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不断放开其他疫情管制措施,有条件地缩短隔离和免除隔离等措施的同时,口罩渐渐变成了新加坡最后的坚持。
目前,在新加坡,奥密克戎冠病毒株已取代德尔塔毒株,成为在新加坡传播的主要毒株,新加坡在公布病例数据时也已不再区分是否奥密克戎病例。新加坡1月23日新增确诊3496起起冠病确诊病例,新加坡卫生部22日还发布了首例奥密克戎死亡病例。新加坡卫生部预计,接下来数周内,新冠确诊病例可能会激增,每两三天就翻倍,甚至可能达到每天至少1万至1万5000起新病例。虽然挺过了德尔塔的冲击,但面对传播力更强的奥密克戎,医疗系统是否仍然能够安然无恙?新加坡为此做出了怎样的准备?
基于科学,减少患者隔离天数,阳性入境也将更容易
联合领导政府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的卫生部长王乙康在1月21日的记者会上宣布,当局接下来每天将公布两个病例数字,一个是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确诊的病患人数;另一个是在家庭诊所通过快速抗原检测(ART)检测中发现的病患数字。可想而知,这个新数据更能反映感染的真实情况。根据新加坡卫生部网站数据,截止到1月22日,过去28天,新冠病毒感染者共22712例,其中99.6%无症状或者轻微症状,0.3%需要吸氧,0.04%入住ICU,0.03%死亡。有研究报告显示,奥密克戎的潜伏期很短,只有3天左右。先前曾感染过或打过疫苗的人,即使不幸感染,症状也多属轻微。
王乙康在1月21日的记者会上还宣布,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的研究显示,虽然奥密克戎更加容易传播,但是患者携带的病毒载量一般都较低,而且康复得很快,因此当局决定缩短一部分病患的隔离期上限。据《联合早报》报导,“卫生部医药服务总监麦锡威副教授也说,感染奥密克戎的病患染病第七天病毒载量就会降到极低,而且无法再从他们身上收集的样本中培养病毒,显示患者不再具备传染性。这比感染德尔塔变种毒株要快得多。”
今后,一般患者的隔离期将从原先的10天,缩短为7天。条件是已经完成了疫苗接种,身体状况良好,病症轻微。恢复良好的,甚至在确诊72小时后就可以结束隔离,只要快速抗原检测(ART)结果为阴性,就可以恢复正常活动。只有未完成疫苗接种者仍需要隔离14天。
王乙康说,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没有给医疗系统太大负担的情况下,应对这一波大型感染,最需要的人才能获得医护资源。”
除此之外,新加坡还将向PCR检测阳性的,但实际已没有传染性的康复患者进一步开放边境。卫生部近日有关文告说,随着全球病例增加,近期康复的人也会增加。“患者康复后,也可能会继续脱落病毒碎片,这会导致冠病检测呈现阳性,但实际上他们已经不具有传播病毒的风险。”完成疫苗接种、又刚康复的人,有较高的冠病免疫力,重新感染的可能性也较低。因此,在1月24日起,入境的旅客,近期的冠病康复者且已完成接种疫苗的人,只要能出示相关证明,就能豁免新加坡所有的入境检测和居家通知要求。也就是说根据情况,只要打过疫苗,没有传播风险,阳性也可以免除隔离和检测。
可能造成医疗系统崩溃的炸弹
新加坡联合领导政府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在1月21日的记者会上公布,新加坡迄今仍有约12万名20岁以上的民众没有接种冠病疫苗,他们大部分是选择不接种,只有少数人是出于健康原因,而无法接种。据卫生部数据,截止到1月21日,新加坡可以接种的人群中91%已经完成接种,总人口则有88%的人都完成了接种,55%已接种了加强针(第三针)。早前政府还呼吁民众尽量选择莫德纳疫苗作为加强针,因为研究显示莫德纳疫苗的效果比起辉瑞有轻微优势。
疫苗可以减轻症状,各项研究所称的“奥密克戎致病性弱”,是在全程接种mRNA疫苗、产生有效抗体的前提下。不然就会像上海传染病专家张文宏说的那样,免疫力不足,奥密克戎“会咬人”的。世界卫生组织早前也警告说,切勿认为奥密克戎是温和的,在免疫力不足的情况下,它最终也会导致人们入院和死亡。
王乙康说,不少未接种者认为他们人数不多,就算确诊后出现重症或死亡也不会给医疗系统造成负担。然而,根据新加坡卫生部的数据,疫情爆发至今,入住ICU的患者中,未接种或未完成接种者所占比率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二。当确诊人数数以千万计时,重症者只占微小比例,也会拖垮医疗体系。未接种者出现重症或死亡的风险也远远超过已接种者,而且这个风险还会随着年龄增加。
坚持不打疫苗的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担心,这个被世卫组织批准紧急使用的疫苗的安全性问题。据有关新闻报道,今年1月18日,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举办的全球青年科学家峰会上,因发现核糖核酸(RNA)的催化性质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生物化学家托马斯•切赫(Thomas Cech)声明,研发和生产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技术以及所使用的材料是安全和成熟的,而且科学家目前已经能在很短时间内,研发出对抗新型病毒的疫苗。辉瑞和莫德纳疫苗已展示了mRNA技术的安全性。
