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郭义凯目前在加拿大参加国大海外学院计划。这是他第一次远赴国外实习与交流,期待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拓宽视野。(受访者提供)
文 / 胡洁梅
新加坡边境管制措施放宽后,更多大学生有机会踏出国门到海外体验,实地考察。一些新加坡的大学已安排数百名学生到海外交流,预计下来的申请依旧踊跃。大学也陆续迎接海外交换生,恢复跨文化与经验的交流。
念商科的新加坡大学生吕庆翔2022年初到泰国的大学当交换生,想学以致用,加强在大学时期学习的泰文。另一名大学生郭义凯也趁毕业前把握出国交流的机会,到加拿大实习取经。
新加坡边境管制措施放宽后,更多大学生有机会踏出国门到海外体验,实地考察。一些本地大学已安排数百名学生到海外交流,预计下来的申请依旧踊跃。大学也陆续迎接海外交换生,恢复跨文化与经验的交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大)常务副教务长(教育)陈伟强教授答复《联合早报》时说,目前有超过200名南大学生在美国、英国、以及亚洲和欧洲等地区的国家交流,来临8月的新学年也有超过1000名学生已获得海外交换的名额。随着旅游限制放宽,更多学生对出国交流感兴趣,校方计划在7月展开的下一轮招聘活动,增加多两成的名额,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到海外汲取经验。
南大目前也接待200名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地区的学生,预计下学期起,人数会随着更多国家开放而增加。
新加坡管理大学(新大)受询时透露,超过400名学生到海外交换,另有20名学生以远程形式交换。来临新学年,超过700名学生申请到海外交换,一些协作大学包括墨尔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等。校方目前也接待460名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交换生。
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大)这个学期则有约1000名学生在40个国家交流,目前也接待约800名来自海外学府的学生。
海外交换生计划 健康与安全为优先考量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新科大)计划在5月至8月,安排100多名学生到海外,9月至12月的学期则让约70人参加。五名就读海外学府的学生上个月刚结束在新科大的交换计划,新科大2022年内料会接待另30多名学生。
除了国大有一名学生在中国天津,其他大学未有学生在中国参加交换计划。新大则改以远程方式参与中国学府的交换计划。
大学指出,以学生的健康与安全为优先考量。新大学生须完成疫苗接种,校方也会为他们提供旅游保险。国大学生也得完成旅游预备的学习单元,掌握紧急应对的知识。
新大三年级学生吕庆翔(25岁)在大一那年,因须接受与亚洲有关的学习内容,选择上泰语初级课。从那时起,他对这门语言产生兴趣,自发到国大进修中级和高级泰语课。
海外交换计划重启后,他申请到泰国佛统府的玛希隆大学国际学院(Mahido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llege)当交换生,想到曼谷以外的地区浸濡,在不使用英语的环境磨炼外语能力。
虽然他出发前还得处理不少手续,如申请学生签证、做冠病检测和安排入住隔离酒店,但四个月的交换体验让他收获良多。
吕庆翔受访时说:“从开设银行户头等手续,到与当地人沟通,我都得使用泰文,更有效地掌握外语。我也到城市和村落走走,亲身了解当地的文化与生活面貌。若以后打算到泰国工作,我能参考这些经验。”
国大学生郭义凯(24岁)2020年申请国大海外学院计划,碰上疫情,只能在本地参与计划和实习。庆幸的是,在毕业前的最后学年,海外计划重启。
这名修读计算机科学的学生再度申请,2021年10月飞到加拿大多伦多,将在当地的初创企业实习到7月。
他说:“我一向都想了解国外的工作文化,很幸运能有这个学习机会,认识海外初创企业的运作,并与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交流。”
港交换生:见识新加坡“与冠病共存”新常态 香港科技大学学生孙芷琦(22岁)2022年1月到新加坡管理大学当交换生,庆幸有机会来新学习,认识本地的多元文化,与新知建立友谊。
来自香港的学生孙芷琦(右二)2022年到新加坡管理大学当交换生,居住在校外的宿舍,她在我国结交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图为孙芷琦与室友的合照。(受访者提供)
孙芷琦坦言,上课的第一周,她不太能掌握一些学生和讲师的口音,以及新加坡式英语,但也从中认识新加坡特别的语言文化。她也参与学生组织举办的文化活动,接触本地的饮食与多元种族文化。她尤其珍惜过去四个月建立的友谊,交换计划结束后,仍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联系。
孙芷琦通过电邮受访时说:“身为首批到新大交换的学生,我感谢有这个机会。因冠病疫情,香港许多课程都转为线上,安全管理措施也比较多,限制了一些活动和学习。新加坡则鼓励‘与冠病共存’的新常态,让我见识在疫情之下积极的一面。”
冰岛大学学生菲斯多蒂想了解亚洲的学习与工作环境,她选择以新加坡这个以英语为主的国家为起点,2022年到国大当交换生。她很感谢同学的热情款待,邀请她参加活动。
到新科大交流的文莱达鲁萨兰大学学生林明磊(23岁)认为,他接触到与自己大学教授内容不同的知识,例如从文学认识中国古代思想。
他在新加坡学习期间也有机会锻炼电脑科学方面的知识与创意。“能体验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与现代特色,也让我大开眼界。”
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