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凤凰涅槃?带你看看南洋理工大学的前世今生(下)

编者按

上期我们说到南洋大学坎坷的建校史。学校终于建立,似乎一切都将走上正轨。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这所大学还是陷于风雨飘摇之中,最终被迫与新加坡大学合并呢?这一切,都要从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先生说起。

图: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先生

李光耀先生是最著名的海峡华人之一。所谓海峡华人,是指在英国海峡殖民地出生的华人及其后裔。现如今,李光耀先生常常用中文发表讲话,但其实他年青时并不会说华语。他从小接受英式教育,中学在当地顶尖英校莱福士中学就读,后考取剑桥大学攻读法律。

在他长大的年代,是以成为英国人为荣。

而与“海峡华人”相对的,则是“传统华人”。陈六使先生就是传统华人,他们说中文,甚至自称中国人。

这背后的原因很也很明晰。传统华人抱团去异国打拼,都是靠着自己奋斗,和华人圈子的互帮互助才得安居乐业;而海峡华人则在西方留学甚至长大,为西方人工作,所以无需说中文。这样的背景差异,也直接导致了政治理念上的冲突。

今日回头看,其实李光耀先生的理念是正确的。新加坡是弹丸小国,地理上却夹在一众说马来语,信奉穆斯林宗教的东南亚国家间。按20世纪中期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紧张关系看,倘若新加坡按传统华人的政治理念走亲华路线,这个国家不可能幸存。

然而南洋大学,几乎就是“传统华人的大学”。这意味着什么,想必不消多说。

五、黑云压城

上期我们讲到,1959年新加坡获得自治权,即除了治安依旧和英驻军共同负责之外,其他事务均由当地人组成的当地政府负责。此时,李光耀先生已获选新加坡总理,他的方针很明确:通过与马来西亚合并,建立马来亚联邦以寻求独立。

彼时,新加坡还是小渔村,哪怕通过其贸易港口的地位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依旧受到国土面积的限制:国土面积小意味着没有土地发展农业甚至工业,甚至没有足够的淡水;同时,有限的人口也意味着几乎没有本地市场。通过合并,新加坡可以在马来亚联邦获得充足的资源和市场。

更加紧迫的原因,则在于意识形态的冲突。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成立加速了相关意识形态向东南亚的渗透。不止新加坡,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地都爆发了游行、流血冲突,甚至是恐怖袭击。在反殖民风潮甚嚣尘上,英驻军即将撤出,而新加坡本地没有足够警力的前提下,李光耀先生认为,新加坡急需并入马来亚联邦,才能维持自身的稳定。

图:1956年新加坡华文中学暴动,13人丧生,100余人受伤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华语作为传播这种意识形态的媒介被强烈排斥。而南洋大学作为一所华文大学,自然也难逃清算。

1959年,政府不承认南洋大学学位,与南大师生发生冲突。

1960年,新加坡执政党的亲华左派集体退党,成立反对党,在包括南洋大学的各华校内发展组织。

1962年,马来西亚向新加坡政府施压,将清除反对党定为新加坡并入马来亚的条件之一。

形式严峻,一触即发。

六、铁马冰河

1963年2月2日,“冷藏行动”,开始。

冷藏行动是一场由新加坡警方主导的大规模逮捕。行动于凌晨3时开始,以同年通过、饱受争议的内安法为依据,共计逮捕107人,以华人为主体构成的反对党领袖被席卷一空。同一时刻,约1000名警察包围南洋大学,在校园内逮捕南大学生及毕业生14人。

图:“冷藏行动”次日报纸头版

被逮捕者中的很多人,在铁窗中过完了他们余下的一生。南洋大学创始人陈六使先生,也在这场行动中被永久剥夺公民权。

8月31日,新加坡成功并入马来亚联邦。9月21日,军警再度开入校园,剥夺校内六种刊物的出版权,又逮捕五名在籍学生和七名毕业生。

10月7日,南洋大学千余名学生集合到政府大厦前草地,向代总理呈递请愿书。

1964年6月27日,三千名军警进入校园,逮捕了五十余名学生,封闭南洋大学学生会,学生展开绝食抗议。

7月29日,南洋大学学生再次请愿,游行队伍被镇暴军警驱散。

在看不见的地方,硝烟也同样密布。

1965年,新加坡教育部委托著名教育家王赓武先生对南洋大学进行学制、学术评估审查。

图:2010年王赓武出席位于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内的王赓武图书馆开幕仪式,这位老人目睹并亲身参与了南洋大学各个阶段的兴衰成败历程

1966年4月25日,南洋大学采用王赓武报告书的建议,改用英式的三年普通学位学制及增设荣誉学位,以取代原来的四年本科制;作为回报,政府宣布承认南洋大学学位。

1975年3月14日,教育部长李昭铭兼任南洋大学校长,对南洋大学进行彻底的改制,除中国语文科外,各院系的教学媒介语从中英双语改为单用英语。

然而,这些妥协和转变已经来得太晚。哪怕70年代南洋大学的确显露过一些好转的苗头,但常年学历不被承认、华文在新加坡社会的没落和就业的困难,让南洋大学本就有限的生源逐渐变差,直至被拖入恶性循环。同时,新加坡大学的崛起也让南洋大学的处境愈发捉襟见肘。

1980年8月16日,南洋大学举行第廿一届,也是最后一届毕业典礼,而后与新加坡大学合并。1981年,原南大校址上建起南洋理工学院,并在1992年发展为今南洋理工大学,但这些都是后话了。

南洋大学25年的历史,宣告结束。

七、结语

高晓松先生曾将这段历史称作 “南洋大学血泪史”,是南洋传统华人逆势而为的悲壮奋斗。由此观之,南大的兴起与衰落,都是必然。

有趣的是,1981年南洋理工学院建校初,将1981作为建校元年,绝不承认它是南洋大学的延续。但二十年后,政府重修原南大牌坊;2005年,南洋理工大学举行50周年庆典,李显龙在云南园讲话中说到:“南大过去五十年的发展相当曲折。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南大也改变了方向和教学体制,先是改成南洋理工学院,后来升格为南洋理工大学”。

与中国经济崛起年份相印证,令人莞尔。

所以,南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到底是否互为前世今生?南洋大学到底有没有完成凤凰涅槃?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只将自己所见的片面真实,尽可能以避免偏见的方式写出,问题的答案还是自在读者心中。

唯有南大牌坊上被翻修至焕然一新的“1955”字样,在岁月中静默。

沧海变成桑田再变成沧海,它只是任人评说。

图:被翻修一新的南洋大学牌坊。能看出和老照片的不同之处么?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