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溯源寻根 探索求新——新加坡舞坛新景

编导米娜(左二)、巴斯卡夫人和蔡为仲为《梁祝》演出谢幕

大疫期间,喜爱舞台艺术的人,宅家在网上观看戏剧、舞蹈或音乐演出录像,或是观看网上实时直播的节目,已经逐渐成为不得已但需要接受的选择。从业者也不得不调整思维与工作方式,学习新的传播作品方式。不过,网上播出无法替代观看现场演出时,那种演唱者与观赏者在同一空间直接交流的全息体验所能达到的剧场效果。因此有些执著于以实体演出的艺术团队,宁可等待时机到剧场演出,与观众共享同一个空间相互交流的经验。尽管因为座位要间隔开来,人数会较少,2021年几台华、巫、印族舞蹈演出,再次证明实体演出比直播节目更有艺术魅力与冲击力。这几台最近呈献的舞蹈节目,凸显了舞者回望历史、溯源寻根、探索求新,出版书籍的愿望与努力,为2021年的新加坡文化景观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已故印族舞蹈家巴斯卡在1958年首演的名作《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加坡舞蹈史上最早的跨文化舞剧作品之一。最近,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与巴斯卡艺术学院合作,邀请了已故舞蹈家巴斯卡旅居美国的女儿米娜(Meena Bhaskar)回国,再度把梁祝故事搬上舞台。米娜自幼随母亲习舞,她获得好评的作品包括由东盟十个国家于1998年合作演出的舞剧《罗摩衍那》。米娜也是巴斯卡艺术学院美国加州分院的艺术总监。这个新版本的舞剧,是她在选读了几个英文版本的梁祝故事书,筛选情节后编创出来的舞剧。

跨文化解读《梁祝》的审美趣味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跨文化解读。编导米娜以印度波罗舞蹈将梁祝的故事编成100分钟的三幕舞剧。这个全女班的阵容,是巴斯卡艺术学院培养出来的两代舞蹈员。既然以波罗多舞蹈的形式演出,表现形式一定要从这个特定艺术舞蹈系统的要求出发,以称为araimandi的屈膝半蹲半“坐”的基本姿势、髋外旋、三角形为主的几何图形造型、快速变动身体中心与手语(mudras)、随节奏(tala)、旋律(raga)与手眼身法步(跺脚)的整体配合来演绎故事。舞蹈员除了要有效运用这些印度舞纯舞蹈(tritta)技法外,也要随着歌曲字义和音乐,以眼睛和面部表情传达内心感情。这部分的表演,称为nritya。这部舞剧的主要舞蹈员,两种技法都掌握得成熟。例如祝公远与乔装成算命先生的祝英台的那段戏,两个舞蹈员人物的情感表达(nritya)清晰。英台的急切和员外的疑虑,能让不懂淡米尔语歌词的观众也一目了然。

为了显现这个舞剧取材自华族民间故事,编导选择了在服饰、头饰、音乐、指法、动作方面,巧妙融入华族戏曲、舞蹈和音乐的元素。但是,波罗多舞蹈有很多手语与指法,舞剧的演员只能穿上没有水袖的戏曲服装。若有水袖,无法做快速变化的手语。员外帽子与女角头饰虽然是戏曲的装扮,却不能穿戏曲演员的靴或鞋,而是赤足上阵,否则无法戴上脚铃,也无法跺脚。也许观赏时起初不习惯,但观众很快就被精湛的印度舞吸引而接受华、印合璧的装扮。

1958年巴斯卡艺术学院首演版本的叙事结构,以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依据,而新版舞剧在剧情安排方面不太一样,加重了梁祝同窗好友们的戏,两段学堂的大群舞,最为出彩。其中一段是有些同窗觉得祝英台扭扭捏捏,不够阳刚,以石投水的游戏,看看“他”多有力气,故意为难祝英台。梁山伯对他们的恶作剧不以为然。为了保护好友,带“他”离开那群一片喧哗的同窗。群舞演员nritya的表演功力发挥了作用,让这段戏妙趣横生。整部舞剧,梁祝的扮演者情绪酣畅饱满,舞技最娴熟。

梁祝化蝶为舞剧画上圆满句号

新加坡马来舞蹈史的“活标本”

