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全球抗疫典范”新加坡的抗疫思路是如何转变的

疫情爆发的时候,新加坡“佛系抗疫”成为焦点,新加坡抗疫成功了吗?

答案是,不仅成功了,还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中国境外的抗疫“典范”。

2月13日,哈佛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干脆把新加坡检测新冠肺炎的方法称为“黄金标准”(gold standard),鼓励各国研究人员以新加坡作为基准。该研究表示,如果每个国家都具有新加坡的检测能力,最终发现的确诊病例数,是目前的2.8倍。意思是,可以让漏诊减到最少。

该研究发布一周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突然暴增。3月,仍有不少国家要么不检测,要么被检测能力不足或受试剂盒准确率低困扰,而新加坡默默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头。

新加坡就好像学生时代那种低调的学霸,周围人都看不懂他的做法,为他着急的有,不理解批评的也有,但最后他却得到了最多的鲜花和掌声。 事实证明,新加坡的作业是一份“动态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典范,它和中国大灾之下的举国体制优势,同样是别人抄不来的作业。 不过,新加坡的效率显然更高。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新加坡施行了严格的“清零”政策。在将病例保持在个位数或两位数的低位近一年后,借着疫苗接种的全面展开、积极的测试和密接者追踪以及严格的健康安全指南,从2021年6月开始转变防疫思路——提出打造“对新冠更具适应性国家”的目标——这意味着逐步放宽社会管控措施,恢复如常生活。

具有高度传播性和更严重致病性的德尔塔变异株曾一度使该计划陷入困境。但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提醒新加坡人,必须为“一路上的更多颠簸”做好准备。他说:“我们很可能被迫再次后退几步,然后才能向前迈进一步。但尽管如此,相信最终,我们将找到与病毒共存的方法,并安全地恢复我们喜欢做的所有事情。”

如今在经受了传播力更强,但致病性更弱的奥密克戎疫情“洗礼”后,新加坡政府在2022年3月15日宣布,社会管控措施将进一步放宽,新加坡将进入到与新冠共存计划的最后一个阶段。 2月17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在日内瓦赞扬新加坡,称其为榜样。他说:“新加坡不遗余力检测每一起类似流感和新冠肺炎的病例。我们希望看到考虑周详,以循证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采取的策略是正确的,新加坡的也是。”

抗疫“模范生”新加坡为何会转变防疫思路?又是如何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经受住德尔塔和奥密克戎两波疫情的冲击,一步一步完成了这个转变?

新加坡政府和领导人多次强调,新加坡防疫有两个最重要的目标:保护(民众)生命和保障生计。如何兼顾和平衡两个目标是难点。 相比激进的欧美国家,新加坡走的是一条更柔和渐进的道路。在认识到无法完全消除病毒的现实后,做到了既避免出现大量重症和死亡病例,保护医疗系统免于崩溃,也兼顾了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坚持对外开放,让民众越来越有信心恢复正常的生活。

新加坡做的最好的一点,或许是它没有一成不变,而是结合许多国家的有益经验,随时调整自己的政策以适应当时的疫情。对所有国家而言,新加坡的实践都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对象。

TVRFeExqWTFMalU0TGpJd01BPT0=

新加坡对抗疫情战术的转变 新加坡是目前全世界应对新冠疫情表现得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截至2022年3月20日,总人口550多万的新加坡确诊病例尽管已超过100万例,但重症和病死率一直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总体病死率为0.117% 。目前每百万人口死亡为1.73人(7天平均值)。 在奥密克戎疫情暴发后,虽然日新增病例持续攀高,医疗系统一直承受重压,却从未崩溃,社会也一直维持正常运作。 疫情初期,与大多数国家一样,新加坡也通过采取强力社会管制措施达到“清零”的目标。此后一直到2021年5月近一年时间里,新加坡与新冠病毒处于某种相持阶段。这个阶段疫情不时反复,对政府的决心和民众的耐心考验最大,但是,也是转向与病毒共存不得不经历的过程。2021年5月,新加坡政府高层开始考虑转向与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 6月24日,新加坡联合抗疫工作小组的核心领导人贸易及工业部长颜金勇、财政部长黄循财和卫生部长王乙康联名发表了题为《与新冠共处、如常生活》的文章,正式提出新加坡将与病毒共存的目标。

新加坡为何要做出这样的转变?2021年12月17日,新加坡财政部长黄循财对此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其实新加坡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开放’的。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是比较严谨,追求的是清零政策。我们当时希望可以尽可能把病例减到最少。但是2021年初到年中的时候,我们决定改变政策,学习与新冠共存。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现在有疫苗以及加强剂。我们发现疫苗接种率高的时候,许多病例的症状非常轻或者无症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觉得逐步开放是可以的。但是,即便开放,我们也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完全放弃所有的防护措施比如戴口罩等。”他说。

