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美新三国教育哪家强之终篇——我到底为什么留学

If you can make it here,

you can make it anywhere.

“你为什么要去留学啊,我们自己国家不好吗?”

“你年纪轻轻漂洋过海去读书,是不是很孤单啊?

“你爸爸妈妈就一个女儿,还舍得送出去啊?”

“去国外以后回来是不是只能当翻译啦?”

留学三年,这些问题时常萦绕在我和父母耳边。它们很多是来自一些关怀我们的亲戚朋友,也会来自没有机会出国的人口中。因为出国留过学的人,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对我来说,在国内这样逼仄的教育系统下,我走不出来。而留学新加坡是我通向绿洲的路。不,不只是绿洲,还有威尔士的森林,有波罗的海,坦桑尼亚的草原,也有中国的连绵的山脉。留学为我带来的,是眼界,是可能性,是无限个未来。 作为留学生,我将永远保持感恩。

“孤单吗“

我看着这张照片,陷入了沉思,我在想,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啊,这张照片里的我们,来自五个不同的国家(韩国,中国,印度,日本,新加坡),然后在世界地图上的这个小红点上相遇了,义无反顾的成为了互相最好的朋友。我真的很珍惜和她们的友谊,不仅是因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他们教会了我太多太多,更是因为这份难得本身,这份只有新加坡这样多元化的国家才能为我带来的独特友谊。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皮肤颜色,但是在一起的时候,一切的隔阂和藩篱都轰然倒下。

我不认为孤单这个词是个群像性的形容词,它是一种选择。你可以选择当个孤单/不孤单的留学生。

因为人,作为群居动物,是有着社交本能的。这一点,不会因为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消退。反而,在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会大大加强。作为留学生的我们,在选择克服一些事情之后,不难收获大把的友谊!或许最难的一关就是语言,掌握好当地语言是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的基础,更是融入当地文化的门槛。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去学、去说。有时我们只是太害怕说错了,在他人面前丢脸,但你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远道而来的外国朋友说中文时不够流利,你会去嘲笑他吗? 我们实在应该对人性的善良和宽宥再更自信一些。

既然是选择,那么不是每个人都会愿意跨过语言这一关,踏出自己的舒适圈去找外国伙伴,而是只在中国留学圈里兜兜转转。不是说只和中国朋友交往不好,但在外留学,我们总不好将自己局限在那,不去学习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

那这里我就分享一些快速交到本地朋友的小tips:

1,学会singlish。就算不学会,但一定要听得懂。毕竟本地孩子日常交流都是用singlish说的,你如果听不懂,那不就很尴尬了。而且我发现singlish的简洁反而能更快的拉近人的距离,毕竟人们在交流时不必在乎语法问题了哈哈哈。

2,学会常用的缩写。这一点太重要了!就和中国年轻人一样,新加坡的朋友们也喜欢打字时用缩写。比如ttyl:talk to you later. brb: be right back, ngl: not gonna lie, tysm: thank you so much.等等。要是你和新加坡朋友在网上聊过天,就会懂啦。

3,多多参与活动。不管是班级的,学校的还是社区的,只要有一些你能贡献自己的能力、并和其他人打交道的活动,就冲吧。这样的活动往往是最能培养友谊的!因为大家会在一起头脑风暴、参加活动,basically同甘共苦。所以别放过这些机会呀。

“中国不好吗?”

我热爱我的国家,我也为之感到自豪。但是在中国生活和学习是两回事,我认为外国的教育方式更吸引我、更适合我,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我却看不到未来。所以,我做出了选择,又有什么不妥呢?

