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个四面环水,却极度干渴的岛国。
1962年9月1日,新加坡在李光耀的主持下,就新加坡以“何种方式”加入即将成立的马来西亚联邦进行了全民公投,三个选项分别是:1、合并,但拥有部分自治权;2、合并,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3、合并,参照砂捞越与沙巴待遇。
可以看到,无论选哪一项,结果都是要加入马来西亚,最终71%的选民选了第一项,但有26%的选民投了“空白票”抵制这场“受操纵的”公投。执政党人民行动党对此早有预料,以空白票即拿不定主意,所以要跟随大多数选民意愿。最终新加坡如李光耀所愿,加入了马来西亚联邦。
1963年9月,马来西亚联邦正式成立,然而在这个大家庭之中,新加坡过得并不幸福,“蜜月”未结束就矛盾重重。
原本合并前谈好的条件,新加坡以向砂捞越与沙巴提供1.5亿美元的贷款为条件,换取马来西亚对新加坡开放市场,但是马来西亚拒绝向新加坡开放市场,不仅如此,马来西亚联邦政府还将新加坡上缴联邦政府的税率从40%上调到了60%,关键是联邦政府只针对新加坡上调税率,其他各州不变,这让新加坡非常恼火。
在政治上,李光耀有一颗“大马来西亚”的心,还幻想着入主中央,但是自己还没来得及行动,老巢新加坡就被巫统、马华、国大组成的联盟夺了三个席位。政治上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巫统开始抹黑人民行动党,挑拨马来人和华人的矛盾,第二年就爆发了数次暴乱,数十人死亡,而李光耀则被巫统污蔑为“马来西亚公敌”。
尽管矛盾丛生,新加坡还是想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并不想同马来西亚“离婚”,毕竟自己只有580平方公里,除了空气所有的物资都要进口。经过一年多的谈判,没有谈出个结果,马来西亚首相东姑甚至担心双方关系持续恶化,将会引起马来西亚内部的动荡,所以来了个快刀斩乱麻。1965年8月9日,在新加坡代表缺席的情况下,马来西亚国会以126:0的投票结果,一脚将新加坡踢出了马来西亚。
面对被踢出大家庭,李光耀的心情是失落的,因为新加坡真的离不开马来西亚,甚至有被“渴死”的危险。
新加坡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国,独立之初,其面积只有580平方公里(经过50多年的填海,现在已经达到728平方公里),作为热带雨林气候,新加坡并不缺少雨水,年降水量高达2400毫米,但毕竟岛屿面积过小,没有天然的蓄水层,无法汇聚成大江大河,所以只有几条小的可怜的“溪流”,最长的加冷河只有10公里长,最著名的新加坡河只有3.2公里。这使得新加坡年淡水资源总量只有6亿立方米,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124立方米。
人均124立方米是个什么概念?中国人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300立方米,但这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四分之一属于严重缺水。
新加坡人均124立方米的淡水量,这让它成为位居世界倒数第二。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样一个“干渴国度”是如何逆天改命的?让国民实现“喝水自由”,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人均GDP高达5.98万美元,成为马来西亚高攀不起的存在。
1819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以苏门答腊岛的明古鲁殖民地太偏僻为原因,准备在马六甲海峡东端需要重新找一块风水宝地,当史丹福·莱佛士爵士在新加坡河口登陆的时候,就预感到这里将来大有可为。1月29日,莱佛士爵士同柔佛苏丹签署了条约,允许东印度公司在新加坡岛建立贸易站。并通过1824年的《英荷条约》以苏门答腊岛换取了荷兰的马六甲殖民地,摆平了荷兰,英国立马同柔佛苏丹签署了《克劳福德条约》,新加坡岛及其附近10公里的岛屿都被割让给了东印度公司。
开埠之初,新加坡靠着有限的新加坡河水以及井水勉强可以满足人们的饮水需求,毕竟这时候岛上也没几个人。
正如史丹福·莱佛士所料,新加坡靠着马六甲海峡独特的地理位置,转口贸易如火如荼地开展,开埠的第三年,也就是1821年,就有3000多艘商船停泊新加坡港。新加坡成为英国在远东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基地,甚至被丘吉尔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