如果说印度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老戏新编,传承先辈创新开拓的精神,宋赛儿美丽遗产艺术团版本的《舞蹈宝石荟萃》则是一台以活态传承概念为切入点、重现马来舞前辈早期编导独树一帜的作品的一次舞蹈史展览会。这个创立于1977年的舞蹈团,这次把五十年代以来(包括轻快的joget、柔和的asli、典雅的inang、富有活力的zapin)不同节奏类型的马来舞蹈,还原其本真样貌呈献给观众,提供了一次完整观看新加坡马来舞蹈史“活标本”的机会。

《舞蹈宝石荟萃》的舞蹈编排非常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

《舞蹈宝石荟萃》充分运用淡滨尼天地的节日艺术剧场的设备,在屏幕上配合舞蹈内容,放映昔日蕉风椰雨的村景图片,把观众带进历史时空。视频也播出由玛丽娜·尤索夫创作背景的介绍、两个编舞者廖春远和杨金龙现身说法分享他们创作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有史料价值的资讯。这个近100分钟的展演,重演了印尼华人舞蹈家廖春远自1957年到1965年教导希梨瓦那马来文化团(Sriwana,成立于1957年)和南洋大学学生的9个节目。新加坡芭蕾舞学院出身的杨金龙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国家舞蹈团编导的两个舞蹈和印尼舞蹈家Nasrun的一个作品,完整地呈献出许多年轻马来舞蹈爱好者不曾看过的包括《丰收舞》《椰壳舞》《盘子舞》《雨伞舞》《食物盖舞》《衣裳舞》《海角之花》等等作品。其中有不少是当年华人艺术团体如艺术剧场、南大戏剧会、马来亚艺术剧院学习演出过的马来舞节目。这些舞蹈,在浓厚的生活基础上完成艺术升华,动律优美,有灵活性、即兴性、柔韧性、形象性的特点。过去华人团体演出这些节目,也促进了进华、巫社群的文化交流。

一场马来婚礼上来宾即兴起舞的片段,是《舞蹈宝石荟萃》的一个亮点。婚礼是人生重要阶段的一个仪式,展现历史传承的民俗活动,表现了马来族的社会生活、精神心理方面的习惯、礼仪、亲属关系与社会关系。这段婚礼舞,保持着鲜明的民俗特征,呈现得生机勃勃和风趣活泼。

编导在舞蹈节目与节目之间,巧妙用哑剧或短剧贯穿起来。村民们熙熙攘攘往来,和乐融融话家常,甘榜精神洋溢在生活里。几句对白说得幽默,让观众发出会心的微笑。几位年近七十的马来舞坛老将的客串表演,一转身,来一个出其不意的即兴舞步,姜果然是老的辣。

宋赛儿艺术总监在多个场合表示要努力编出有别于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新加坡马来舞,因而委任新一代舞者Rizman编导压轴节目《辉煌的新加坡zapin舞》。这个节目随鼓的节奏起舞,符合zapin的表演惯例,但强音劲舞外,还边舞边“嘿嘿呵呵”喊叫,营造气氛,多了几分热闹,少了zapin这一舞种的三段式结构、方向变化、角度变化、队形变化的丰富性。也许自创一格还需要更多时间打磨。宋赛儿说:“源自阿拉伯,在十四世纪传到本地区的zapin舞,至今仍旧是马来社群节庆上深受欢迎的舞蹈。现在我想推动有新加坡特色的zapin,让年轻编导试一试。这个实验和观众见面后,我们会和Rizman进一步讨论,帮助这位新生代编导反复思考,提高他的创作能力。”

新加坡华族舞蹈剧场的

《昨日·今日·明日》

最近,接过新加坡华族舞蹈剧场艺术总监重任的梁杰旎,和新上任的创意总监兼制作总监苏健龙重启因为疫情停办了一年的“薪动时刻”。这台以《昨日·今日·明日》为主题的演出,推出钱志鸿、陈嘉嘉、杨汉娜、薛敏祥、杏婉琪、黄文汝、张宁真、吴慧英、杨弘胜、黄卓沁和梁可欣11位青年舞者的作品。他们大多数毕业于海内外舞蹈院校,有专业训练的教育背景、与外国编导合作、并拥有丰富的舞台经验。从技术水平看,舞蹈员很有实力。在近年教育部主办的青年节,华族舞蹈参展的学校数量锐减、华族舞蹈团体演出不多的背景下,新加坡华族舞蹈剧场启动以培养新生代华族舞蹈编导与表演人才为目的的计划,任重而道远。

