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范磊,国际政治专业博士,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加坡国别与东盟区域、公共外交、民族政治等领域的研究。
杨晓青,博士在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危机管理、政治传播等领域的研究。
内容摘要: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形象早已随着当前国际交往尤其是其中公共外交的发展而被赋予了越来越开放和包容的涵义。而各国所推动的本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无不是围绕国家利益而进行,而成功的国家故事往往会成为这一进程的重要载体。在这方面,新加坡的案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塑造了新加坡国家品牌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新加坡的国家利益,提升了新加坡的国际影响力。新加坡国家形象的建构涉及到多个领域,涵盖了纵横交错和大小融合的不同层面和多个领域,从而让新加坡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与选项。 关键词:新加坡;国家形象;公共外交;国家品牌
国家形象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古希腊的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就在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记述中强调过雅典对荣誉和威望的重视,并由此指出国家追求荣誉和威望等的活动与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换言之,国家追求国家形象的过程也是确保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实现的过程。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形象早已随着当前国际交往尤其是其中公共外交的发展而被赋予了越来越开放和包容的涵义。而各国所推动的本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无不是围绕国家利益而进行,而成功的国家故事往往会成为这一进程的重要载体。在这方面,新加坡的案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塑造了新加坡国家品牌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新加坡的国家利益,提升了新加坡的国际影响力。
国家形象与公共外交
有学者认为,国家形象其实涵盖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关于自身制度、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综合国力以及领袖和公民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1],当然也有学者从内外互动的视角指出,国家形象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在他国的大众媒体中所呈现的某种映像。[2]这也就意味着某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展示出来的一种气质或者风格以及为他国以及国际社会的接受程度。所以,国家形象更多的时候体现为一种国家实力,包含着内外社会公众对一国的行为和所推动的各项活动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成果的一种复合型认知,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3] 国家形象注重一个国家官方以及公众对另一个国家的综合情况的认知与评价,带有强烈的主体价值判断。在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必须与国家利益实现密切的衔接,国家形象不能脱离国家利益而存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两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更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复合型影响力。 或者说,国家形象其实就是在他国政府以及公众中所形成的某种价值判断,当这些判断得以整合并得到普遍的认可,那么便可以建构起良好的国家形象,也就是“国家品牌”。所以,国家形象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不仅向世界和其他国家展示了本国的良好风貌,而且还在其他国家的社会公众中塑造了良好的形象,从而增强了该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而国家形象的建构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多元化的手段和路径,而其中公共外交是最具代表性的方式。在当前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世界性的人口与信息流动已经势不可挡的语境中,国家之间的界限也随着跨国互动的频繁而日益模糊,国家早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守在国门内“闷声大发财”的被动角色,而是需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社会,推动甚至主导国际议程,进而为世界提供积极的公共产品,承担相应的国际和地区责任,而此时就呼唤有效的公共外交来助力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跨国交流已经涵盖在几乎所有的交往领域,尤其是在社会层面的互动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畅通日益频繁,对国家形象传播的要求就更加迫切。良好的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必然会有效地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反之结果可想而知。而“由于社会因素的成长,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公众心目中的国家形象真正具有了公共性和自主性,无论对于政府决策还是公共舆论,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4] 甚至推动了传统意义上的“权力政治”向“心灵政治”的转变。[5] 一般而言,一国公众对另一国家的认知往往都是借助一定的传播途径来实现的,毕竟不是每一个公众都有机会直接走入其他国家获取最直观的体验和认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则可以利用其在信息传播以及拓展方面的先天优势为本国或者他国公众提供更为直观和多元的观察角度,促进公众在精神层面的延伸,从而感知到未知的世界。