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安心出行”各种扫码!大数据抗疫是否泄露了我们的个人隐私

一如当初新加坡的“合力追踪“,”最近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从12月9日起,市民进入餐厅、戏院等公共场合,都必须使用“安心出行”手机软件扫码。这一强制性举措立刻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安心出行”是香港政府针对冠病疫情推出的一款记录行踪的手机程序,虽然无需注册和开放GPS功能,但需要用户授权手机网络、摄像头和通知功能。这款应用推出初期,就因为隐私问题,在香港民众中引起过很大的争议。

由于早期是自愿使用,且只有在一些特定场所需要,所以有顾虑的人会采取避免进入,或以手写登记的方式。投入到场馆门口的信息搜集箱里。但是,这真的能避免个人信息泄漏吗?

(图片来源网络)

香港人对于“安心出行”的担忧,牵扯出一系列问题,在疫情的这一特殊时期,许多地区都利用大数据手段,搜集个人信息以达到追踪病例的目的。

它是否足够有效?

哪些个人信息是必须的?

而哪些其实是非必要的?

这些信息保存的时间多久?

如何确保我们的个人信息不会用作抗疫之外的其他用途?

大数据抗疫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确在预防病毒扩散方面功不可没。当全世界一步步从行动封锁、宵禁、停工停学和旅游禁令中开放时,让渡部分个人信息的大数据追踪为开放提供了基本保障。可是,大量采集的信息也存在被泄漏的危险,可能为营销和诈骗提供了大量材料。

(图片来源网络)

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框架比较成熟的欧洲,三年前颁布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简称GDPR)。疫情过后,一些欧盟国家又加入了和疫情相关的条款,允许在应对危机时使用个人数据。

毕竟我们不知道,这些追踪技术是会短期存在,还是长期用于对流行病的预防。当它成为一个我们不得不适应的新常态时,我们希望这些数据的用途和去向是被保护的。

不论是迟迟没有结束的冠病疫情,还是越来越虚拟化的世界,我们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显然越来越久了。个人数字隐私与数据经济的发展之间,将有一场长期的博弈。

作为普通人,我们需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许多东西都是我们以隐私交换来的。不论是促进经济发展,或是保障健康安全,在被告知的前提下,适当的让渡一些个人信息并不为过。但我们不希望在我们不知情的前提下,被过度采集不必要的信息,或用作我们不知道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