各种形而上学的提问,引发乘客思考自己的人生。据说这个视频只会在晚间投影在地铁站内的大墙上。CC3 滨海中心(Esplanade)

一片冰心(A Piece of Ice-Clear Heart by Lim Mu Hue @ Lim Aik Lee)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标题是否来源这首古诗不得而知。这幅大件的黑白木刻拼接画是本地著名艺术教育家、木刻艺术先驱Lim Mu Hue 最后的遗作。他在完成这幅作品后不久就去世了。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备受新加坡早期移民欣赏的皮影戏,京剧以及其他民间传统艺术。每个演出者都被艺术家刻画得栩栩如生。CC4 宝门廊 (Promenade)

梦游漫漫世间路 (Dreams in Social Cosmic Odyssey by :phunk studio,装置艺术)

Promenade的中文意思是“滨海大道”,通常是情侣和一家人散步的好去处,体现的是人和社会的互动。倒悬在屋顶的水滴形迪斯科球则体现了一种光和影的互动。互动对互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装置艺术被安置在了宝门廊。创作者:phunk由4个来自不同领域和背景的艺术家组成。他们喜欢挑战传统,通过新途径带给观者新的视觉体验。他们在2007年获颁“年度最佳设计师”,这也是本地给予设计师的最高荣誉。

CC5 尼诰大道 (Nicoll Highway)

开荒(Re-Claiming the Peripherals by Khiew Huey Chian,剪影)

创作者Khiew Huey Chian曾在LASALLE就读,获得艺术硕士,之后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这件剪影作品从野生植物中获得灵感,这些野生的植物在新加坡经常为人所忽视,但是对于尼诰大道这种刚刚被开垦的荒地来说却是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在地表能形成一层保护层,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流逝和风化。Khiew Huey Chia曾经在尼诰大道度过一段童年的美好时光,这些植物的形象一直留在他脑海中。他想通过这件作品传递的信息是,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CC6 体育场 (Stadium)

完美时刻 (The Perfect Moment by Roy Zhang,摄影)

这个作品由一系列超现实的运动人体构成,分布在该站的的各个出口处,生动地体现出人体在运动时的力与美。创作者Roy Zhang原本从事室内设计的工作,后来他发现摄影更能准确表达自我,于是走上了专业摄影师之路。他对美学和人的关注引导他开始大量拍摄以人为主题的作品。他的作品风格借鉴了很多电影元素,每一幅作品都像一个电影画面,传递给观众丰富的讯息。他也通过自己独特的风格积累了很多国际级的广告客户。CC7 蒙巴登(Mountbatten)

蒙巴登粉红(Lord Mountbatten Thinks of Pink by Jason Wee)

这一站以最后一任印度总督Louis ‘Dickie’ Mountbatten的名字命名,蒙巴登(Mountbatten)也是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好朋友。他在战时发明了蒙巴登粉红(Mountbatten Pink)这种颜色做为海军军舰的保护色,因为他发现在傍晚时分,涂上这种颜色的军舰可以和周围的环境色融为一体,让敌人无法觉察。旅居纽约的新加坡艺术家兼作家Jason Wee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创作了这幅作品

CC8 达科达 (Dakota)

小事物,小故事(Little Things, Little Stories by A Dose of Light)

A Dose of Light是一个两人组成的创意组合,他们擅长从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中取材,并提炼出新的内涵。这件作品上所描绘的物品都是在达科达区收集而来的,既有居民家中的日常用品也有常见组屋区走道堆积的杂物。达科达站的建成必将改变这一区的整体社会风貌,因此在建成前收集的这些物品就宛如一颗时间胶囊,记录历史使之成为永恒。

EW8/CC9 巴耶利峇 (Paya Lebar)

时间的印记 (The Signs of Times by Salleh Japar)

Salleh Japar是LASALLE艺术学院的讲师,授课之余他也在本地和国际上展出过自己的多幅作品。 这幅作品捕捉了这个区很多有历史意思的时刻,比如一堆等待被喂养的猪,社区公用水龙头,无线电发射塔,公用洗衣晒衣区,附近机场起飞和降落的飞机,甚至还有充满了集体回忆的邮局总部。作品的最右边则是标志现代化的各种交通路标,从左到右寓意的就是巴耶利峇 (Paya Lebar)这个区从一个马来小乡村发展成新加坡卫星镇的这段历史。CC10 麦波申(MacPherson)

生生不息(Virtuous Cycle by Kay Kok Chung Oi)

Kay Kok 在美国的芝加哥艺术学院获得艺术教育硕士学位。她喜欢借助几何图案来诉说自己对文化和历史的看法。这幅作品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各种彩色的箭头代表的是麦波申周边地区的民众正在汇集;红色的矩形表示的是地铁站。创作者要传递的讯息——地铁站是一个汇集民众并将他们输送到其他地方的枢纽。作品鲜丽的颜色也体现出这个地区的活力四射。CC11 大成(Tai Seng)

