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长期以来透过低税率等优势吸引不少跨国企业入驻。(海峡时报)
作者 李国豪
低税率、政治稳定、健全的司法制度一直是新加坡吸引外资的卖点,根据联合国报告,我国去年就吸进了910亿美元(1232亿新元)的外资,占整个东南亚地区总外资收入的67%。
不过,这样的吸金能力在不久的将来可能面临不小的挑战。
在最近刚结束的G20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同意从2023年起,向营收超过7亿5000万欧元(约12亿新元)的大型跨国企业征收15%的最低公司税率。
15%的最低公司税率,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先前推动促成的国际税收制度改革。
这意味着,新加坡透过低税率来招商引资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我国总理李显龙总吉他在意大利出席G20峰会的行程时也坦承,新加坡有必要探讨如何继续吸引企业到本地投资,以保持我国的竞争力。
出席G20峰会的主要经济体领导人一致同意从2023年起,实施15%的最低公司税率。(法新社)
新加坡至少1800家跨国企业受新税制影响
新加坡的公司税率是17%。
然而,为了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到本地投资,经济发展局(EDB)在实务上给不少企业提供了税务优惠。后者须缴纳的有效税率往往低于15%,部分甚至低至4%。
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1800家跨国企业的营收超过7亿5000万欧元的门槛,且大多数的有效税率都低于15%。
再更细部来看,美国是本地主要的外资来源,约有4500家美国公司在本地营运。根据马来亚银行金英证券的分析,美国跨国企业在新加坡缴纳的有效税率只有大约4%。
其他外国公司在本地负担的有效税率也颇低,包括印尼(4.2%)、澳大利亚(6.7%)和意大利(8.2%)。
这些跨国企业在本地的有效公司税率,相较2023年即将在全球推行的15%最低公司税率,差距不可谓不小。
一旦15%最低公司税率的利刃落下,难免令人担心跨国企业留在本地,以及潜在外资进入本地的意愿,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低税率行不通,还有其他法宝
然而,一些经济分析师认为,新加坡受到15%公司税政策影响的幅度可能不会太大。
首先是全球最低15%公司税制有“漏洞”。
一些特定行业,如采矿、航运和金融服务业基于业务的特殊性,不受15%公司税制改革的限制。
在新加坡,航运和金融业就占了本地国内生产总值(GDP)近五分之一,这些行业在15%公司税政策下将“幸免于难”,可以帮着抵消部分新税制带来的冲击。
航运等行业预料能在15%全球最低公司税制下得到豁免。(法新社)
第二,新加坡不是只靠低税率一招来吃饭。
跨国企业看中本地的,还有其他非税务方面的优势,包括政治稳定、法律制度、经商便利性、基础设施、连通性,以及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储备。
少了低税率这项法宝,意味着新加坡必须更加精进其他非税务的面向,以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
简单来说,就是尽可能维持政治稳定、司法制度、基础建设和人才储备等优势,甚至进一步改善。
新加坡管理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岑义隆就建议,政府可以从其他方面着手。
例如,在人才储备和创新方面,当局可考虑为公司员工的专业化训练和创新活动提供奖掖。
此外,新加坡政府作为本地最大的“房东”,也能在租金和营运地点方面,为跨国企业提供优惠。
不少外资认为,新加坡具有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优势。(海峡时报)
第三,全球划一的15%最低公司税,意味着新加坡不是唯一受到影响的经济体。
亚洲另一金融中心香港同样以低税率的亲商环境闻名,新税制下香港无可避免也将丧失这项优势。
新加坡和香港一直都是跨国企业进入亚洲市场的跳板。然而,在非税务方面的条件,如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加上中美关系的恶化,都让香港的优势正逐渐被蚕食。
如此情况下,新加坡较有可能成为跨国企业的首选。
甚至,从中短期来看,新加坡透过与外国展开疫苗接种者旅游走廊(VTL)的方式,加快对外开放的脚步,或多或少也会对外资投入本地的情绪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
总的来说,当某种武器(低税率)不再有效,就得磨砺其他工具(非税务优势)。
就如同在足球比赛中,没有永远必胜的战术,只有因应潮流而不断变换的风格。时代在变,与时俱进调整策略的韧性,将是新加坡是否长久保持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