舞蹈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动作的再现。它经过以人体的能量、幅度、力度、速度综合编排、内在精神力量的涌动和情感的艺术升华,发挥强大的感染力。创作优秀舞蹈作品,首先要有眼光、胸襟、胆识选择能令人感动的题材。这台演出,有多个作品在选材方面,显示出编舞者独到的视角与新颖的创意。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在籍学生张宁真编舞,和同学张揉恩合演的双人舞《相依》,选择了一个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的题材进行创作,编导采用孙彬彬的《和鸣》为舞曲。张宁真说:“两把棍子最初代表大自然带给人类的资源,后来变成了掠夺大自然的利刃。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交错变动。结尾我加插了一段说白:人类只懂得夺取,不懂得归还,总有一天,大地会变得荒芜,我们能做得更好吗?”《相依》想表达的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格局,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的阐述,很有警示意义。最可贵的是编导融合武术、华族舞蹈语汇,贯穿整个作品,能做到心与气和,气与意和,意与力合,非下过苦功不能做到。舞蹈员多义性的木棍得心应手,与舞乐紧密配合,台位调度灵活,有观赏价值。

张宁真的双人舞以棍为多义性道具,描绘世上持续消耗自然资源的危机,呼唤人类自省

师承苏健龙的服役青年杨弘胜自编自演的《追梦》,内容紧扣主题,展现一个热爱鼓艺的青年,从第一次接触鼓、学鼓、击鼓到鼓艺逐步提升、看到成绩兴奋与欢愉,对自己的梦想锲而不舍。舞蹈以回望小鼓,不忘初心,深情依依结束。杨弘胜的想法是:“选用的舞曲主要以两种音乐风格组合而成——抒情与激越,从而表达追梦的三种不同状态。不论做出怎样的大动作,我手上的鼓最后都会紧贴自己,这代表了梦想对我的重要性。我也尝试着在舞蹈中注入鼓子秧歌的元素,用了人们收割或是节庆时那种欢跃的情绪来演示追梦时的快乐。”杨弘胜的技术基础好,燕子抄水、吸腿上跳、大跳后踢或翻身,动作干脆利落,让观众在观看具体舞台形象的感受中,被追梦者感动。

杨弘胜自编自演的《追梦》,舞出追梦者砥砺奋进的精神与毅力

另一个牵动人心的舞蹈是陈嘉嘉的编导、由黄卓沁表演的《回家》。漂泊在外与寻找归路,是叫每一个离乡者牵肠挂肚、焦心劳思的事。陈嘉嘉以海外学生在异国学舞生活中,面对身份认同的问题与矛盾为切入点。陈嘉嘉说:“前半段表现舞者心有重负、踌躇不前的状态,在不确定性中怀着对家乡的依恋继续匍匐前进。后半段的表现舞者回归故土,寻回初心、释放自己,满怀希望,重新出发的自信心境”。舞者黄卓沁是新加坡华族舞蹈剧场全职舞蹈员,毕业自南京艺术学院的她,演绎角色有深度。她把编导结合了多元舞蹈元素(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古典舞和东南亚舞蹈)的编排,舞得流畅无痕。她能遵循舞种的固有的艺术特点和审美要求,掌握舞蹈内在规律和表演方法的结合。前段艰难前行寻找归路的焦虑,令观众感同身受,回到家那一刻,腾空跃起,灿然一笑,观众也如释重负。

由黄卓沁演出陈嘉嘉的独舞作品《回家》,舞出漂泊与归乡的苦旅

《昨日·今日·明日》钱志鸿、吴慧英、杏婉琪、黄文汝舞蹈技术各有专长,从街舞、芭蕾、现代舞背景走进华族舞蹈园地的探索精神,非常难得。虽然有些作品,演员技巧不错,也有个别可取的片段,却因寓意晦涩、或格局较小,灯光灰暗,有待再次考量究竟想传达什么信息给观众。文艺作品的价值在于展示人间真善美精神内涵,给观众积极乐观的能量,是民族舞蹈从业者代代应该努力维护的传统。

人类学家认为舞蹈是民族标记与文化符号。舞蹈艺术表征著社群的精神特质、心理归属、情感因素和文化认同,其符号体系的健全传承能加强社群确立文化自信。2021年这三个民族舞蹈团的演出,表现了团队重温历史、探索求新、培养新生代的努力,熔铸了团队师生的智慧,为持续保存长久的生命活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为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民族音乐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