宁静(Equilibrium by Francis Ng)

Francis Ng是一位在本地和国际上都获得过多项大奖的艺术家,他的创作喜欢探讨空间、真实和身份这几个主题。“宁静”这件作品探讨的是图形、颜色和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元素是每个空间都固有而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在这件作品里,图案的大小以及颜色的搭配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过的。创作者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让观众可以自由思考自己和空间的关系。CC12 巴特礼(Bartley)

硬币垫(The Coin Mat by Jane Lee)

硬币,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物。常常我们会觉得它太多,有时又会恰好不够。艺术家Jane Lee毕业于LASALLE-SIA,主修绘画。她这幅作品总共使用了164,800枚1分的硬币。仔细打量这些硬币,每个硬币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颜色和划痕,代表着他们在人世间的历程。硬币的正面有2朵胡姬花——新加坡的国花。反面,新加坡的盾徽被4种文字包围着。这个设计处处体现出独特的新加坡特色。

CC13 实龙岗(Serangoon)

对生活的看法(View of Life by Sarkasi Said)

这是一幅色彩鲜艳,充满喜悦的作品。Sarkasi Said通过这幅作品和观众一起分享她对蜡染艺术的热爱。她认为,艺术创作实际上是通过特定的媒介来表达创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她认为蜡染是最适合表达自我的媒介。这幅作品想要表现的是艺术和自然相互依存,密不可分。CC14 罗弄泉(Lorong Chuan)

爱丽丝镜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by Yoma Studio and A Dose of Light)

这也是一组艺术家的集体创作。第一眼看去,感觉是地铁站里一堆随意分布的卡通画。但是近看,你会发现这些手绘的卡通图既表现了新加坡城市生活活力喧嚣的一面,又暗暗隐藏着一些文化暗流。你需要停驻下来细心观看才能会心一笑。CC15 碧山(Bishan)

前进!(Move! by Soh Ee Shaun)

Soh Ee Shaun 属于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种充满了各种随机的、异想天开的奇思妙想。作品中往往糅合各种扭曲,错误,不相关和惊喜的创作元素,让观众联想到超现实、涂鸦等现代艺术形式。“前进”这个作品表现的重点是旅行、速度、进步以及变化。Soh Ee Shaun的作品总是喜欢表现随机排列、充满蓬勃生机、拥挤的人群,回应新加坡这座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并在严格规划下建成的城市,虽有不同,实则都处在永恒的变动中。

CC16 玛丽蒙地铁站(Marymount)

超级线条(Superstring by Joshua Yang)

线条组成和联系几乎所有的事物。这些单向延伸的线条通向远方,或重叠或断裂。Joshua Yang 通过这些线条建构出一个超级线条的世界。站在这件作品的面前,观众可能会感受到线条所创造出的三维空间,甚至可以感受第四维的空间——时间。总的来说,艺术家想要通过自己独创的这种艺术形式来探讨某种科学的理论。

CC17 加利谷(Caldecott)

记忆的地图(The Cartography of Memories by Hazel Lim)

Hazel Lim采访和收集了100多位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居民以及自己的朋友,采访的问题是:你对自己居所的那些记忆。艺术家在他们的回答中精选了很多有意思的句子和词,组成了这幅只属于Thomson地区的文学地图。

CC19 植物园(Botanic Gardens)

水族物群1号(Aquatic Fauna No. 1 by Lam Hoi Lit and Chua Chye Teck)

标题虽然是“水族物群1号”,实际上是用象征手法表现邻近的植物园的物种多样性。作品通过中国传统的剪纸及木刻技法来表现亚洲热带丛林的美丽。创作者想要通过这个作品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在城市开发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大自然的保护。CC20 花拉路(Farrer Road)

艺术派系(Art Lineage by Erzan Bin Adam)

艺术家Erzan Bin Adam邀请公众在三块大帆布上尽情创作,然后他用电脑对这些创作进行各种重叠处理,产生了现在这幅作品。作品背后的主旨是:多种族、多文化的社区里各个族群的协调和共存。因为在创作的时候,每个参与创作公众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创作出的线条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最后呈现出来却是一幅完整和谐的作品。   CC21 荷兰村(Holland Village)

荷兰村的节奏(Holland Beat by Jeremy Sharma)

原来荷兰村的“荷兰”二字和欧洲的荷兰并没有关系,而是为了纪念早期居住在该地区的本地建筑师Hugh Holland。在艺术家Jeremy Sharma看来,这个地区充满了时髦的咖啡店和各种画廊,他将自己在街头闲逛随机拍下的照片进行了数码处理,排列成这幅9米高的艺术作品。在远处你就可以一眼认出该地区的地标建筑——风车!CC22 波那维斯达(Buona Vista)