当然,公众对这一形象的认知并非完全遵循利益原则,也会基于对某种意识形态或者价值观的过滤而产生相应的结论。[6] 正是大众传媒的发展和信息革命的推动,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信息沟通提供了宽广的平台,甚至“足不出户”就已经真正可以感知天下。这种跨国的互学互鉴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沟通为塑造或者重塑一国在他国公众心中的形象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可能,有助于纠正此前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践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理念,通过现代化的公共外交路径建构更加积极良性的国家形象。莱斯韦(Harold D. Lasswell)对信息传播的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从而提出了为大家所熟悉的“莱斯韦传播过程模式”(5W模式),该模式包括行为主体是谁、说了什么、借助什么方式、受众对象以及传播效果如何等[7](如图1),运用到当前的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建构中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就越来越重视公共外交在提升自身国家形象方面的作用,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以及传播好中国声音等耳熟能详的外交理念就是强调的依托公共外交的路径来推动外国公众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当然,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讲述的必须是真实客观的中国故事,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社会塑造诚信、公开、透明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其次讲好中国故事要灵活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传播方式将中国故事讲好讲透,让外国公众不仅听得懂而且会产生兴趣。相应地,中国的国家形象就在这种中外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中得到外国公众的认可和接纳,从而有效提升中国的软影响力,建构一个负责任的、积极透明的良好大国形象。
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国家形象的构建是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这个国家赢得世界目光的重要变量。[8]国家形象的提升是一国整体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全球化时代有效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形象的好坏将决定着这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所拥有的可信度、接纳性和发展机遇的高低大小,它可以对国家间的关系、国家的政策走向以及他国社会公众的认知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9]。尤其是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更是成为不同的国家拓展其国际影响力的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国家形象本身的构建与对外的传播中,公共外交是主要的路径选择,换言之,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的构建与对外传播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说“公共外交和国家品牌(形象)建设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现形式。”[10]公共外交随着全球化和公民社会的迅猛发展而得到重视,甚至有学者认为“公共外交的时代已经来临”[11]。相比传统的外交形式,公共外交内容丰富、形式灵活且与容易与心灵贴近,这些独特的优势让其发展为日益活跃的外交形式。可以说,“公共外交正愈加受到各个对全球角力场上的国际话语权一直孜孜以求的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12] 相应地,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国家形象的构建与对外传播的重要支撑,而大众传播在公共外交的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所以在具体的公共外交实践中“要充分重视运用各国媒体的主渠道,……鼓励民间举办各个层次的媒体交流,加强双方媒体经营、知识分子就不同议题进行互动讨论,淡化误解、缩小分歧。”[13]以充分整合媒体和公共外交的合力,助力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讲好国家故事。最终固化公众对国家形象的完整认知,“公众所认知的形象是客观信息流动的终点,也是一国希望打造的国家形象的最后作用点。”[14]而这正是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的契合之处。
新加坡国家形象的建构
“新加坡可谓是先天不足最为典型的一个国家,毫无腹地纵深和资源矿藏,……在地图上也只是一个‘小红点’的存在。不过,虽然它有着有限的幅员、多元的族群和复杂的地缘环境,但是却以出色的治理能力赢得了与其先天条件不相称的巨大国际影响力。”[15] 自1965年独立建国以来,新加坡励精图治,其生活质量指数位居全球第八位,在亚洲国家中表现抢眼。2010年的某项国家品牌调查中,新加坡位居全球前十五位[16]。而在2017年的由品牌财经(Brand Finance)公司所发布的国家品牌排名中,新加坡以92.9分在“十佳最强国家品牌”(Top 10 Strongest NationBrands)中位居榜首,是唯一一个得分超过90分的国家或地区[17]。 新加坡政府设立了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打造国家形象,输出科技、创意和价值,保证国家发展永远被最有智慧的人才推动,同时坚持低福利,但是高收入和高购买力又推动了全民富裕社会的实现;法治严苛也造就了亚洲最安全和最廉政的国家;而花园城市的美誉赢得了世界的目光,发达的社会闪耀着不夜城的传奇。可以说,新加坡通过创建和培养国家品牌,在从第三世界跃升到第一世界的过程中塑造出了一个善治、高效、美丽、全球化的新加坡国家形象。 国家品牌的塑造就是打造国家形象的过程。在品牌塑造过程中,往往会借助大众传媒、社交新媒体以及其他多方渠道等平台,同时还会依托国家的外交行为,尤其是公共外交实践,拓展对他国以及他国社会公众的影响力,赢得对象国家公众的好感和认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每年休假的时候出国度假你首先会想到哪个国家?