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在新加坡带娃
这个妈妈的教育方式却很不一样!
这位来自厦门的妈妈
选在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
独自带着16岁的儿子和9岁的女儿
来到了新加坡
就读最好的国际学校之一
她,曾经的记者、新教育机构创始人
爆款野外自然课程设计者
举家搬国、从头开始、步履不停
在这座小岛寻觅新的生活......
“另类”妈妈
林婉婷
即便是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都不能阻止她带娃来新加坡求学的脚步,两个孩子现在就读于本地综合排名第一的国际学校。
她,一边陪娃,一边上课考证,最近专心于课程设计。
谁能想到两年前,她还在厦门经营著自己的书房......
网红阅读空间创始人
长颈鹿书房不仅是为了让孩子看书,更致力于让大人一起加入阅读队伍。
书房还定期举办沙龙,让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好书心得。
婉婷认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要培养孩子爱阅读,爱学习的习惯,自己便要以身作则。
打造厦门首个爆款
户外自然课程
除了推广阅读,她还设计了许多趣味性十足的课程,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寓教于乐。
成功打造了厦门第一个爆款户外自然课程,成立“长颈鹿自然学校”、“长颈鹿父母成长中心”,共同创设“知道思考力”逻辑思维课程。
观察昆虫
户外故事会
夜晚
生态观测
野营课
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她更是“运筹帷幄”,为他们“定制”了一套路线,从幼儿园便开始规划。
包括来新加坡读国际学校,也是她计划之内的一件事。为此,她数度来新加坡考察。
兄妹俩
婉婷和女儿
新加坡国际学校
兄妹新生活
许多国内读过书的孩子,初到新加坡,会明显感到文化差异,并且感到不适应。俩兄妹却没有这个问题。
儿子厦门的
国际学校
女儿厦门的
国际学校
因为两个孩子在厦门上的就是国际学校,大儿子当时连续几年拿到校长奖,成绩优异。
所以到了新加坡的国际学校后,孩子们对于语言和环境,适应得比较好。要说有什么不适应的?就是他们的中国胃。毕竟,厦门美食是数一数二的。
国际学校VS政府学校
哪个更好?
很多人妈妈在选择学校时,都会纠结,究竟是政府学校好,还是国际学校好?
她的经验谈是:两者各有所长,很难简单地评价公办学校好还是国际学校好。重要的是要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充分地了解学校,而后综合孩子自身情况、父母教育理念与学校理念一致程度、家庭经济决策优先级等因素,做出最合适孩子和家庭的选择。
她选择国际学校的原因:
因材施教,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培养与能力学习
她选择到新加坡的原因:
更国际化的环境,更广阔的视野,更充分的信息获得
她选择UWC的原因:
全球视野,多元包容,人文关怀,成熟稳健
(新加坡UWC国际学校)
婉婷说起这一切,条理清晰、娓娓道来。很期待在直播间里,欣妈 VS 婉婷一起探讨,国际学校和政府学校的不同。(参与方式见文末)
不论是学习教育上,还是儿童心理上,她都很有研究。
作为妈妈......
身为一个职业女性 为何选择成为2宝妈妈?
她说,一直记得当时的动力:觉得一个孩子太孤单了,想让老大有个伴。
妹妹出生时,哥哥7岁。尽管之前做了很多铺垫和思想工作,他还是会些伤感,也会因为父母的陪伴没有以前多而有失落。
婉婷找了一个晚上跟儿子聊了很多。她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是对儿子说,“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再要个孩子吗?因为,爸爸妈妈总是会老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希望,到那个时候,世界上有一个和你血脉相连的人,和你有很多共同的美好回忆,相扶相持……”
哥哥听到这里,一下子眼泪流出来了,感觉他真的理解了父母的用心。
如何能够一碗水端平? 多娃家庭的烦恼
在儿子上一年级时,婉婷陪着他做作业。教孩子做作业时,难免内心冒火,恨铁不成钢,语气也重。这时候,阿姨抱着妹妹进来了。看到才几个月大的妹妹,婉婷的脸上立刻堆出了笑容,甜蜜蜜地叫:妹妹啊~~
过后,每当她想起这个画面,想到这个前后几秒“判若两人”的妈妈,再体会一下哥哥当时的心境,觉得老大真是不容易。
也有老二不容易的时候。因为有个非常优秀的哥哥,妹妹心理压力很大。
她经常会问:我有什么地方做得比哥哥棒吗?妈妈更爱哥哥还是更爱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陪妹妹去经历一趟发现之旅,发现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的信心。
关于这个话题,婉婷也会在直播间跟大家分享更多。
创业女性
从记者到教育实践者
忙碌的育儿生活之余,她也是个优秀的教育者,并且打算在新加坡也尝试公益活动。
给8-11岁孩子的古诗词读书会 给6-8岁孩子的情绪素养绘本沙龙 但婉婷在生活和职业的探索上,并非一帆风顺,她也面临了很多至暗时刻。
学业上,大学专业从经济学,转为法学。职业上,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当了10年的记者的婉婷,突然急转弯,开起了书局,继而开办课程。
期间,她不仅放弃了上海户口,还两度辞职做全职主妇。现在,她拖家带口、离乡背井,从零开始。 创业女性背后的酸甜苦辣,也只有婉婷自己知道。
在她最艰难的时候,家人的身体健康、亲密关系都面临巨大考验。借助专业心理医生的力量,通过一次次的心理咨询,通过连续多年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最终才走出了低谷。
(厦门创新教育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