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首条九寨沟地震新闻竟是机器人所写?

标题很醒目!

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级地震。一条由“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自动编发的稿件,共540字配发4张图片,包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等十几项内容,在地震发生的25秒之后,发布到世界各地。具体内容如下:

速报参数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

震中地形 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3827米。

   

热力人口 据移动人口大数据分析,震中20公里范围内人口数约2.1万,50公里范围内约6.3万,100公里范围内约30万。  周边村镇 本次地震周边5公里内的村庄有比芒,20公里内的乡镇有漳扎镇。

周边县区 震中距九寨沟县39公里、距松潘县66公里、距舟曲县83公里、距文县85公里、距若尔盖县90公里,距陇南市105公里,距成都市285公里。

 

历史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目录,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发生3级以上地震共142次,最大地震是本次地震按震级大小前50次历史地震分布如图。

震中简介 九寨沟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与甘肃省文县、舟曲、迭部三县连界。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在2000米以上。矿产资源较丰富,地处中国六大金成矿带之一的川西北金三角区内。境内九寨沟风景区是享誉中外的旅游景点。该县面积5290平方公里,下辖3镇14乡,2015年人口约8.1万人,2015年GDP达24亿元。  震中天气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今天天气情况:多云,无持续风向微风,全天气温22~8℃。未来3天天气情况:9日,多云,气温20~7℃,无持续风向微风;10日,多云转阴,气温18~9℃,无持续风向微风;11日,阵雨转阴,气温18~6℃,无持续风向微风。  产出说明 以上内容由机器于2017年8月8日21时37分15秒自动编写,用时25秒,公测阶段仅供参考。   ================分割线==================

我没打错,您没看错,只需25秒!看到这里,您有何感想?   此消息一公布,立刻被公众等其它媒体疯转。类似“写稿机器人会不会抢了记者的饭碗?”、“职场中的从业者,到底该如何应对?”等话题在网上如雨后春笋般肆意疯涨。   像这样的自动观测数据报告,难道就能把记者的“饭碗”给抢了?  人工智能写稿背后原理   机器写稿,其实是一种人工智能(AI)的产物。事实上,新闻报道和新闻数据是两回事。让我们仔细看这篇“机器人的报道”,不难发现,其实整篇文报道都是数据。只要写好模板,改一下地名,把所有收集到的数据像“完形填空”一样放进去,就大功告成了。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像财经、体育比赛等相对格式化、以数据为核心的新闻,编辑们先把相应的模板选定好(如一则体育比赛的报道),其中的变量(如比赛时间、地点、比分等)可以由特定的电脑程序更新。一旦比赛结束,编辑就可以更新这些变量,套进模板,生成最新的报道,大大提高了写稿的效率。此类的新闻,相当于“新闻学”+“计算机学”,而我们所熟悉或理解的新闻,则是“新闻学”+“信息学”+“社会学”+“人文学”。也就是说,我们所习惯的新闻,是在一事件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面的观察与报告。   据了解,国家地震台网研发的机器人也是一套能够执行命令的电脑程序。当地震发生后,这套系统会启动工作流程,取标题、发布图片、写地震参数等,然后再将这些步骤逐一展开,在最短的时间把新闻写出来。这满足了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的及时性需求。   由此可见,此类机器人纯适用于数据提取与分析,对于一些靠数据说话的新闻它游刃有余,同时还能帮新闻写稿员从那些单调枯燥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效地进行资源再分配。但话说回来,当涉及到文化与意识形态类的新闻时,此类机器人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工智能 是敌是友?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产品已经问世。就本地而言,从有情绪的机器人娜丁(Nadine),到国庆庆典上当主持的机器人爱德嘉(Edgar),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产品带给我们惊喜。如果哪一天,30年前的电影《终结者》(Terminator)出现了现实版,那我们该怎么办?那将会是人类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还是冰河时代?   霍金也不止一次提出了“人工智能威胁论”,并不断提醒人工智能科研者们在利用这一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还需注意消除潜在的威胁。   小编认为,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谁能有效利用科技发展的好处,谁就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创造更大的价值。新闻终究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人类最大的价值体现就是在人际交流、情感沟通能力。倘若有一天人工智能可以与人类无障碍地交流,甚至能够通过表情读取出人类的心理反应,写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报道,那么,小编必定将手上的饭碗双手拱上,另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