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走过了几个年头,改了多少教育政策,强调过多少次每个学校都是好学校,在2018年,居然到还存在着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 初级学院学生好还是理工学院学生好?
面簿 “NUSWhispers” 是一个提供给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的一个匿名发言平台,不少学生向此面簿吐苦水,分享学校生活甚至表白暗恋的人。出于匿名,不少学生毫无保留,这则投稿就获得了不少人的关注:
翻译:有初院学生和理工学院学生合作时有困难吗?我的专题作业小组有2个理工学院学生+2个初院学生。理工学院学生在网上回复很迟钝,写报告时也很挣扎。只有在制作图表和图画这种非常粗浅的任务上才能帮忙。专题作业的构想都是靠我们,初院学生的。当我们讨论某些概念的时候,他们的借口都一样:“没学过”。这是什么鬼借口?没学过就去谷歌啊,而不是继续这么没用!
多数人对于这则投稿的反应并不正面,一是因为这是大学生间的老课题了,二是因为这位学生的发言的确激怒了不少人。
前面其实没什么问题,只是阐述组内的情况,并且说明两位来自理工学院的组员的缺点。
难掩优越感
但后面读着读着就觉得怪怪的。非要把“大学生”群体划分为来自初院和来自理工学院这个思想已经不健康了,到后面更是难掩字里行间的优越感。
“构想是来自于我们,初院学生的”。
这个口气仿佛在说“构想来自于我们贵族”,大家都是学生,不知道这份优越感从何而来。
你行你上
“制作图表和图画这种非常粗浅的任务上才能帮忙” “没学过就去谷歌啊,而不是这么没用!”
红蚂蚁表示抓头,制图绘画是很粗浅的吗?看来红蚂蚁真的不行,连这么粗浅的东西都不在行。况且一份没有图表制图的专题报告是多么的没有灵魂啊!
与这位学生想法完全不同的另一位初院学生觉得大家各有所长,各司其职很理想:
这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吧?
只是吐吐苦水,何必把遇到的这两位难以合作的组员贴上:“理工学院学生”这一标签呢?就算这位学生遇到的所有难以合作的都是理工学院的学生,也不等于所有理工学院的学生都难以合作呀。更何况这才遇到两个理工学院的学生,难以说明问题得出结论啦。
网友表示,可不可以有点逻辑:
所以初级学院和理工学院真的有不同吗?
人们总是习惯性把学生分为这两类,他们真的有差别吗?普遍来说多数人是这样认为的:
初院:
专业学术性知识扎实,尤其注重数理化学习节奏较快,学习气氛紧张本地大学升学相对来说较容易理工学院:
更加注重技术方面教育,一技之长较重要注重应付市场需求,培养专业领域人才在本地大学升学较难不少家长在帮孩子考虑升学时依然优先考虑初院,认为初院是升本地大学的不二法门,而理工学院是成绩稍差的学生的归宿。但在2016年,数据统计每3个进入大学的学生中有1个就是理工学院的学生。8频道新闻也报道,新加坡人力资源学院主席陈勇铭曾表示:“通常(公司)会倾向于聘请那些具备专业技能或在某方面接受过专科培训的人。因此,持有理工文凭的毕业生会比A水准毕业生来的出色。”
可见初院和理工学院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了。
选择理工学院还是初院完全取决于自己想走哪一条路罢了,随着现在对各教育学府的了解越来越深,不少人已对这两个选项保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话说回来,怕遇猪队友这一点红蚂蚁同意。遇猪队友,会导致自己的责任和负担无故被加重,这的确是不公平的。红蚂蚁也不是菩萨心肠,能够心甘情愿地把一个人的心血要和其他坐等收成的人分享。
但猪队友到处都有,真的有必要上升到来自初院还是理工学院吗?
相信这位投稿的学生只是为了表明自己遇到的困难,但坏人是不分国籍的,猪队友也是不分理工学院和初院的啦。给这位学生的总结:这种事只能多积德,自求多福,求个好队友(跟哪来的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