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租约到期无处搬无奈结业 渔场急降价为鱼找新主

配合政府回收土地的计划,在我国东部经营近三载的龙鱼养殖场无奈结业;怀着沉重心情筹划搬迁之际,业者一家还全员出动进行促销,希望为已经“养出感情”的几千条鱼找到新的家。

位于巴西立第3农道63号的OTF龙鱼养殖场,由王启业的父亲和叔叔在1993年创办,刚开始时养殖孔雀鱼,随后在1990年代末因为孔雀鱼市场走下坡而转型,改而养殖龙鱼。

王启业的父亲(左)和叔叔(右)。图:陈良同

OTF龙鱼养殖场。图:陈良同

父亲为开渔场而卖掉组屋

转型并非易事;王启业接受《8视界新闻网》访问时说,养殖孔雀鱼和龙鱼所需的设备不同,为了筹措资金,父亲当年不惜卖掉位于义顺的四房式组屋,王启业和家人也因此于2002年搬到渔场里住,直到现在。

大约十岁开始就在渔场帮忙父亲的王启业,毕业后也正式加入渔场,如今42岁的他,担任渔场的销售及运营经理。

王启业。图:陈良同

渔场除了养殖龙鱼,也包括𫚉鱼(Stingray)。渔场里也有零售商店,售卖小鱼和水族产品等,主要由王启业的叔叔和婶婶打理。

建议新地段面积太小

这个占地约2.4公顷的渔场,租约早在2012年到期。王启业透露,自那时候开始,他们就不断和政府商谈延长期限,租约也因此续了一年又一年。

与此同时,他们也向当局申请新地段以进行搬迁,然而过程却不顺利。王启业说,当局提供的新地段面积大多仅0.5或1公顷,有的位于工业区,皆不适合养殖龙鱼和𫚉鱼。

17日结业 月底须迁出

王启业告诉记者,去年底时他们再次收到政府来信,要求他们必须于今年6月底撤离这块地。

尽管王启业一再和当局沟通,表示需要时间搬迁和安置上千条鱼,但当局征收该区土地进行发展的决定已定,王启业一家只好接受。

渔场养殖的龙鱼。图:陈良同

渔场养殖的𫚉鱼。图:陈良同

不过,由于没有在规定的6月底搬离,他们因此接到法庭通知,勒令他们必须在28天后,即本月28日将土地归还政府。

清仓大促销 上万块的鱼降成千元

为了尽快脱手渔场里3、4000条龙鱼和𫚉鱼,王家只好进行大促销,希望为鱼找个“新家”。原本一条价值上万的鱼,如今降价成千元,一条叫价几千元的鱼,则降到百元。

看着悉心培育多年的鱼,如今以超低价出售,王启业坦言,必定损失惨重。他说:“一只鱼从小养到大,需要五到七年。几千条鱼的话,那费用真的很高,我们一年的水电费就几十千了,还有租金,弄到来一年差不多百多两百千。”

他接着说:“现在每条50块、100块地卖,就当作一个‘领养’费,救这些鱼。”

为了尽快脱手渔场里3、4000条龙鱼和𫚉鱼,王家只好进行大促销。图:张慧仙

王家计划营业至这个星期天(17日),之后就关门以专心清理垃圾。

王启业透露,他们月底交地时,必须确保那些能移动的物品都被清除一空,而这次倾销的大部分收入会用来请垃圾车,一趟下来的费用可达800到1000元。

图:陈良同

家族全员协助搬迁 心情沉重

记者周一(11日)早上走访渔场,王启业忙着为鱼换水和喂食。他说,自从搬迁成为定局,全家人的心情都变得沉重,尤其一向亲力亲为顾鱼的父亲,更是变得沉默寡言。

王启业形容自己的心情时说:“我还是照样喂鱼,只是说喂了之后有人购买我会比较开心,如果我喂了之后它还在、没有人领养的话我更难过。”

因为要做的事太多,王启业的哥哥特意请假,回到渔场帮忙卖鱼。王启业的姑姑、堂兄弟姐妹们也都拨空到渔场,帮忙顾店以及煮饭,一家族齐心合力,为渔场尽最后一分力。

顾客大叹可惜 有者连续三天上门

不少公众听闻渔场即将走入历史,纷纷赶在结业前上门。

46岁的周国忠就连续三天带女儿到渔场,购买了鱼缸和龙鱼。他的小舅子郑金宝则大手笔买下至少八条龙鱼。对于渔场即将结业,他们皆感叹可惜,因为本地像这样的渔场已经不多了,王家一家人自己养殖出来的鱼,也比市面上来得大条。

不少公众听闻渔场即将走入历史,纷纷赶在结业前上门。图:张慧仙

40岁的公众郑先生感叹,随着农场一间间关闭, 犹如看到一个时代逐渐没落。

而52岁的陈女士则是到渔场里的零售店囤货。她受访时还难过哽咽,因为她以往都是和已故的丈夫到这里买鱼,这里承载了他们俩的回忆。“东西可以去别的地方买,可是这里有的是回忆。”

卖不出的鱼或捐给学校

据记者了解,养殖场目前还剩下不到1000条鱼,最终若还有鱼卖不出去,王启业表示计划把鱼捐给学府。

“只要有鱼塘、有鱼缸,校方都可以来找我们要求领养,这也能帮我们解决一部分的问题,主要是这些鱼有地方去了。”

至于已经住了几十年、渔场边的老屋,自然无法保留;王启业一家之后将搬到父亲新买的预购组屋,展开新的生活。

渔场边的老屋自然无法保留;王启业一家之后将搬到父亲新买的预购组屋,展开新的生活。图:陈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