如果给你一个机会移民,你首先又会想到哪个国家?在每个人心中所闪现出的答案的那个国家必然会对其国家形象持肯定态度。而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这个国家在他国公众的视野所及和心灵碰触之处与目标群体产生了共鸣。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也不是理所当然的,是需要漫长的形象建构和品牌塑造,需要一国政府、社会和传媒等多重渠道积极推动公共外交实践来夯实和拓展,当正面的国家形象得以建构便会赋予这个国家以额外的竞争优势。 所以,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它们已经“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定位,而是已经成为‘品牌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消费者日益与这些国家产生感性的共鸣,并让其所具有的地缘和政治环境没有那么重要了,……而形象和声誉却已经成长为这些国家战略性资产的重要元素。”[18]在这种语境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就愈加显得迫切而有必要。具体而言,新加坡国家形象的建构涉及到多个领域,涵盖了纵横交错和大小融合的不同层面和多个领域,从而让新加坡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与选项。
首先,通过打造标志性的国家符号,让新加坡的国家形象从抽象走向具体。鱼尾狮的形象代表了新加坡的文化特点,也成为这个国家的重要象征;新航所打造的“新加坡女孩”通过精心设计的娘惹风蜡染服饰和精致的装扮为新加坡赢得了世界的赞许;肉骨茶、海南鸡饭、咖喱、椰浆饭以及娘惹菜等带有典型移民社会风格的美食成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味蕾的载体,甚至海南鸡饭还被称作是新加坡的“国饭”。而在不同的时期,新加坡政府根据所处的时代背景、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社会发展要求而提出了不同的旅游营销口号,以此来助力新加坡旅游的发展,打造新加坡的国家品牌和形象(参见表1)。 其次,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国家虽小但是却为世界提供发展与稳定的样板。提起新加坡,世人首先想到的是新加坡的干净、整洁、高效与安全,而在建国初期以及建国以前,这是一个被温思敏形容为“一辆破车,而不是劳斯莱斯”的地方,甚至还有人将其称作是苏伊士运河以东最糟糕的贫民窟。但是,就是在这个缺少自然资源和基础薄弱的弹丸之地,凭借人民行动党政府的励精图治,将新加坡打造成了全球国家治理的样本,成为善治社会的典型代表。其中打造高效文明的投资环境,坚持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全球城市等举措都是化解其国家小这一天然劣势的重要方略。世界上的小国在整个国家数量中占绝大多数,但是能够像新加坡这样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仅仅经历一代人就让这个原本属于第三世界的毫无资源禀赋的小岛国迈入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于前列的第一世界的国家却是屈指可数。这无疑对新加坡的国家形象建构起到了决定性的加分作用。 再次,注重示范效应,让每一位国民都成为国家的名片。李光耀、孙燕姿、林俊杰、马凯硕、许通美、梁文福等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都代表了他的祖国新加坡,而新加坡也因为这些个体名字的闪耀而得以持续强化它的国家品牌和国家形象。而随着网络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普通的公众借助社交媒体打造自我品牌的行为既让世界认识了个体,同时也通过这样的平台为世界呈现了这个国家的多元历史与文化、和谐的社会以及发达的经济。可以说,在新加坡的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中,不同的国民都在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在走访社区时与一位街坊的攀谈中,深深感受到每个新加坡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与支持,她说:“可能我们每个人做的事情并非惊天动地,但是却不能不做好,世界觉得新加坡好不正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努力?”正如新加坡朋友熟悉的一首歌中所呈现的,即使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甚至不能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可以为“斗室带来足够的光芒。”[19] 第四,借助区域和国际组织等多边舞台为新加坡的国家形象加分。新加坡在区域和国际层面积极作为,在政治领域推动了东盟、亚欧会议、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的成立和发展,并且积极推动了中国两岸关系的和解与对话;而新加坡在经济领域的发展也让其成为一个并非微不足道的国家。所有这一切都为这个弹丸小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其赢得了“小国大外交”的美誉。[20]
新加坡国家形象的传播
作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软实力呈现,国家形象与品牌的塑造与传播就成为不同国家提升自身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自1965年建国以来,新加坡就重力打造国家品牌,并且让其深入人心。[21]国家形象传播的途径有很多,媒体传播、传播、国际活动或者大型体育赛事传播、城市或者次国家行为体传播、口碑营销等等不同的形式。而所有这些方式基本上都属于当前公共外交的范畴,比如中国多次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国家形象宣传片的行为就属于积极的传播,而新加坡也经常通过与海外各类媒体合作的方式投放和宣传节目来提升自己的国家形象,打造国家品牌。在这些途径中,媒体传播的途径显然是最有效的,如今这种方式被称作媒体外交。此前游离于外交活动之外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而发展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并以行为主体的身份直接推动着国家的公共外交议程,成为国家形象的构建与对外传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首先,借助大众媒体平台,推动国家形象的开放性传播。李光耀曾经指出,大众传媒对社会公众的态度和行为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能够影响人们的概念与信仰态度,和所信奉的政策与纲领的态度。”