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回忆杀!NUS 校史知多少

从一所成立于1905年的只有23名学生的海峡殖民地医学学校发展至今,NUS已是一所共有16个学院的综合型研究大学,它见证了新加坡的颓败与繁荣。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小助手一起,坐上时光机,细数NUS的前世今生。

NUS简介

NUS主校园位于肯特岗(Kent Ridge),位于新加坡西南部,离市中心12公里,距东郊樟宜机场(Changi Airport)30分钟车程,为凹凸不平的丘陵地形,校内以免费公车为主要交通方式。校区占地150公顷,前身是殖民地时代英军驻新加坡巴西班让(Pasir Panjang)空军基地。校区被肯特岗大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为学区,行政楼,和康乐设施;后部主要是研究所和学生公寓,校园内,任意两栋建筑物间可以透过走廊、空桥连接,无需离开遮蔽物。校区毗邻新加坡科学园(Singapore Science Park),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和国立大学医院(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科研条件十分便利。校区南临巴西班让货柜港口,可以俯瞰港区风光。

肯特岗校区,来源:NUS

新加坡国立大学另一个校园则坐落在武吉知马前教育学院院址,在2006年九月开始,法律系(Faculty of Law)和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开始在武吉知马校园(Bukit Timah Campus)运作,两个校园之间有免费内部专线巴士联系。

武吉知马校区,来源:NUS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第三个校园位于欧南园(Outram Park),是2007年由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创办的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学院(Duke-NUS Graduate Medical School),毗邻新加坡中央医院(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

校园历史

校园历史,来源:NUS

19世纪尚属英属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的新加坡医疗资源匮乏。当地的公立医疗服务大多面向英国官员和警察,而本地人更倾向于求助传统医学。随着殖民地的发展和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流行,当地人的医疗需求不断扩大。

直到华裔新加坡人陈若锦(Tan Jiak Kim)的出现让情况有了转机。

陈若锦画像,来源:新加坡博物馆

陈若锦生于1859年4月29日,是商人兼慈善家陈炳瑞和妻子 Seet Kenh Neo的长子。除中文外,他还精通马来语和英语。1877年,他加入了家族企业金成公司(Kim Seng & Co.),在父亲去世之后成为了合伙人。

1889年,陈被选为新加坡市立法议员,1901年联合创立海峡英籍华人公会(SCBA)。由于任期届满,他从立法会非正式成员的身份退休。那时,他已经时一位知名的慈善家,他在任时很受欢迎。1894年4月,在谢福德和李成仁的提名下,他成为唯一一个被提名为市政专员的人,并因此以非官方议员的身份重新加入立法会。

1904年9月,陈若锦(Tan Jiak Kim)带领一群华人和其他非欧洲共同体的代表向海峡殖民地总督Anderson爵士请愿,要求在新加坡建立一所医学院。安德森由于担心没有足够的学生和来自当地社区的支持,表示需要当地人自己筹集资金方可办学。

七州府医学堂,来源:NUS

陈作为海峡中英协会的首任会长,成功地从社区筹集了87077海峡元,其中包括1.2万美元的陈若锦个人捐款。1905年7月3日,医学院成立,被称为海峡殖民地和马来联邦政府医学院。在Anderson的指导下,学校暂时在Pasir Panjang一个政府经营的收容所的一个最近空出来的街区内,同时提供管理学校所需的工作人员。

前身:医学堂(1905-1949)

终于,在多方人士的努力下,1905年9月28日,七州府医学堂(Straits and Federated Malay States Government Medical School)成立了。

1948爱德华七世医学院毕业照,来源:新加坡博物馆

1912年,医学院收到了爱德华七世国王纪念基金(King Edward VII Memorial Fund)的12万美元捐赠,该基金由医生林文庆(Lim Boon Keng)创立。随后,在1913年11月18日,学校更名为爱德华七世医学院。1921年,它再次更名为爱德华七世医学院,以反映其学术地位。

马来亚大学时期(1949-1962)

1928年,为纪念新加坡开埠百年,一所高等教育学院在武吉知马(即NUS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现址)成立了,那就是莱佛士学院(Raffles College)。

莱佛士学院,来源:马来西亚博物馆

1949年10月8日,为了满足马来亚联邦的高等教育需要,莱佛士学院与爱德华七世医学院合并,成立马来亚大学。

彼时马来亚大学校徽,来源:NUS

马来亚大学在其成立的头十年发展非常迅速,并于1959年在吉隆坡设立分校。

在此期间,1955年,新加坡还诞生了另一所以华语为媒介的华文大学,南洋大学。

南洋大学,来源:NUS

华语与英语教育之争一直是新加坡长期存在的问题,南洋大学则是最早使用华语进行高等教育的一次尝试。遗憾的是,在当时,接受华语教育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乐观,其校园内对于政治事务的热衷也使得南洋大学与政府冲突不断。

新加坡大学时期(1962-1980)

1959年,吉隆坡分校和新加坡分校分别成为独立自治主体。同时,随着新加坡实现完全自治、新加坡自治邦的成立,两分校越发各自独立。

1960年,当时的马来亚联邦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表示,希望将各分院的地位改为国立大学1961年通过立法,成立前吉隆坡分校为马来亚大学,新加坡分校于1962年1月1日更名为新加坡大学。1962年1月1日,两校彻底分离成为各自独立的大学,即新加坡大学(University of Singapore)和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

新加坡,来源:lcs4visa.com

1975年,政府促使南洋大学引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1977年,南大开始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开设联合课程。1980年,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正式合并,组成了现今的新加坡国立大学。这标志着从民间到政府,这种使英语教育与华语教育的合流的努力达到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南洋大学虽与南洋理工大学同址,却是两所不同的学校。在南洋大学并入新加坡大学的次年,即1981年,南洋理工大学才在南洋大学的原址上成立。

南洋大学校徽,来源:NUS

原南洋大学校徽由三个圆环交织而成,后加入新国大校徽中。

新加坡国立大学(1980- )

新加坡国立大学于1980年代开始其创业教育努力,1988年设立了创新和技术创业管理中心。2001年更名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中心(NEC),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分部。NEC目前由Wong Poh Kam领导,其活动分为四个领域,包括企业孵化器、体验教育、创业发展和创业研究。

QS排名,来源:QS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新加坡的Kent Ridge、Bukit Timah和奥特拉姆三个校区拥有17个学院和学校。从一个小小的医学院发展至今,新加坡国立大学历经百年风雨,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国际排名也节节攀升,目前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11位。

参考资料:

新加坡国立大学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Tan Jiak Kim - Wikipedia

Kusolpalin, P. (2016, February 28).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Ling, G., & Tan, J. (2011, March 14). Raffles College.

Tan, J. (2011, January 14). King Edward VII College of Medicine.

Tay, C. (2006, April 6). Tan Jiak Kim.

曲折百年 |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史 | 新加坡新闻 (xinjiap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