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一结束,又到了交换小长假亲子游心得的时候。
闭着眼睛都能猜到,接下来一周接送娃的时候,要和小区孩子妈妈们聊到的社交话题:去了哪个国家?参加了什么亲子游项目?效果怎么样?
没错,真正的有娃家庭,小长假回来之后,讨论的不是买了什么日本电饭煲,或者是欧洲奢侈品,而是有没有带自己娃,参加些有意义有价值的假期活动。
偏偏不赶巧的是,这个国庆假期家里有事,出游计划泡汤,只能每天通过闺蜜一家出游分享来和大家聊聊:我是怎么从新加坡亲子游里,发现他们的教育奇迹的?
新加坡,亚洲国家。
30年前是亚洲四小龙成员,30年后,它的整体基础教育,成了整个亚洲教育模板。
全球有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采用的都是新加坡的数学教材,包括我们国内的清华附小的国际班也在用。在国际学生的评估项目中,新加坡学生的数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以及科学素养都排在第一位。
注意,国外的素质教育模式很多,为什么今天单独要把新加坡的模式来出来谈,就在于它教育的特色——数学能力/阅读能力/科学素养,恰恰是我们国内孩子在日常教育中最明显的短板。
幼儿园
ABCD儿童启蒙法
每天都有课外活动班
新加坡的基础教学,在全球首屈一指。
背后的秘诀来源于,这个从幼儿园开始,贯穿整个学习周期的国际ABCD儿童启蒙法
(Abecedarian Based Child Development)。
一句话总结:重视孩子的体验过程,不是直接灌输结果和答案,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认识和思考,最后得出自己的判断。
从幼儿园入学第一天开始,老师就会从日常的玩游戏和课堂中,有意识引导孩子们去认识事物。比如为什么男孩女孩的洗手间不一样?为什么这个食物要叫这个名字?让孩子们主动描述参加某项活动的个人体验......
而这些从小接受启蒙法的孩子,根据研究显示,他们的大脑在不同年龄段对数学和阅读方面,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成就也更明显。
贯穿整个新加坡幼儿教育的,除了重视儿童启蒙,还强调兴趣探索。
在新加坡的幼儿园里,从周一到周四,每天都会安排课外活动班(周五是家庭日)。这里的课外活动,绝不是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室外走走跳跳,唱唱儿歌跳跳舞那么简单。是具体到不同科目的课外活动。比如,第一天可能是英文戏剧;第二天是音乐素养;第三天是体育锻炼......
相较于国内来说,这些课外活动,都是由家长和孩子另找兴趣班参加。但在新加坡,这些都是在常规教学项目里。
通过大量的兴趣体验,很多孩子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先通识再个性化,真的做到了从娃娃抓起。
小学
200门课外选修课
野营,生存是必修课
在新加坡,小学的竞争才大。
首先,所有的孩子放了学,都要去参加CCA(Co-Curricular Activities),可以理解为“选修课”。选修课项目繁多,接近有200门课外社团活动,所有你能想到的艺术、科学、体育、戏剧等等德智体美劳板块课程应有尽有,这构成了孩子的素质教育得分。
这个分数直接和升学挂钩,大家都知道,新加坡强调“精英教育”,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会有“分流制度”,根据学生的整体素质安排升学院校,所以,小学选修课是非常受重视的。
除了选修课,还有必修课——户外生存能力。
从四年级开始,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野营活动。他们的野营活动不同于国内的轻松春游和秋游。
首先,野营时长有标准,3天。
其次,野营地点有要求,一般会安排在自然保护区或周边小岛,非繁华市区,重视真实野营环境。
再者,野营项目更加残酷。要求有较强的生存能力,通过户外探险来提高野外生存技能,强调团队合作,切身体验人和自然的关系。
活动结束后,学校还会对每个学生的户外生存能力进行评估。在学校看来,孩子虽小,但在进入社会之前,生存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同等重要的。
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读书,只会在课堂上解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从新加坡的基础教学不难看出,重视素质教育,强调个性发展,关注每个孩子的兴趣成长,是贯穿始终的教育理念。当然,如果你再深入了解一点,会发现,它甚至有点残酷。
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学生还得在双语教学的基础上,学习第三语言、第四语言,面临升学考试的重重分流和筛选。
精英教育,靠的绝对不是某个家长和孩子的努力,而是源自整个社会和教育制度的共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引导和赋予他探索学习方法,发现天赋,培养坚强独立的品格,才能在后来的竞争里,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有了闺蜜的这趟深度亲子游心得,我开始期待春节小长假了,与其看风景和买买买,不如带娃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教育的,毕竟我也是第一次做家长,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