而且,这里我想谈谈出国留学后我最大的一个变化。像听到“中国不好吗”这样的问题时,我再也不会斩钉截铁地说,“中国啥都好!”了,没有一个国家,一样事物,是完全的好或者不好的。对任何事物,我都开始用辩证思维去看待了,我想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他们想让我看到的东西。

其实世上本没有对错,全是立场。当你有了站在不同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就有了保持清明的底气。在国外读书从来不受防火墙束缚,所以各国的新闻报道尽收眼底。只要稍微看几家不同报社,比如new yorks time, the strait times,还有我们中国的环球时报,你心中就有了数。明明是一件事情,为什么各家报社报道起来千差万别呢?那我该信谁,那么多嘈杂的、具有目的性的信息啊,都想借着它们冠冕堂皇的壳子钻入我的耳朵里,鱼龙混杂中,答案只有一个——我自己的心里。

不久前冬奥会,关于某某某犯规,某某某胜之不武这类的新闻层出不穷。只是,你有没有发现,在中国媒体上,犯规的永远是别人。而在外国媒体上,也是一样的,他们的运动员永远行得正坐得端。立场罢了。我们有时没必要为了立场不同就上纲上线,那是一种盲目。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有过留学经历的学生,大多不会盲目追捧或者贬低西方/国内情况,他们经常会对比中西两种文化和观点,开始理性的分析中西两边各有的美好。这样的国际化视角是留学给我带来的珍贵的礼物。

还有许多豁然开朗的瞬间,使我的留学有了无尽的意义:我发现,原来一个国家能有这么多个种族一起和谐生活呀;原来伊斯兰教的真正奥义是这样的啊;原来拉美未必那么穷呀;原来欧洲不是那么富;原来中国,也有不一样的一面……

如果可以当一株心中清明、扎根地底的云杉,就别当那随风飘摇的蒲公英。

“舍得吗”

舍得吗?对父母来说,最亲爱的孩子要去到离自己那么远的地方,谁会舍得呢。但值得吗?你问我的父母,他们绝对会告诉你值得。

但我并不打算刻意美化留学生活,所以很清楚的在这里告诉大家:出国留学就是会遇到很多很多困难,需要独自面对。这是一段留学生写的经历: “洗衣做饭要自己,安装家具要自己,生病只能吞从超市买来的胶囊要自己。被偷了现金,自己去报案,跟不上学校课,自己花双倍工作量熬夜去补。

偶尔在某个晚上,看到昏暗空荡的房间,会突然被袭刺全身的一种孤单感压倒到透不过气。但类似的事情经历多了,也就适应了一个人面对,后来甚至学会了享受独立。已经能习惯自己去吃每一顿饭,去每一个地方,也学会了跟外国人交朋友;自己安排时间表,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学会了时间管理,找到自己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毕竟,人都要学会自己掌控生活,而不是等著有家长全部为自己安排好。”

这些困难很真实,同时也很好地锤炼了每一个留学生。这些事情,是每个人最终都得经历的,或早或晚。我们在这个年纪被捶打,反而能让我们在以后试错成本更高的年纪游刃有余。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能成长为自己人生的掌控者,光是这一点,就狠狠令我的留学生活无比值得了。

图片来自网络

别让风决定

有朋友告诉我,留学之后,见的东西多了,反而迷茫了。

是啊,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种人: 黑皮肤、白皮肤、黄皮肤的; 黑头发、红头发、白头发、黄头发的; 喜欢异性、喜欢同性、异性同性都喜欢的; 不吃肉的、不吃菜的、不吃大米的; 会冲浪的、会高尔夫的、会编程的、会潜水的、会创作的……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发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法: 没有老师填鸭式地灌知识点,没有教科书,更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教授不停地抛出一个又一个话题跟你交互式地讨论,分析,论证; 和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没日没夜的完成一个项目; 所有的理论都是可挑战的,只要你能够拿出足够的实证证据和研究支撑。

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种活法: 有人关在房间里开着冷气打着游戏; 有人跑着商场忙着代购; 有人在金沙乌节物欲横流的地方买买买; 有人早出晚归在图书馆忙着学习; 有人在派对和社交活动之间流连; 有人宿舍学校两点一线……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都在留学,但活法却那么不一样。 生命终究是一个个体的旅程,我们终得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出选择,而不是任这条留学路随意带你去一个地方。

《海边的卡夫卡》里,佐伯问卡夫卡,如果一只鸟落在细树枝上,树枝被风吹的摇摆,鸟的视野是不是也随着树枝剧烈摇摆。 佐伯觉得像鸟一样的人生很累,“随着自己所落的树枝一次次摇头晃脑的人生。”

我不想要摇头晃脑的人生, 我已经站在了树枝上,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就绝不会让风替我决定, 我飞翔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