[22]所以,为了提升大众传播媒介在构建国家品牌和传播国家形象中的作用,早在2009年,新加坡就开始推动了媒体融合计划,希望在三个方面来推动新加坡大众传媒的发展,以此提升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能力和影响。具体工作主要涵盖了三大领域:一是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环境,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二是通过推动研发来促进新媒体产业链的升级,加大对新媒体业界的投入;三就是保持与世界的互动,强化新加坡所生产的内容和服务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和吸引力,增进与海外传媒业巨头的合作等等。 信息时代人们对网络的倚赖已经越来越影响到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的革新,传统的大众媒体开始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来做好形象传播。甚至可以说,一个成功的网站就是成功传播的一半。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中,网站尤其是权威新闻媒体的网站在向受众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会将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等传播给受众,甚至会通过网站的整体风格和内容设计将国家形象实现更为直观和有效的传播。《联合早报》、《海峡时报》等权威新闻媒体网站在新加坡的国家形象传播中就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受众通过这两家网站浏览和吸收到关于新加坡政府、社会以及公众等不同领域的具体信息,而其他政府部门网站的发展完善也为浏览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保障。 其次,依托新媒体平台,实现国家形象的公共性传播。新媒体时代呼唤可以科学管理和有效运用新媒体工具的能力。除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多种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也为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提供了优质平台,新加坡已经基本建立了一个涵盖国家领导人、政府各部部长、国会议员、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直至国民个人的新媒体传播体系。比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早在2012年4月20日就依托Facebook、Twitter设立个人账号,在拉近了总理与公众距离的同时也传播了新加坡领导人的正面形象,提升了人气的同时也提升了“国家气质”的内涵[23],可谓是非常接地气。这也正是通过指尖就可以碰触世界的时代所带给受众的了解外国社会和官方观点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以《联合早报》、新传媒电视8频道等新加坡华文媒体为代表的海外传媒机构在新浪微博开设账号,利用这一优质平台与中国公众展开密集互动,而且通过这一互动使中国民间社会原本存在的对新加坡的诸多误解得以澄清和化解,同时利用微博平台将新加坡介绍给使用中文/华语世界,让世界更加真实地面对新加坡,从不一样的角度了解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狮说新语”“新加坡鱼尾文”等微信公众号更是赢得了大批的中国读者,向中国公众传播了新加坡的声音,讲述了新加坡故事。新媒体时代,这些社交媒体的发展通过引导对象国公众关注有利于其国家形象的话题和信息,大大地促进了华文世界尤其是中国大陆社会公众对新加坡社会和政府的态度、观点的良好认知,有力地传播和提升了新加坡在新加坡以外的华文世界的良好国家形象。 再次,通过大型赛事、会展以及演艺活动等形式,助力国家形象的发散性传播。2018年9月,亚洲第一条F1街道赛道在新加坡启用,而这也意味着F1历史上首个夜间大奖赛在这个总是创造奇迹的城市国家正式拉开帷幕。F1大奖赛落地新加坡以后,给新加坡带来的不仅仅是丰厚的经济收益,还有对其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重要贡献。赛道全程5.065公里,基本按照环绕滨海湾的设计,而在赛道规划时就融入了传播新加坡国家品牌的设计理念。赛道沿途经过政府大厦大草场、滨海艺术中心、鱼尾狮、二战纪念碑、圣安德烈天主教堂、新加坡眼摩天轮、金沙酒店、莱佛士酒店等多个新加坡的地标式建筑,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车迷涌入新加坡,就为了感受这一全球唯一F1夜间大奖赛的速度与激情。除了这档赛事之外,包括新加坡2010年举办的青年奥运会等都为新加坡的国家形象塑造、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新加坡的会展业诞生于1970年代中期,新加坡会议展览局和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专门负责会展业的推广工作。一直以来,新加坡政府都非常重视将会展业作为新加坡国家品牌检验和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舞台。在1998年面对国际会展业不景气的情况,新加坡旅游局推出了“全球汇聚2000”的全球营销计划。2000年,新加坡被国际协会联合会评为世界第五大会展城市,近20年来一直是亚洲首选会展举办地,每年举办的会展活动超过3200个。目前有着较大影响力的展览有新加坡国际医疗展、新加坡-亚洲博览会、新加坡亚洲海事展、世界书展等。新加坡在设计这些会展活动之时会将独具特色的新加坡南洋文化融入其中,将会展活动与新加坡本土的节庆活动相衔接,一方面推动着参与会展的商务游客对节庆活动的参与,另一方面也为节庆活动游客创造了参与会展的机会,从而使新加坡的文化软实力与活动实现有效对接,国家形象传播和国家品牌营销得以实现,充分发挥了公共外交职能。
结论
2019年6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欧洲某国的两位学者曾经与笔者争论新加坡是否重要、新加坡研究是否必要的问题。笔者告诉他们,新加坡虽然小,但是真的不是无足轻重的小国,它能在如此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与其先天条件所不相称的巨大国际影响力,并持续发展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塑造出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品牌,用新加坡人常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新加坡的成功不是理所当然的。” 新加坡取得这种“不是理所当然的”成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与其所拥有的独特的自然条件与文化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则仰赖于新加坡政府在国家形象构建与传播中富有前瞻性的战略谋划,有步骤、有层次、有深度地推动公共外交活动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强大的公共外交合力,成为国际舞台上“小国大外交”以及多元社会善治的重要标杆性国家。 所以,虽然新加坡开启现代文明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却成功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打造了优质的国家品牌,使其在确保了经济与社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得以实现了文化软实力的绵延及影响力的延续。而探寻新加坡成功的密码也成为当前不少国家关注的焦点。由此来看,新加坡不仅是一个挺重要的小国,而且新加坡研究也有着清晰的必要性。