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发展,英国殖民政府不得不夷平新加坡岛上仅有的几座矮小山丘以填海造陆,新加坡的人口成倍地增长,这样对水源的需求也大了起来,河水和井水已经不敷使用。
作为新加坡的好邻居,马来西亚的淡水资源可就充沛多了,都是英国的殖民地互相调配一下还是没有问题的。
1927年,新加坡市议会同柔佛苏丹经过“友好协商”签署了用水协议,柔佛苏丹允许新加坡免费从柔佛河取水,毕竟这河水是老天下的也不要钱,只要新加坡以每亩30便士的租金,在蒲莱山租用2100英亩(约8.5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蓄水池之用就行。
这份协议保障了新加坡34年的饮水自由。
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独立,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马来亚和新加坡都取得了内政自治的权力,这样殖民时期签署的条约自然得改一改。
1961年,新加坡同马来亚签署了一份50年期的供水协议,新加坡可以从柔佛州每天抽取1亿加仑的生水(即未处理过的水),价格是每千加仑0.03令吉,而柔佛州可以以每千加仑0.5令吉的价格向新加坡购买处理过的水。
1962年,由于马来亚和新加坡即将合并成为一家人,两方又签署了一份长达99年的条约,取水量也增加了2.5亿加仑,这样新加坡每天就可以从柔佛抽取3.5亿加仑的淡水(约132万吨),当然购水的价格是不变的。
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正式成立,大家都是一家人,新加坡终于不用为水源担心了,可以尽情畅饮。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的出局,原本简单的内部供水问题就变成了国际问题。水源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成为国际纠纷,甚至引发战争,目前最著名的就是以色列-阿拉伯战争,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就曾担心叙利亚、约旦等国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切断以色列的水源,为此不惜武力控制戈兰高地和约旦河。
新加坡独立后,基于国家安全考虑,为了确保马来西亚不会对自己断水,8月9日,新加坡同马来西亚签署了《新加坡独立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马来西亚要确保1961年和1962年两份供水协议的有效,切实遵守。既然决定让新加坡离开,马来西亚自然不会在意这么一点点河水,拍著胸脯答应了,让新加坡放心地走。
尽管如此,新加坡还是不放心,为此将两份供水协议和独立协议拿到了联合国登记备案,以防马来西亚耍赖不认账。
根据两份供水协议,马来西亚可以在条约签订的25年后提出价格调整,也就是在1986年和1987年分别对两份协议中的价格调整,不过25年后马来西亚并没有抬价,因为担心自己提高生水价格,新加坡也会提高出售给柔佛的净水价格,同时也担心新加坡减少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作为报复。
喝着马来西亚的水,新加坡经济飞速增长,1997年新加坡的GDP已经突破了1000亿美元,人口超过了500万,而同期的上海GDP也不过539亿美元。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人要喝水、工厂要喝水,新加坡的供水压力巨大。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对当前的水价也感到不满,要求提高生水采购价。而且经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割韭菜,马来西亚经济遭遇重创,急需资金恢复经济,环顾四周,只有新加坡有这个实力。
马哈蒂尔与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会谈后对外表示:“我们特别商谈了有关新加坡如何帮助马来西亚度过经济危机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集中谈论了马来西亚如何才能满足新加坡的淡水眼球。”可见马来西亚把供水和经济援助挂钩起来。
喝人的最短,2001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最终达成了一揽子合作协议,马来西亚保证2061年供水协议到期之后马来西亚继续向新加坡供水,但是在供水细节上出现了分歧。媒体报道,靠着生水和净水之间的差价,新加坡每年赚了马来西亚6亿美元,这让马来西亚人民愤愤不平,要求将生水价格提高到每千加仑0.6令吉,但是新加坡只同意提高到每千加仑0.45令吉,由于谈不拢供水价格就这样一直拖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马来西亚屡屡出现的供水矛盾,新加坡终于意识到,水龙头掌握在别人手里是多么痛的领悟。