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 by Gilles Massot)

Gilles Massot是法国人,原本学习建筑,最后却从摄影系毕业。他1981年来到新加坡,最初在本地从事广告创作,后来他把自己的职业转向了亚洲文明研究。这幅“生命之树”的作品,取材于艺术家在Buona Vista地铁站外面拍摄的一颗桉树,照片经过后期的数码处理,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创作者的意图是:把地上的风景带入地下。CC23 纬壹(one-north)

视觉地铁之旅(A Visual Narrative of Pandemonic Rhythmic Movement by Yek Wong)

虽然名字绕口,但毫不影响乘客们欣赏这幅简洁抽象的作品。这幅三联画的作品(在三块相连的木板上的绘画),模拟了地铁系统运作的时间线,从左至右分别代表的是上午、下午、晚上。跳跃的线条好像在模拟着乘客的活动:进站、出站、吃午饭、下班、回家。而三幅画颜色的变化也暗示着一天当中时间的流逝。

CC24 肯特岗 (Kent Ridge)

诗歌创作(Poetry Mix-Up by Mixed Reality Lab)

由附近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制出的一个互动多媒体装置,号称可以让每个人都成为诗人。它的原理是通过乘客的手机发送1段60字以内的文字,电脑会随机组合,生成一段诗文,投影到显示屏上。创作者希望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建立一个轻松愉快的平台给年轻一代,重新激发他们对诗歌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热情。CC25 虎豹别墅(Haw Par Villa)

Eroclamation by Tan Wee Lit

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这幅黑白作品里可以找到很多中国元素(宝塔,拱廊,牡丹花)。尤其是牡丹花下的一头老虎更是暗示本站是以中国主题公园虎豹别墅来命名的。但同时这个作品里也出现了很多现代化的机械,如拖车,吊车等,要表现的是新加坡西部是通过开垦荒地发展起来的。CC26 巴西班让(Pasir Panjang)

Lieutenant Adnan by Ho Tzu Nyen

在这一站乘客将会看到一张巨大的电影海报,海报的主人公是 Lieutenant Adnan bin Saidi,由本地演员Aaron Aziz扮演。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了发生在这个地区的巴西班让战役。今天在新加坡还有一座专门纪念他的博物馆。不过这张电影海报其实是张假海报,因为根本没人知道这部电影何时上映!CC27 拉柏多公园(Labrador Park)

没有它/原本/不可能(Without Which/Would Have Been/Impossible by Heman Chong)

这件作品由两部分组成:1.主体图案是很多很多的点。2.同名的三行诗。这个主体图案并不是创作者凭空创造出来的,它实际上是在拉柏多公园里发现的某块石头的显微镜图片,用以寓意拉柏多公园是新加坡最后幸存的岩石海崖。而和标题同名的三行诗灵感则是来源于日本的俳句。创作者认为,从长远生态保护的角度而言,拉柏多公园的开发需要在都市发展和自然保护之间保持平衡。CC28 直落布兰雅(Telok Blangah)

直落布兰雅博物馆说明(Notes Towards a Museum of Cooking Pot Bay by Michael Lee)

“Cooking Pot Bay”翻译出来就是直落布兰雅。整个作品其实是一幅脑图。创作者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了一个关于直落布兰雅的虚拟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由5个展厅构成,主题分别是:地方,人,事件,可移动/不可移动的物品,生态。创作者期待公众可以通过这个虚拟博物馆领略这个地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CC29 港湾(HarbourFront)

Commuting Waves by Jason Ong

这幅作品实际上是一对3D的凸出于墙面的波纹装置所组成。整个创作是基于2份不同交通时段的地铁乘客数据:周日和周末。波纹的形状则是模拟乘客的数量。创作者Jason Ong是一名独立设计师,设计作品多种多样,除了家具,产品设计还有展出场地的布置。在设计师的工作之外他也兼职在本地的好几所大学教授艺术课程。他认为艺术和设计是对人自身的反映。

CE1 海湾舫 (Bayfront)

当船开进来的时候(When the Ship Comes In by Lee Wen)

追溯新加坡的历史,它最初也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以船为创作灵感,创作者Lee Wen邀请了一群7-12岁的儿童自由地画出他们脑海中的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

CE2 滨海湾 (Marin Bay)

雨中的地铁(Train Rides on Rainy Days by Nah Yong En)

在下雨天的时候,从列车里往外拍所拍到的世界。这两张照片的目的很明显,把外面的世界带入地下的世界。

(本文资料来源于地铁站官方资料和相关网络资源,由新加坡眼独家翻译整理并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