注释
[1]参见刘小燕: “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载《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2]参见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载刘继南主编:《国际传播-现代传播论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3]参见管文虎等著:《国家形象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4]赵可金著:《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5] John Arquilla & David Ronfeldt, “The Emergence of Noopolitik:Toward an American Information Strategy”, Rand Corporation, 1999, Chapter 3, p.28, https://www.rand.org/pubs/monograph_reports/MR1033.html.
[6]参见赵可金著:《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9页。
[7]Harold D. Lasswell,“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Lyman Bryson ed.,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New York:Harper & Brothers, 1948, pp. 37-51.
[8]范红:“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与传播策略”,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9]参见张蕴岭:“国家形象是一种软实力”,载《世界知识》2017年第23期。
[10] Gyorgy Szondi,” Public Diplomacy and Nation Branding:Conceptual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lingendael’, October 2008, “Abstract”.
[11] Christopher Ross, “Public Diplomacy Comes of Ag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5, No.2, Spring 2002, p. 75.
[12]檀有志著:《国际话语权视角下中国公共外交建设方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序论”第1页。
[13]韩方明:“以公共外交手段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睦邻友好”,载《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公共外交》,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序言”第2页。
[14]参见闵捷著:《以色列公共外交与软实力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页。
[15]范磊著:《新加坡族群和谐机制:实现多元族群社会的善治》,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页。
[16]许木松著,赵鲲译:《国家营销:新加坡国家品牌之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IX页。
[17] Brands Finance, “Top 10 Strongest Nation Brands”, in Nation Brands 2017, accessed on December17, http://brandfinance.com/images/upload/bf_nation_brands_2017.pdf.
[18] Peter Van Ham, “The Rise of the Brand State: The PostmodernPolitics of Image and Reputation”, Foreign Affairs, Sept./Oct. 2001, Vol. 80,No. 5, pp. 2-6.
[19] NLB Music SG, “小人物的心声”,NLB, accessed on November 13,2017,http://eresources.nlb.gov.sg/music/music/track/428d228f-7884-469b-a1c9-c337a9b2bb83.
[20] Margolin,J.L., “Singapore: New Regional Influence, New WorldOutlook?”,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l. 20, No. 3, 1998, pp. 319-336.
[21]参见许木松著,赵鲲译:《国家营销:新加坡国家品牌之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11页。
[22]新加坡联合早报编:《李光耀40年政论选》,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年版,第538页。
[23]“看看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总理都在Facebook上发了啥”,新加坡眼,http://www.yan.sg/facebookshangfalha。
来源:王秋彬主编:《“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周边公共外交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20年版。
东盟新观察由瀛寰微智(WeGlonal)工作室运营。刊发作品如非原创,版权皆为作者及原刊发机构所有。如涉版权争议,请留言或致信[email protected],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