事实上马来西亚也不是风调雨顺,偶尔出现旱灾,1962年,柔佛和新加坡数月不下雨,柔佛的水库也见了底,无法向新加坡供水,这让新加坡的水厂也无米下锅。
作为一个弹丸小国,老天爷不赏水喝,这是自己无法左右的事情。为了实现“喝水自由”,新加坡政府早就在尝试其他办法,实施自己的“水战略”。
解决喝水问题,无非两个办法,一是开源、二是节流。
所谓节流就只能节约用水,最初新加坡的“节水观念”主要在保持水源的清洁,对污染河流水源的行为施以重罚,从而加强对降水的利用。进入21世纪,新加坡的水源愈发紧张,新加坡政府号召全民节水,2003年新加坡开展了“10升挑战”活动,计划在10年内将居民的每日人均用水量减少10升,这个目标在仅用6年就实现了,2009年新加坡每日人均用水量从165升减少到155升,并且计划到2030年降低到140升,节水已经刻到每个新加坡人的生活之中。
不过节约的这点水显然是不够用的,那就只能想办法开源,寻找更多的水。
1974年,新加坡第一座实验性供水回收厂在裕廊设立,新加坡开始进行污水净化,不过限于当时的技术成本太过高昂,并没有大规模开展。
新加坡只好在有限的国土上面多挖几个水库,独立之初仅有3个水库,蓄水能力3110万立方米,到了1986年变成11个,蓄水1.4亿立方米。
1989年12月,新加坡提出了“新加坡-柔佛-廖内群岛增长三角”经济开放区设想,就是希望用经济援助换取印尼的水资源。1991年,新加坡同印尼达成协议,新加坡可以从廖内群岛中的民丹岛获得淡水资源,每天可以抽取1.21亿加仑的淡水,单价每立方米1美分,通过海底输水管道向新加坡供水。
但是靠别人,一旦水龙头被别人关上,自己可就被卡脖子了。环顾四周,面对茫茫大海,1998年新加坡实施了“向海洋要淡水”计划,建立了第一座海水淡化工厂,日淡化海水13.6万吨。2022年4月,新加坡第五座海水淡化工厂投入运营,计划到2060年,淡化海水将满足新加坡30%的淡水需求。
2002年,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启动了再生水计划,将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行回收处理,净化为可饮用的净水,新加坡将之称为“新生水”。
这让我们地球人想到了空间站上的太空人,由于水源宝贵,空间站里面的太空人不得不利用一切水源,甚至是尿液都要回收利用,如今新加坡人可以说是享受了“太空级待遇”。
为了降低海水淡化成本,新加坡科研人员着手改进工艺,研究了不涉及“相变”的“膜”技术,结果这项“膜”技术在净化“新生水”时更具优势。新加坡的“新生水”品质甚至超越了欧美国家设定的饮用水标准。2008年,新加坡因为“新生水”,被全球水务奖委员会授予“年度环境贡献奖”。
这种从污水之中净化而来的淡水,新加坡人敢喝吗?2018年,新加坡水务局同一家啤酒厂合作,用冲厕所的回收水经过净化处理生产啤酒,一罐330毫升装的啤酒售价高达4.5新加坡元,一经上市就销售一空。毕竟咱们连大肠小肠都能做成美味佳肴,冲厕水又有什么不能用的呢?
新加坡计划到2060年,“新生水”可以满足新加坡50%的用水量。这样加上海水淡化项目,就可以满足新加坡80%的淡水需求。
从这我们可以看到,2060年是新加坡供水问题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因为同马来西亚的供水协议在2061年到期,万一到时候马来西亚向新加坡断水,不至于被渴死。
新加坡通过“四大水喉”,即本地雨水、对外购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解决了新加坡的饮水问题,让新加坡人实现了“喝水自由”。
2061年,新、马两国供水协议到期,那么马来西亚会继续向新加坡供水吗?大概率会继续供水,因为就目前来看,马来西亚的淡水净化技术有限,且成本远大于从新加坡直接采购净水,水源问题事关新加坡的生死存亡。
1942年,日军占领柔佛切断了向新加坡的供水渠道,十余万英军立马举手投降,新加坡怎么可能坐视马来西亚切断自己的供水渠道呢?新加坡的经济总量比马来西亚还高,军费开支也远超马来西亚,一旦打起来,马来西亚真没什么好果子吃,况且这水源白白流入大海,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
绝处逢生的新加坡,通过供水的多元化,成为了世界数一数二的水务强国,其中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国很多城市也在饱受缺水之痛,但是在污水处理方面还有很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