mRNA疫苗虽然是在新冠爆发后才被民众所认识,实际上在学界已经经过了数十年的研究。千年技术奖2008年得主、莫德纳联合创办人之一罗伯特•兰格(Robert Langer)也出席了这次研讨峰会。据《联合早报》报导,兰格在会上说:“我们早在1970年代中期就开始制造纳米颗粒来传送较大的分子,当时人们认为这不可能,但许多不同领域都开始这样做。这是后来发现mRNA疫苗的契机,量子生物学和化学的成果让我们能改变mRNA,并很快设计出疫苗。”切赫也说,mRNA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实验室里许多学生都可以在一周内为病毒进行排序,并以此为基础制造对应的疫苗,目前面对的最大问题不是缺乏疫苗研发技术,而是在于沟通上。
切赫的意思是,这方面科普的缺乏,使得科学家与大众之间出现了沟通的问题,应该增进人们对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解,从而鼓励人们接种。而且由于疫苗是在健康人群中使用的,各国在批准疫苗时都采取了比其他药物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良反应的概率必须保持在很低的水平才能通过审核。
新加坡卫生科学局自疫苗大规模推广以来,就持续发布疫苗安全报告,1月19日发布了第9份冠病疫苗安全报告。该报告称,截至上月底,共有221万7161人已接种了追加剂,当局共接获401起针对辉瑞/复必泰疫苗的不良反应报告,占注射剂数的0.03%;针对莫德纳的不良反应报告172起,同样占注射剂数的0.03%。5岁至11岁人群,上月已施打2万多剂冠病疫苗,其中不良反应6起,占0.03%。这6起不良反应包括3起荨麻疹和眼皮、面部及嘴唇肿胀等过敏反应,以及头晕、发烧和呼吸急促各1起,没有孩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之下,各国政府都在努力遏制病毒传播和确保民生经济之间挣扎。目前为止,最好的办法也就是推广疫苗,很多国家为此都实施了疫苗差异化管理措施,鼓励和迫使人们尽快接种疫苗。
防疫的底线在于,保障医疗系统不崩溃。在新加坡奥密克戎代替德尔塔成为主流毒株之后,不打疫苗的群体就很有可能构成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炸弹,冲击医疗体系。个人预测,在个人选择自由和公共卫生安全之间,如何选择的议题,会逐渐上升到伦理道德的高度。
疫苗设有效期,戴口罩会坚持到最后
新加坡是最早订购mRNA疫苗的国家之一,去年以来防疫政策就更是倚重疫苗,下半年就开始逐步推行疫苗差异化管理措施,今年年初则更为强势推行这种差异化管理措施,这意味着没有打疫苗的人将面临巨大不便,并且有可能会因为无法返回工作场所而失去工作。疫苗差异化管理措施对于没有打疫苗的人来说,只有合理原因才能豁免。
今年1月15日起,所有没有打疫苗的人,即使检测阴性也都不能返回工作场所。当局建议雇主安排他们在家工作,或者给他们无薪假期让他们有时间去打疫苗,但是由于员工无法在工作场所履行合同而终止合同,将不被视为“不当解雇”。在这样的政策指向下,相信不少未接种者会面临被解雇的命运。此外,新加坡当局还为已接种疫苗者设立了有效期,今年2月14日起,完成接种冠病疫苗9个月后没打追加剂的公众,接种状态将转为“未完成接种”。去年10月13日起,新加坡没有完成疫苗接种的人就开始不能进入购物中心和大型独立商场,不能堂食,也不能进入景点。并且,卫生部宣布自去年12月8日起,那些可接种疫苗却坚持不打针的公众一旦感染冠病,就必须自行支付医药费。
新加坡在不断放开其他疫情管制措施,有条件地缩短隔离和免除隔离等措施的同时,口罩渐渐变成了新加坡最后的坚持。新加坡在疫情初起时,曾发生过市面上口罩奇缺的现象,当时当局并不鼓励普通民众戴口罩,呼吁大家要“负责任地使用口罩”,把口罩留给染病者和医护前线等高风险人群。随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和认识的改变,新加坡政府开始给“戴口罩”的行为赋予法律强制性。迄今为止,新加坡人外出,在任何场所,无论是工作场所还是学校,都必须戴好口罩,否则就构成违法。公共卫生专家大多预测,新加坡尽管不断推进开放,但这种“与病毒共存”的思路是讲科学和讲实效的,口罩可能是最后才会解除的措施。新加坡国立大学大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毅颖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预测说,在至少未来的两三年内民众还必须戴口罩。
新加坡虽然坚持“与病毒共存”的路线,但并非掉以轻心,政府目前仍致力于扩建医疗设施,加强医疗体系应对能力,预购冠病药物,兴建疫苗工厂,还有很多工作在看不到之处默默进行,例如定期监测每栋建筑民用污水排放中的病毒数量。但是,与防疫有关的一切决策都是基于科学实证的,而非基于想像和恐惧,以及个别例外。
正如陈思贤(Kenneth Paul Tan)所著的《新加坡模式——城邦国家建构简史》一书所写的那样, “新加坡故事”的官方论述强调,国家细小,资源缺乏,时刻面对各种威胁。为求国家生存,新加坡政府以实用主义哲学(pragmatism)与用人唯贤精神(meritocracy)这两大原则行事。这种管治哲学强调两点:第一,国家之生存不应受某一特定意识形态与道德价值观所羁绊;第二,国家必须广纳人才。这种管治哲学也体现在有关防疫的一切公共政策制定中。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