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在中国养娃比新加坡贵? 上海北京请个保姆月薪2000新元

(海峡时报)

作者 侯佩瑜

总部位于北京的育娲人口研究智库(YuWa Population Research Institute)周三(22日)发表报告说:

基于2019年的数据,在中国,抚养一个孩子到18岁的平均成本为48万5000元人民币(9万7000新元),这是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倍。

随着全球物价上涨,2022年在中国养娃的成本铁定也会水涨船高。 上述研究一共涵盖13个国家中。中国养娃的成本排名第二高,仅次于全球最低生育率的韩国。在韩国,平均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是人均GDP的7.79倍。美国是4.11倍、日本为4.26倍、新加坡排在倒数第二位,为2.1倍。澳大利亚则垫底,为2.08倍。 (生活在新加坡的蚁粉,是否对此结果感到挺惊讶?我国的育儿成本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压力竟然较小,为何大家都不想生,生育率只有1.10?)

不得不提的是,中国一些大城市的育儿成本甚至更高,在上海需要超过100万元人民币(20万新元),在北京则需要97万人民币(19万4000新元),浙江则需72万人民币(14万4000新元)。 报告结果出炉后,引来不少中国网友的炮轰。

有网友表示,一个孩子一年的养育成本最起码在5万人民币(1万新元),再加上给孩子结婚买车买房,养育成本最低都要在150万人民币(30万新元)。浙江网友则指出,在浙江,一年4万人民币(8000新元)的养育成本基本算穷养。

正因如此,中国的生育率屡创新低。去年的出生人口只有1062万,比2020年的1200万个下降了11.5%,比起2016年更是暴跌了43.6%。从净增人口数量来看,去年这一数字创下了1962年以来的新低。

为解决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问题,中国去年6月放宽三胎政策,鼓励所有家庭最多生育三个孩子。 然而,许多当地年轻人在高开销、高房价、高教育成本和社会福利不足等压力几面夹攻之下,都裹足不前不想生儿育女。

让中国家庭请外籍女佣,能起到催生作用?

中国的生育率近年来持续下降。(路透社)

育娲人口研究智库就献策说, 放宽允许聘请外国保姆的规定,将会为中国家庭减少60%的保姆开支,估计可激励当地人每年多生20万个孩子。

在中国城市,雇佣全天看护孩子的高价保姆已经超出了很多城市白领的经济承受能力。

一线城市的保姆平均工资为每月1万元人民币(2000新元),二三线城市也要5000人民币(1000新元)起跳。所以在中国,请得起保姆的,都非富则贵。 (编按:在新加坡聘请保姆薪水也不低,这就是为什么外籍女佣在新加坡比较受欢迎。外籍女佣在疫情前的薪金介于450新元至700新元,取决于国籍和工作经验。疫情期间他们的工资涨至750新元至1200新元,但中层家庭还是能负担得起。)

女佣借孩子放学。(海峡时报)

育娲人口研究智库建议,让中国大陆的家庭聘请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女佣。她们的工资相对低得多,可以省下不少费用。

以香港外籍女佣为例,她们的最低工资为每月4630港元,平均工资为4765港元,相当于4000元人民币(800新元)左右。

按照中国目前大城市保姆工资平均1万人民币元来计算,每名外籍女佣可以为聘用她们的中国家庭每月节省6000元人民币,每年省下7.2万人民币。

中国如果引进300万名外国女佣,就相当于每年为这些家庭总共节省了2000多亿人民币(428亿新币)的费用。

该研究所估计,这个措施将能把中国的生育率提升2%左右,每年多生20万个孩子。

女佣周末休假。(新明日报)

中国还没有开放外籍保姆市场,但据了解,当地有不少中介公司走非法渠道,让外籍劳务人员通过培训师、教师,甚至旅游商务签证等入境。

但持有旅游签证打工属于违法,而且签证一过期,这些女佣就沦为“黑工”,随时有被逮及派遣回国的风险。而且若出现劳动纠纷时,法院也没法支持受理,雇主和雇员双方都没有保障。

其实,中国的保姆市场一直都供不应求,这才促成薪水逐年上涨。 砸重金也很难请到素质高的保姆,加上市场的巨大需求,造就了不少保姆们的恶习和高要求:例如只照顾孩子不做家务,而且只能在白天照顾小孩,晚上就“下班”。她们可以随意挑选工作、随意辞职。

雪上加霜的是,应聘的保姆普遍年龄都偏大,至少在40岁以上,她们当中不少都不是通过中介聘用,而是依靠熟人介绍,看到哪里开出的薪水高,就往哪里跳槽。

相反的,外籍女佣在不少人眼里,薪酬较低还寄宿在家,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清洁房屋、还能烹饪膳食。来自菲律宾的女佣,英语较流利、还能教导孩子课业。

这么看来,引进外籍女佣,似乎真能改善中国“保姆荒”的情况,还能为中国父母减轻一些压力?必须指出的是,前提是必须有系统性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不过,请过外籍女佣的蚁粉都知道,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明了。语言文化存有差异,可能会造成相处难同住难,不一定能磨合得来。

除此之外,该研究所也列出其他可帮助“催生”的妙招。有些妙招看起来“熟头熟脸”,跟我国的“催生”政策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