黄循财进一步解释道,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制定属于自己的抗疫政策和应对方式。新加坡有两个重要的目标,保护生命和保障生计。新加坡追求的是一种平衡。在保护生命方面尽可能地避免死亡案例。在保障生计方面尽可能地采取开放的做法。因为毕竟新加坡是一个小国,需要与世界接轨。

“尽可能避免死亡病例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只是关注死亡病例的绝对值,而是应该去关注到底有多少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在往年,就算是流感都有可能会造成死亡。我们密切关注的,其实不在于病例的数字,而是在于我们的医疗体系和医院重症病房的使用率不会造成负荷过重,只要没有医疗挤兑,我们应该是可以应对的。”他说。

要转向共存策略首先必须调整的是心理

在2021年11月17日举行的创新经济论坛晚宴对话中,李显龙再次阐述了新加坡防疫策略的转变。“因为新冠病毒在变化,科学在变化,形势也在发生变化,当形势发生变化,你必须随它做相应改变。当然,这真的很难。”

李显龙表示,要转向共存策略。首先必须调整的是心理。

“我们必须敬畏病毒,但不能被它吓坏。我们必须尽可能正常地过生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遵守限制措施。有了疫苗,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新冠现在是可治的、不严重的。对98%人口来说,如果我们被感染,完全可以在家康复,就像患了流感在家康复一样。未来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居家康复将是常态。把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重症病人,尤其年长者。当然,如果家里有体弱人员,可以到社区隔离设施进行隔离和康复。”李显龙解释道。

他进一步解释道,新加坡不可能永久性地关闭边境,因为新加坡人依靠贸易维生,如果人员和货物无法流动,该国(的经济)就死了。”

李显龙表示,“对于新加坡来说,我们不得不改变方向。这也要求说服民众,现在有必要接受每天几千例的病例。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但病例和死亡难以避免,后者主要是老人。这就是生活,也是流感、肺炎以及其他疾病每年夺去成千上万老年人生命的方式。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新加坡能够转换防疫思路的条件是什么?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条件是新加坡政府在疫苗接种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新冠疫苗研发成功后,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积极开展全民疫苗接种的国家之一。2020年8月,辉瑞疫苗获得美国FDA批准;当年12月21日,第一批辉瑞疫苗抵达新加坡;12月30日,该国首批医疗工作者接种疫苗;2021年1月8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带头示范接种疫苗;到2022年3月,新加坡人口中两剂疫苗接种率超过92%,接种第三剂的达71%(绝大多数接种的是mRNA疫苗),均领先全球。 其中60岁以上老人完成两剂比例高达95%。这也为新加坡从清零转向与病毒共存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是随着疫情变化检测方法的不断灵活调整。 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引入抗原快速检测的国家之一。早在2021年6月,新加坡民众就可以在市面上自行购买抗原快速检测套盒在家检测。

新加坡的实践显示,当病例不多、病毒传播速度不快的时候,需要用较为精准的检测方式。一旦病例多了,尤其病毒传播速度很快,来不及等核酸出结果,那么,抗原快速检测就可以派上用场。

与抗原自测相伴的,是居家隔离康复措施的推出。 在德尔塔疫情期间,新加坡开始大胆采用分层治疗安排:普通人感染先在家隔离和恢复;有基础疾病,或是先天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才安排到社区中心集中隔离;然后才是到医院,以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民众的心理很重要。“如果人们在心理上无法接受病毒的存在,就无法接受居家隔离、居家康复。那么,抗原自测做得越广泛,检测出来的病例越多,对社会反而会形成越大的恐惧。”

最后,新加坡政府认为开放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的“躺平”,而是要随时根据疫情严重程度调整管控措施,必要时仍需收紧。 新加坡政府应对新冠疫情的方法基于两项主要原则——首先将疫苗接种作为先决条件。那些不接种疫苗的人将被限制在许多公共场所和活动之外。接种疫苗是为了保护个人在感染新冠时免受严重症状的影响,而不是为了防止感染。

其次,为了防止新冠快速传播,新加坡始终保留了戴口罩和安全距离规则以及更可控的逐步开放,以防止医院挤兑。“由于我们知道即使是接种疫苗的人也可能感染新冠,如果太多人被感染,我们的医院系统可能会崩溃。因此,逐步开放是一种务实的做法。”殷吉星说。

李显龙接种新冠疫苗

事实证明,新加坡的作业是一份“动态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典范。

新加坡就好像学生时代那种低调的学霸,周围人都看不懂他的做法,为他着急的有,不理解批评的也有,但最后他却得到了最多的鲜花和掌声。

(文章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