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贩文化申遗有望,离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往前跨了一大步。
国家文物局昨天(11月17日)发文告宣布,由12人组成的国际评估团,昨天已将新加坡小贩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荐我国小贩文化申遗。
评估团的推荐将作为UNESCO作出最后决定的参考,最终结果将在12月14日至19日的第15次跨政府委员会上公布。
李显龙总理是在2018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首次宣布为新加坡的小贩文化申遗。去年3月27日,我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呈申遗文件,申请将新加坡小贩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总理昨天也在个人面簿上兴奋地分享了这个消息。
小贩文化早已成为新加坡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一些国际知名的新加坡连锁餐饮品牌,其实都是从小贩中心和咖啡店起家的。
莆田 PUTIEN
不久前刚庆祝创办20周年的莆田餐馆,是新加坡首批米其林一星餐厅。
莆田的创始人方志忠来自中国福建省兴化莆田,与兄弟在新加坡闯荡的他,开始时投资经营电子厂,后来渐渐发现,新加坡其实有很多莆田人,但卖莆田菜的餐馆却相对的少,于是将工厂交给兄弟打理,开始动起脑筋卖兴化菜。
2000年,他在吉真那路开设第一家莆田(兴化)餐馆。那时的他还是一个餐饮界的“门外汉”,对各种东西都不熟悉。那时的莆田也只是一间在咖啡店内运营的小餐厅,只拥有7名员工。
吉真那路上的第一家莆田(兴化)餐馆。(互联网)方志忠说,兴化菜的特点是口味清淡。价钱大众化,尤其是炒面线、兴化炒米粉、卤面每碗四元,许多老乡都吃得起,这也是为何能吸引兴化老乡的原因。
由于反应不错,方志忠又先后在芽笼、淡滨尼开了两家分店,并坚持使用地道的莆田食材。当时运输行业远没有目前发达,因此方志忠经常托朋友回中国探亲时,帮忙捎带一些莆田当地的食材回新加坡。
莆田在经营了三年后,口碑做起来后,生意才开始慢慢好转,转亏为盈。
随着业务的增长,莆田的第二家门店于2016年在怡丰城(Vivocity)开业。同年也被评选为新加坡50强餐厅之一。同一年,莆田位于吉真那路的第一家门店获得米其林一星,成就了后来的莆田。
至今,莆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台湾、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共有63家门店。
尽管现在莆田壮大了,但方志忠对于食材的坚持却一直没变。“坚持好食材,原味莆田菜”依旧是不变的经营理念。
红蚂蚁想,或许正是因为这份坚持,才能让莆田备受食客青睐吧。
亚坤咖椰烤面包 Ya Kun Kaya Toast
亚坤咖椰烤面包门店。(海峡时报)亚坤是新加坡本土南洋风情连锁咖啡店,由中国南来打拼的黎亚坤于1944年创立。最初只是直落亚逸街的一个小咖啡摊,自创建以来就凭借着香浓四溢的传统咖啡和松脆美味的面包深受客户追捧。
今天,只要一想到正宗海南咖啡和咖椰面包,新加坡人最熟悉的招牌之一,肯定就是“亚坤”。
亚坤的经典套餐。(海峡时报)在直落亚逸街经营了超过15年后,亚坤将生意转移到老巴刹小贩中心内,1984年重回直落亚逸,1998年将总店搬迁至目前位于远东广场的门店。
1999年,亚坤的小儿子接手生意后迅速扩张,并于2000年开始经营特许经营业务,2012年还获得最佳特许经营人奖。
目前,新加坡全岛共有71家亚坤分店,几乎每间购物中心都挂上了“亚坤”的招牌。它还在海外11个国家拓展了业务。
Astons
在新加坡,Astons已经成了平价美味物超所值的西餐的代名词。
要知道,平均只卖$16.90的牛排店,在新加坡可是不常见呀。
创办人孙文标在2005年,投入3万5000新元在加东咖啡店开了第一个Astons西餐摊,最初想法就是“牛扒最低的要求是要有厚度”,把高质量的西餐以大家付得起的价格卖出去。结果这种“好吃好康”的营业哲学大受欢迎,6个月内就回本。
后来又用了短短五年,发展成拥有300多名员工的20家分店,成了新加坡数一数二的牛排达人。
Aston的牛排外加两样小菜,价格十分优惠。(互联网)Astons后来将餐饮业务扩大到炸鸡、日本餐、火锅和中餐,进一步把餐饮业务多元化推向高峰。
如Astons旗下已有四大类别11个性格鲜明的餐饮品牌,全岛有23家餐厅,受成年人欢迎的同时也深受学生党的喜爱。在海外市场,Astons也开设了35家门店。
