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申请新加坡公立小学的国际学生注意啦,6月6日截止报名

刚刚过完六一

相信小朋友们一定都还沉浸在喜悦中

但是作为家长们

这个六一应该过的不怎么踏实吧

家长们操心的头等大事

当然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5月31日开始的国际小一注册

相信也难倒了不少家长

择校疑虑、学位有限...

又一个考验人品的时刻到了

其实也不用过度焦虑

国际学生 (IS) 只能在小学注册活动的第三阶段注册小学,因为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都已在早期阶段分配了学额。

国际生注册分两个步骤:

1. 国际学生要先在线提交“意向申请表格”,准备并上传一些资料,才能参加第三阶段的报名活动。(填写意向表格不视为已注册。如果不提交意向申请表格,就无法参加国际生的报名。教育部将不考虑任何上诉。)

2. 教育部将在 2022年10月 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已提交意向书的国际生申请者,是否可以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小学P1学位。如果提供了名额,将通知孩子的父母如何在指定的学校注册。

意向申请表格提交开放时间:

开始: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上午9点

结束:2022年6月6日 星期一 下午4点30分

由于在分配给公民或PR儿童之后的学位空缺有限,因此不能保证第3阶段的入学率。

注册资料准备

在表明您的意向之前准备以下信息:

孩子的个人资料

孩子的护照号码或外国身份证号码 (FIN)

孩子的移民豁免令、家属准证、学生准证或长期访问准证的详细信息。

父母双方的个人资料

有效的电子邮件

(可选)新加坡手机号码

孩子现在或将要居住的新加坡地址

您孩子的哥哥姐姐的个人资料,如果他们在新加坡的国立学校学习

需要上传的文件:

孩子的出生证明(如果是其他语言,则需要英文翻译副本)

孩子的护照生物数据页。这是显示孩子的个人资料和照片以及护照详细信息的页面

父母身份证正反面,新加坡公民父母

父母的结婚证(如适用)

注意

文件必须清晰易读,为 PDF 或 JPG 格式,每份不得超过 1MB

如果需要其他文件,将会主动与您联系

该网站在提交的前 2 天可能会遇到高流量。如果您无法访问提交连结,请在提交期间稍后重试

请仅用英文填写表格

如此复杂又抢破头的学位争夺战,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新加坡低龄留学呢?新加坡作为低龄留学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这里不管是“硬件”的教育条件,还是“软件”的生活环境都有着各种适合孩子成长的优势。

新加坡小学与国内不同,他们反对应试教学,注重挖掘学生潜力并培养他们课外学习的兴趣。新加坡的小学分为公立、私立、国际学校三种,每年1月左右开学,学生年满6周岁可以申请入学,学制6年。

其中公立学校不仅有着高水平的教育品质,收费还非常低廉,新加坡公民基本零费用就读,而国际学生的费用也相对便宜。6岁以上和7岁以下的儿童,可以免试入读新加坡小学一年级。7岁以上12岁以下的国际学生,可以进入新加坡的小学二年级到五年级。但需要通过AEIS考试,然后政府将根据就近原则安排他们入学。

01 陪读政策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父母对子女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中的参与和沟通,因此规定母亲/奶奶/外婆其中一人可申请陪伴小孩,直至其年满16岁。然而,超过15岁的学生在申请母亲的陪同资格时会面临风险。

02 多语言环境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双语教学,但新加坡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比内地好得多。在新加坡的小学,一年级的单词数量已经超过了中国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单词数量。

作为世界语言体系中的一种循环语言,英语能力不仅代表着一种语言工具,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开放性、经济发展等。新加坡的双语环境为低龄孩子的语言能力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03 精英分流教学

李光耀曾经说过:“对新加坡人来说,不分种族、宗教或语言,我们必须给有才华的年轻一代提供最高的教育,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新加坡正在推行精英教育。其理念是:让教育资源的质量首先满足学生的素质,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新加坡学生必须从小学到大学经历四次分流。小学和中学各有两所,学生按年级分为不同的年级。经过这一层层选拔,最终进入大学被称为精英。对于在考试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国家颁发奖学金,并将其送到哈佛、剑桥和其他世界著名的学校深造。

04 倡导教育公平理念

新加坡没有义务教育的概念,但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源。教育支出是新加坡仅次于国防支出的第二大支出。政府在教育上投入了极大的财力,所有公办学校都由新加坡教育部主管,在经费拨付上严格根据各学校的学生人数进行拨付。国家每年向学校拨付一定数额的教学经费。此外,每个学生每年都有国家分配的课外活动。

优势太多,导致新加坡从低龄留学就开始充满压力,特别是在没有申请经验的前提下第一次为孩子申请,难免会走很多弯路,以至于错过注册黄金时间,更有无良媒体,利用家长对于孩子升学焦虑,故意传播错误信息,引起家长不必要的恐慌,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