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刘家明:数码化对乐龄人士的意义

文 / 刘家明

排队买咖啡之际,身后传来几个看似新加坡的建国一代(1949年12月31日年或之前出生的公民)、立国一代(1950年1月1日-1959年12月31日或之前出生的公民)的年长食客在讨论财政预算案。一人说预算案鼓励数码化,旨在改善人们生活。另一人却不以为然,还倒问了数码化究竟怎样提高了生活素质,怎样改善了尤其是乐龄人士(新加坡对年长者的称呼)的生活?别说他的咖啡“脚”(kaki,有‘同好’、‘伙伴’之意),就算被问的是我也顿时语塞。

仔细回想一下,向来所谓的金融工商企业数据化,不外是引进电脑科技和机器人自动化、精简作业流程、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云端计算公式等科技,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公司的经济效益,增加收入和盈利,没有听说过其目的是为了要改善顾客生活的。充其量也不过是让客户能够更方便和快捷地消费和过帐罢了。

我们大致上可以把数码化分成两大类别来讨论:金融工商企业的数码化,官方的社会服务和非盈利组织的数码化,来看看数码化是否改善了国人,尤其是乐龄人士和退休人士的生活。 除非是工作上的需要,乐龄人士没什么直接感受到金融工商企业数码化后带来的益处。最多是以消费者的身份参与付费和购后服务,而一般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的确还没到位。

图片来源:www.gov.sg

对乐龄消费者来说,与过去同是一样的程序,但所谓数码化之后要被逼买手机,买数据,学习各商家都不一样的程序和逻辑,还要记住不同的账号以及不时要更换的密码,甚至因某些公司美其名为环保省纸张要为发送实体账单收费。对乐龄人士来说,那是一连串的困扰,根本没有改善到什么生活素质。

别说是乐龄人士,就算一般大众对新科技的吸收和应用都有三大特点:对看不到有直接利益的东西不会去学,学了不是常用的东西会很容易忘记,对于纷乱还未完善的东西会拖到系统稳定后才学习。尤其是第三种心态,那就很难跟上目前所谓的“螺旋式发展”、小步渐近、“摸著石头过河”这类新的数码化推展方式了,所以容易与大方向脱节。

数码化除了让乐龄人士在图书馆看数码刊物时,可以随意改变字体大小以方便阅读外,已开始改善了乐龄人士三大生活素质。第一是不必重复填写各种表格,第二是简化和缩短常需服务的流程和时间,第三是规范和简化无现金付款。在这三个层面上,都可以看出官方机构和非盈利团体的努力和初步成果。

最明显的是能够取代我们历史性的“塑胶居民证”的新加坡电子通行证SingPass,不过还要鼓励或立法使更多的、必需的各类资料和服务,更快地连结应用。这样就不必去管什么颜色的CHAS卡有什么津贴,哪一天去超市要用什么优待卡,甚至连乐龄车资卡也可以免了。

记得在接种冠病疫苗时,听到前面一位老者称赞接种中心好“厉害”,连他在服用的和曾敏感的药都知道,不必用到孩子交代他抄下的纸条。到综合诊疗所看病,从预约、问诊、拿药、付账(自动计算津贴)等的“一条龙”服务,也是数码化带来的方便。 要SingPass完全取代居民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很多的应用程序都没有“无缝连结”,就如本可以共用的“合力追踪”功能却又被抽了出来。如果至少有个“统一界面”,统一应用术语、图像、程式逻辑和程序等,一定会增加“应用度”。

刚提出的“政府电子钱包”是一个新的开始,希望这能统一和简化目前无现金付款的乱象。早就有各种信用卡、提款卡、车资卡、储值卡、优惠卡、手机支付应用程序等等的机制,希望科技和金融管理业者能提供更简单方便和优质的解决方案。不过出门还是要带居民证,若不幸昏倒在路边时警察才好通知家人。

现在的老人其实都不笨,如果让他们感受到数码化为生活带来的实质好处,自然就会跟上了。智慧国、未来世界等的憧憬太过遥远和抽象,在推行各种数码化项目之前,以立刻能为他们带来的实质好处为卖点,也不要立刻就终止既有的服务模式,就不会有数码化于我有何益处之类的疑问了。

(作者是电子工程师)

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