每当人们问及Astons成功的秘诀时,创办人孙文标总会说: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提供高质量、物超所值的食物,以及能够让你感觉就像是与朋友在一起那么舒适的服务,这种体验能让你毕生难忘。”
Collin’s
和Astons一样,Collin’s也是一个比较亲民的西餐品牌。
与今日有规模的连锁西餐厅成功形象相比,2011年的Collin’s其实只是芽笼FoodLoft咖啡店里的一个西餐小贩摊。不过因为经营得当,最初投入的7万元还不到一年就回本。
把“西餐馆”开进小贩中心,是公司创办人何清元出于成本考虑的折衷之举。为大众提供物美价廉的西餐选择,却是他创办Collin’s的初心,招牌用的就是他的英文名 Collin。
“新加坡人对西餐不陌生,但在咖啡店或熟食中心的西餐摊位,菜色离不开鸡排之类。而且,在既定印象中,西餐价格比较贵。我希望提供价格大众化,食材鲜味道好的西餐。”
何清元认为,新加坡的西餐从早期海南籍厨师烹制西餐的现象,到现代的国际化口味,一直都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打造Collin's,就是打造以出新加坡式的西餐。
目前Collin's在全岛共有27个餐馆和摊位,包括开设在商场内的10间餐馆,以及位于不同咖啡店内的Common Grill by Collin's小贩摊位。近期,Collin's还在星耀樟宜内开设了获清真认证的Elfuego by Collin's。 集团旗下其他餐饮品牌还有主打素食的Daily Green、售卖港式烧腊的烤滋味等。2018年,Collin's进军海外市场,在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开餐馆。
沈希老火汤 Shen Xi Lao Huo Tang
“老火汤”于2009年在牛车水大厦小贩中心二楼开业,供应传统的中国汤品的一家店。
老板兼主厨沈希是来自香港的新移民,家族三代都从事饮食生意,对药膳及汤饮甚有研究,早年在香港、深圳、广州等地的饮食界闯荡多年。
1987年,他的第一个孩子在香港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拿到新加坡政府的奖学金,在新加坡学有所成。沈希和太太以及四名孩子,1992年从香港移居我国。
沈希早期也想在新加坡经营关于香港的美食店,想把来自香港的美食引进新加坡,于是2004年在牛车水小贩中心开了一个香港牛腩面的摊位,可惜他并没有成功,后来又一再尝试了五六年。
后来他发现新加坡并没有很多专门售卖煲汤的餐饮场所时,就决定改变策略开始售卖汤品,2009年重回牛车水小贩中心开了“沈希老火汤”。
2010年9月“沈希老火汤”走出牛车水,在武吉士开了第一间分店。后来又在短短半年多,在全岛各地大小的食阁里开设摊位。
沈希不只一次告诉媒体,若不是面包物语的创始人郭明忠推荐他进大食代食阁(Food Republic),生意也不可能重生,因此郭明忠是他的伯乐、永远的大恩人。
位于牛车水的老火汤。(互联网)如今,沈希老火汤在新加坡已有至少100多个老火汤档口。大约70个档口设在食阁,其余约50间则为餐馆、店面,和设在小贩中心的档口。另外有8间大型餐馆分布在主要购物中心内。
无招牌海鲜 No Signboard Seafood
“无招牌海鲜”已从简易的大排档变成高档气派的餐厅。(联合晚报)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今在新加坡家喻户晓的无招牌海鲜,上世纪70年代末,只是玛达路巴刹内一家小小的大排档摊位。
来自马来西亚的朱亚九与妻子王金花虽然开了这个大排档,却没有多余的钱来定制招牌,于是一切从简就地取材,把一块木板涂上橙色,好让食客可以辨认。
他们家的招牌菜白胡椒螃蟹远近驰名后,“无招牌”久而久之也变成本地食客和美食家口中的金字招牌。
无招牌海鲜从白胡椒螃蟹这道招牌菜开始,不断扩展并逐步走出大排档,进入中高端餐饮市场。除了海鲜餐饮业务外,他们后来还扩展到其他餐饮领域,并在2017年收购了总部设在新加坡的酿酒厂Draft Denmark,并于同年上市。
无招牌海鲜近年来又先后与中国的小肥羊火锅、韩国的韩式汉堡Mom's Touch Chicken & Burger合作,准备在新马两地大展拳脚。无招牌海鲜目前在新加坡有四家主要的门店,在上海也开有一间分店。
以上介绍的新加坡餐饮品牌出身或许是不起眼的小贩摊位,现在却在各自领域大放光彩。
他们的创始人有的是因为乡愁,有的是因为养家糊口,有的则只是单纯想把好吃的带给大家。
怀揣着不同理想的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把菜品做好,让顾客吃了满意。或许是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够成功吧。
如果新加坡的小贩文化申遗成功,我们说不定还会看到更多“从小贩中心走上世界舞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