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社会文化多元,尊重不同的宗教、种族和文化,提倡宗教与族群之间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实行宗教自由政策。新加坡人信仰的宗教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等。新加坡确实称得上多宗教融汇的大熔炉,这里有着各式各样的宗教建筑,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已被列为国家古迹,而且每年都有不同的庆祝活动。
马里安曼兴都庙
Sri Mariamman Temple
目前在新加坡领取工作准证的印度客工超过十万人,占比9.2%。1827年落成的马里安曼兴都庙(Sri Mariamman Temple)就是为了那些来自南印度纳德邦(Tamil Nadu)的社群服务。
庙宇成为初临本地的移民的落脚处,并提供短期住宿,直到他们找到工作为止。这里也是本地唯一为信徒主持婚礼仪式的场所。婴儿满月时,父母亲抱着爱情结晶来到庙里,接受神灵的祝福。
泰米尔文的Mari是“雨”,Amman是“女神”,因此诸神马里安曼就是教徒信奉的雨神。在古印度这个农业社会,大家都希望风调雨顺,庄稼有好收成,因此雨神地位崇高,受到万民的敬仰。印度有超过90%国民信奉兴都教。
佛牙寺龙华院博物馆Buddha Tooth Relic Temple and Museum
跟两百年历史的印度人宗教场所相比,2007年落成的佛牙寺龙华院显得格外新颖,也庄严宏伟多了。金碧辉煌的四楼大厅供奉著佛祖的臼齿,访客只可隔着玻璃远观。
佛牙寺供奉的是弥勒佛,也是未来佛。根据佛经记载,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来到人间救济众生的佛。一般见到的弥勒佛的形象量大福大,心广体胖。大肚弥勒佛是宋代才流行开来的,大肚能容天下事,提醒世人学习包容。龙华院大殿供奉的弥勒佛并不肥胖,相信现在的寺庙已经很少类似的造型了。
寺庙的名称源自佛教徒心目中佛陀留下的犬齿,人们在佛陀火葬之地印度拘尸那伽城发现此物,并一直供奉展示。位于寺庙三楼的佛教文化博物馆收藏着各式各样珍贵的佛教文物,例如骨头和舌头圣物,圣光殿 (Sacred Light Hall) 位于四楼,陈列著寺庙的镇庙之宝。
佛牙舍利被安置于重 3500 公斤的巨大佛塔之中,该塔由 320 公斤黄金制成,其中 234 公斤黄金来自于信徒的捐赠。游客只能从公共观赏区膜拜观赏佛牙舍利,只有僧侣才能进入佛牙舍利间。
天福宫
Thian Hock Keng Temple Mural
还没到天福宫时,先会看到路边几家香烛铺子,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国内,接着往前走就会看到天福宫了。天福宫供奉的是在护航的“妈祖”,闽南人扬帆出海前和抵达大陆上岸后都要祭拜妈祖庇护,这座建于新加坡的天福宫便是早期闽南人的聚集之处。
这座寺庙充满了浓重的中国南方传统建筑风格,使用了石材、瓷砖以及木材、龙凤装饰、精美的雕刻与宏伟的圆柱,更让人称奇的是,整座建筑未使用一根钉子。
寺庙中清朝光绪皇帝于 1907 年御赐的匾额也值得一览,反映了天福宫在新加坡与中国历史与传承中的非凡地位。
苏丹回教堂
Masjid Sultan
苏丹回教堂是新加坡最大也是最壮观的回教建筑的主祈祷堂,据说可容纳多达五千名教徒同时进行礼拜。远远望去,教堂顶是两座金黄色的大圆顶,此外,有4个对称的宣礼塔,以及许多小亭和小塔。
参观教堂的时候千万别忘了仔细看看穹顶底座,其周边围绕了一圈由信徒献上的玻璃瓶底,散发着耀目的光芒,也为这里增添了更多神圣的气息。
圣安德烈教堂
St. Andrew's Cathedral
圣安德烈教堂是新加坡最著名的一座歌特式教堂,建于1856年至1861年。教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高高的尖顶直插蓝天。
这座教堂据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桑,但教堂却仍旧那么光彩照人,原因在于教堂外墙所粉刷的石膏是由贝壳磨成灰,加入蛋白和糖调成糊状,再放入浸泡到柔软的椰子壳制成的,将其涂在建筑的表面,不容易出现裂痕,而且洁白有光泽。古人的智慧还是相当让人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