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在新加坡管理大学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新加坡管理大学可算是完成了一个学期的课程,趁期末小长假好好叙述下这两个月来的管理学硕士(秋季班)课程就读体验。

首先来一个总体概括,新加坡管理大学算是一所小有名气的商业管理大学,在最新的UTD Top100 Worldwide Business School Rankings Based on Research Contributions(Mar 15, 2019)中排名第33位,其中国立管院在第36位,南洋商学院在第66位,可以说新加坡大学的整体实力还是不错嘀。

管大没有自身的食堂,但周边餐饮很多,李嘉诚图书馆地下一层有口福,意面,泰国菜,信息学院楼下有赛百味,对面有大食代,鼎泰丰和食阁,经济学院楼下有tea party等等。如果觉得腻了,可以坐一站地铁去plaza胡吃海喝,总能符合你的胃口。

管大坐落在CBD商圈,四周没有围墙,也没有空地建宿舍,因此多与其他租赁公司合作,主要的宿舍区为Prinsep Street Residences (PSR),提供给Full-timeSMU undergraduates,还有Yo:HA [email protected] Pearl's Hill,master和PHD也能申请,而过来交换的学生住在Dwell @ Selegie。这些宿舍安排有单人间,双人间和四人间,但一般供不应求,而且离学校也有几站地铁的距离。Master们基本自己在外边租房,像我就住在学校附近,每天上学走路即可。

(Yo:HA [email protected] Pearl's Hill一览)

新加坡公共运输比较发达,地铁在地下打通了好几层,可以说非常空旷,因而自动扶梯很长,下楼比较费时,好在商圈活动便捷;公交车行程快,空调也带劲,但没有自动报站功能,站点也没有显示来车时间,只好外接谷歌地图;也可以使用Grab打车,Grab在东南亚收购了Uber的业务,所以很方便,也能在app上点外卖。马路红绿灯转换没有固定时间,需要按马路边上的按钮才会缩短红灯时间。

SMU除了法学院是新建的,其他几个学院通过地下通道勾连在一起,地铁出站也直达通道,避免了白天地上太热太晒,好多社团活动摆摊都在地下一楼举行。

SMU有两个图书馆,李嘉诚图书馆是单独成楼,柯玉芝图书馆则是建在法学院楼上,与福康宁公园相通,一旁则是国家博物馆,偶尔还能在法学院看到公园里的野鸡下山。李嘉诚图书馆二楼则是24/7开放。图书馆每层都有研讨室,但需要登录学校系统进行预约,每次预约不能超过3小时,一天只能预约一次。研讨室需要用积分兑换,每位同学都拥有初始积分,而且还要找同伴一起确认才能预定成功。最要吐槽的当属借书系统了,绝大多数教材最多只能借阅3小时,超时则以小时计费。有一次还书系统故障了,硬是发邮件跟图书管理员磨了好阵子嘴皮才把罚款消掉。

(校鸡下山)

SMU没有自己的体育馆,图书馆楼下只有一圈小型塑胶跑道,健身房在信息学院底楼和负层,游泳馆和室内场馆则位于行政楼,但没有足球场,只能踢野球。学校每月会发邮件给master组织篮球足球网球和桌球的活动。

学校还专门有一幢LABS,里边可以学习讨论,也有懒人沙发,配备游戏桌,PHD还有自己的专属小包间。学校还会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邀请我们参加,虽然平时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关注这些邮件。

下边要开启地图炮模式了,新加坡当地的原住民多是中国南部沿海飘过来的,还有不少印度裔,宗教非常多,所以法定节假日也多。Local可能比较崇尚运动,校园里腿又黑又粗的萌妹不少,体态多臃肿,出国了才知道还是国产的姑娘好,去越南玩一周也是养眼的。图书馆里的local素质也不怎么高,经常面对面大声交流,有时候隔着研讨室的玻璃也能听见鸭子般嘎嘎的笑声,原地打电话也常见,耳机开的贼响,都能用脚打拍来配合他们的tempo。

那么再来说说有关MSc in Management的一些事儿吧

秋季班的课程安排是先上半年的必修课,再实习半年,再继续上半年的选修课来完成学位。而春季班是先上一年的课,再实习半年。两类课程各有取舍,相较于其他一年的项目,不必面临入学即秋招的惨烈现实。

管理学有八门必修课,选修课从22课中选8门,每学期4门,与ESMT Berlin, Imperial College Business School和Smith School of Business at Queen's University in Canada有交流项目,同时还提供2个一星期的海外访学课程。

我们班总共有八十多人,中国同学只占了31人,其余大部分来自印度,还有少数几位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当地和南非来的同学。

