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发生的三起国际学校学生疑似遭诱拐事件,经警方调查后证实,关于世界联合书院的那一起,是一场误会,该名邀请女学生乘搭顺风车的司机,是基于当时下着雨,好心要载学生一程。
警方初步相信司机所言,认为司机并无恶意。至于警方如何确认司机的真实心意,是使用了测谎器还是其他方式,我们无从得知。第二起事件关于东陵信托学校,情况类似。第三起则在德威士学院发生,院长发信通知家长有学生被陌生人搭讪,邀搭顺风车,但学院并未报警。
从这个看似“乌龙”的事件,以及网上相关留言,可以看到我国基本存在的三个社会问题。
(一)该相信陌生人吗?
这永远是一个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我们大都依据先贤留传下来的教导: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谁不希望这个世界是个溢满真善美的世界,但孔夫子心中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世界这样崇高的愿景,也只能一直成为高不可攀的愿望梦景,只要你不是三岁小孩,一定知道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随便举一个例子,像前些时候闹得沸沸扬扬的政府补助金被骗事件,精深局就是因为相信国人,结果却被骗了好几千万,而不得不重新审视往后的审批机制,从原来简单的程序,搞到要数个部门如临大敌般联合防骗。
当然,我们也不希望每次跟陌生人互动时,都要让自己一直处在戒备的状态中,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根本没有意思,而人类作为群体社会物种,也算得上是够失败的了。
那对于陌生人,到底要给予什么程度上的信任?那是一个值得我们作为建设社会的个人和群体,以及管理社会、领导人民迈向优雅社会的政府,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记得多年前我在纽西兰时,遇上一些状况,需要购买急用物品,我所到的那间店铺并没有售卖我要的东西,但店员却愿意走出店铺,带领着我去寻找到所需物品。这个小事件让我印象深刻,要能够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不能老是去要求别人该怎么做,或许,先从我们自己发自内心的、善意的“施”,去影响,甚至感动别人,才是启迪的关键。
(二)不要散播假新闻
这是政府从去年开始所致力进行的呼吁,这次的学生诱拐乌龙事件,正好成为一个好例子。
由于事发时学生由始至终没有应邀上车,而司机当时也没有任何侵犯性举动,所以无论是存心拐骗,还是好心搭载,都只有司机本人清楚意图,旁人无从知道,也只能流于揣测。从这个立场来看,不管新闻采取的是“诱拐”还是“好意”的角度,都是只凭个人判断,一传开之后,也就等同制造或散播了“假新闻”。
有些人认为政府要打击假新闻,虽然冠冕堂皇地举出了很多假新闻会成为社会乱源的例子,但主要还是为了不让网民随意在网上散播不利于政府的言论。
如果从上述例子来看,不胡乱散播未知真假的新闻,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对事情真假性判断的一种训练,毕竟网络威力无远弗届,道听途说在这个时代变得前所未有地轻易与便利,如果不谨慎对待,搞不好成为误导事件的帮凶就不好了。
(三)甘榜精神消失了
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也就从来不去想这个问题,原来我们的社会是严重缺乏互信的。所以,其实大家的“好心”要用对地方,不要用在那种可能危害到别人或自己,或让别人感觉会受危害之处。
(海峡时报)比如说,搭电梯顺,看到别人两手挽着菜篮或大包小包的东西,顺便问他或她要去几楼,让后帮忙按一下按钮,这种举手之劳的“好心”是没有问题。又或者说,看到有人拿着大包小包要进商场,没有手推开玻璃门,帮忙推一下门,也是ok的。
但是比如说,要开车载陌生人一程,甚至是骑脚踏车要载陌生人一程都最好不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我们的社会真的没有搭顺风车的文化。还有,借手机给自称迷路的陌生人打电话,也不太方便,因为真的不知道对方最终是打到哪里去,如果要帮忙,或许带迷路的人去警察局会更好。不管对方是凶神恶煞还是长得有个菩萨心肠样,还是选择那个最安全的选项。
我们很早已经从“甘榜”搬到组屋了,早已经没有大家相互帮忙、互不猜疑的“甘榜”精神,早已经不再过那种,我忘了买盐,你给我一点盐用,我给你一点油用的甘榜生活。住在组屋,大家都是把大门紧紧关上,平时碰面也只是点头微笑寒暄一下罢了。你说,社会冷漠到缺乏信任很可悲吗?没办法,日子就是这样过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