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新传媒8频道推出《星期二特写:钟声响起时》节目,介绍八所传统华校的转型和变迁历程。这八所学校是:南洋女中、华侨中学、立化中学、南侨中学、圣尼各拉女校、公教中学、中华中学及德明政府中学。第一批九所特选中学当中,中正中学、海星中学和圣公会中学这三所学校没有入列。在2000年成为第十所特选中学的南华中学也未获介绍。“红蚂蚁”找来中正、海星、圣公会及南华的校友执笔,补上这个缺。撰稿人从校友的角度,谈谈母校的特色和历史,并与读者分享回忆中,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的小学念的是菩提学校,毕业后多数同侪选择在岛国东部升学。那些上特选中学的许多时候如果不是选了德明 ,就是去了中正。因为小学二年级搬家,结果我和孪生哥哥昭鹏最后选了海星中学。犹记得我俩会考成绩放榜后去新学校报到时缺少友伴的寂寞和忐忑。如今回想,1991至1994的那四年,却是非常充实且美好的时光,而最让我回味的是海星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体育群育两不误
今天学生熟知的"课程辅助活动"(co-curricular activities; CCA) 当年称作“课外活动”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ECA)。听起来像是额外的负担,但却是我求学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当年教育部没有要求中学统一ECA的设计模式,海星的课外活动结构因而显得独树一帜,特别能体现体育和群育两方面的特色。
入学的前两年,所有的学生每周都必须参加三项课外活动。除了全体划一的游泳和跆拳道训练之外,每名学生可在制服团体和其他社团两组当中选择第三项活动。还记得中一中二那两年,每周总有一个下午跟同学浩浩荡荡从学校出发,穿越校园内那条葱郁迤逦的梯级步道,到巴特里路(Bartley Road)的巴士站搭乘巴士,前往坐落在实龙岗上段私人住宅区里的巴耶利峇游泳池上课。
照片来源:海星中学官网到了星期六下午,则是大家换上白色的跆拳道制服参加集训,发散青春期用之不竭的精力。在教练的引导下,我和哥哥从一年级学习站稳马步、挥拳呼和、举高踢腿、慢慢进阶到模拟打斗。(迫近四十都快没得找的年纪回望有点不可思议,昭鹏当年竟能做一字马!)。
而每逢学校假期,游泳教练举办三、五公里的长程训练和救生课程的认证,让有兴趣的同学报名。到了高年级,游泳课和跆拳道课不再是指定的课外活动,但我们兄弟俩继续参加后者,腰带颜色不断变换,等级一路考到黑带为止。
全级露营
照片来源:海星中学官网除了规定的课外活动之外,海星还有计划地在中一、中二阶段组织全级参与的露营活动,为我们学生在中三到乌敏岛参加外展学校(Outward Bound School)的体验时做好准备。前年年底才正式对外开放、位处东北部海岸外的科尼岛(Coney Island)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陌生。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中二那年,我们在学长的带领下徒步深入万国(Buangkok)和榜鹅地带,再划独木舟到科尼岛上扎营。(如果没有那次经验,我不会在服役之前就提早认识到自己非常厌恶一面齐步走,一面高歌。)
中二学年结束时,为了做进一步的准备,学校安排我们旧地重游,继续接受划独木舟的培训。上课需搭乘82号巴士,途经榜鹅那片人迹罕至的森林和那条直通海边的马路,才能抵达榜鹅尾的码头。别人晚上去那里吃海鲜,我们则是去运动。独木舟训练中心就在码头边,而我们训练的地方就在岛国和科尼岛之间的水域。正是由于学校提供了这些难得的机会,让我接触到并喜欢上水上活动,中三年底选择进阶的独木舟课程。
往事历历 日子真惬意
往事历历,遂想起每次训练结束,总会和同学们去吃那摊晚上很热闹的档口的煮炒。而回程途中,运动后填饱肚子的我坐在车窗边,让微风拂面,感觉日子真是惬意极了……
说实在的,我和哥哥都不算运动咖,但当年海星多元化的课外活动编制,让我们在一般社团的形式以外,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那难忘的四年对我而言确实是很好的锻炼,也培养了我今天对各种户外活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