刚开学,项目组织我们去圣淘沙团建,和不同项目的同学一起协作完成任务,乘坐轻轨到各个景点打卡和购物,配上新加坡的天气,是真的晒。

学校还为我们在隔了一条马路的卡尔顿酒店设置欢迎晚宴,毕竟学费摆在那儿。

第一学期项目不仅给我们配备了四门主课,还给本科不是英文教学(或者雅思7.5以下)的学生设置免费语言课程。语言班穿插在主课之间,没有额外的学前班,课上不仅要做小组展示,还有各项繁琐的写作和录影作业,着实辛苦。

课外学校还给我们开设了CDS和PDS课程,CDS与求职有关,包括职业兴趣,个人形象,商务礼仪这些课程,将自己的简历上传给老师审核通过后才能通过ontrac网站投递出去,还为我们安排模拟面试,当然找不找的到实习又是另一码事了,如果在新加坡实在找不到会建议我们回国。PDS则是选修任意三门4小时的课程,包括领导力,excel建模,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等,但毕竟是小课,真正学到的不多,还得完成小测才能通过,小测做完不会显示正确答案,而且只有两次机会,真是紧张刺激。

每门主课都是一周上一次,每次上三个半小时,大都从中午11:45至下午3:15,个人认为项目排的时间表并不太合理,下午开始得太早,饭都还未消化完全,加之课间休息又少,更容易昏昏欲睡。

辅导员会给我们分配人员组成小组来应对每门课的展示,每个小组有七八位成员,来自不同国家,不过最后的成效还得看人品。有些小组比较有默契,我比较幸运抱到了组员的大腿,划了大半个月的水,有些小组组长组员不太靠谱,开起会来迟到早退,有些干脆泡在一起,一讨论就要四五个小时,效率着实太低。

第一门课是市场营销,给我们上课的是Geoffrey DA SILVA教授,教授经常在课上给我们播放各种品牌的和小例子,虽然理论这种东西都很飘,每个小组都要利用课余时间去开展两个品牌的研究。完成小组展示后还有占35%的期末考试,允许带一张双面的小抄进去,完成几道案例分析与问答题。最终成绩是由课堂参与分、pre分、组员互评、考试分一同结算。

(小组答辩)

第二门课是战略管理,给我们上课的是GENG XUESONG教授,他早期在国立读的工科硕士后来再到美国进修管理学的博士,虽然课堂参与打分的时候挺照顾平常不怎么发言的中国人,但其他形式与国内本科修过的战略管理无异,运用的案例也比较老套,多是90年代和00年代的素材。吐槽最多的还是每周二早晨8点上课,打自7点不到便要早起,对于已经习惯睡到8点多的我来说上课算是一种煎熬。

(老师的迷妹们与画似的板书)

第三门课是国际经济,给我们上课的是Dave教授,小摩出身,人脉非常广,每一次上课都会邀请一位业界大触来给我们讲一会儿ppt。不过教授自身授课比较欠缺,ppt上只放简单文字和图像,排版非常少,基本靠自学。

(美林 打钱!)

第四门课是会计学,给我们上课的是J·J·Williams教授,68年的本科,算是爷爷辈了。这个糟老头子很怪,课上发言不许叫他Sir, 一旦叫错要到讲台旁做俯卧撑。他还是一位炫妻狂魔,经常在课上讲他与老婆的恩爱故事。他喜欢听音乐,每次上课前都要投影几段MV。上课讲的内容比较浅显,7节课就把我本科学了三年的知识点都过了一遍,虽说叫基础会计,但却讲了很多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的要点,时常在课堂上发出灵魂拷问“Are you with me”,让人头皮发麻。考两次期中考和一次期末考,每次考前给我们的样题都很简单,真正上考场了遇到的难题才叫傻眼。

关于期末考试,最后一周是答辩,等同于让我们自己去复习。虽然平常课后不是和小组讨论就是在图书馆消磨时间,但复习起来还是很吃力,题库量非常大,考点又多,过一遍太费时。考试是每天考一门,连续考4天,最后几天大家晚上熬夜加班,都感冒了,真的折了快把命也熬掉了。平均绩点必须达到2.5分才让毕业,隔壁项目已经有人退学了,顿时感觉拔凉拔凉的。

八周看上去很长,但节奏很快,不知不觉就耗掉了一个学期,接下来又要开始花钱受罪,痛并快乐着了。

如果有出国留学打算的旁友闲逛时偶遇这篇文章,又不打算去太远的地方,可以好好考虑下SMU,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但入坑了可一定要放过我啊!

(背上粉嫩的书包可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