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医院与诊所人手吃紧,除了要看护更多患者,不定时加班加点,就连休假日也无法放松,被院方紧急召回服务。图为陈笃生医院。(海峡时报)
作者 郑智浩
过去20个月,医护人员都严守在我国抗疫第一道防线,任劳任怨在岗位艰苦奋战,只期盼著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9月中旬起,本地确诊病例天天四位数,病患随之翻倍。
各大医院与诊所人手吃紧,除了要看护更多患者,不定时加班加点,就连休假日也无法放松,被院方紧急召回服务。
更有不少医护人员表示:忙到没时间上厕所!
本地媒体日前走访了这些白衣天使们,试图了解他们的经历和苦楚,一窥我国目前的医疗现况。
救护车将冠病患者接送至国大医院紧急部门。(海峡时报)
人手不足,焦头烂额
一名在新保集团(SingHealth)医院工作的护士安妮(化名,24岁)告诉《海峡时报》,自从我国社区病例飙升,她和同事要监护的病床数量直接翻了一倍。
今年7月至8月初,医院每名值班护士要同时照顾六名冠病患者,如今她们一人得照顾12名病人,实在分身乏术。
“我们根本没有休息时间。我只能咬一咬牙坚持下去,有时甚至没时间上厕所。”
由于病毒在社区大肆传播,许多医护人员无意间染疫或收到隔离令(现已被冠病康复程序123取代),没办法到医院工作,使人手短缺的问题雪上加霜。
卫生部兼通讯及新闻部高级政务部长普杰立医生10月4日在国会复会时透露,有近400名医疗人员已确诊冠病。一名曾在陈笃生医院工作的心脏科技术师凯蒂(化名)说:
“如果有同事疑似感染冠病,这就意味着整个部门一半以上的人必须接受隔离。”
新加坡中央医院的护士们。(海峡时报)
在陈笃生医院隔离病房值班的护士比琳达(化名,20多岁)告诉记者,她的工作确实比以往更繁琐劳累。由于病患比以往虚弱而且病情更严重,需要换尿布或搀扶如厕的病患增多了,看护程序也比以往复杂得多。
国家传染病中心顾问医生贾博萦医生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这个历程是真的辛苦。
“一个礼拜可能平均睡眠时间是每天四个小时左右,比较好的时候可能就会是六七个小时。我们现在的病房全部都开了,都有病患在住,算是满了。”
目前,每名在传染病中心值班的医生都必须同时照顾20至30名病患,比起早前平均看护10到15名病人翻了一倍。
国家传染病中心顾问医生贾博萦医生,她已从医9年多。(联合早报)
《海峡时报》早前曾披露,本地私人诊所近期上门求诊的公众多了20到30%左右,部分医生和职员必须加班至晚上10点,才能应付增多的患者。下岗后,有些医生还会抽时间为居家康复者提供远程医疗咨询服务。
医疗系统承受巨压,前线人员尽显疲态
将近两年的马拉松疫战,我国前线人员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疫情高峰。从去年暴发的客工宿舍感染群、今年4月的医院感染群,再到目前每天上千宗的病例,不少医护人员已心力交瘁,陷入一定程度的防疫疲劳中。
陈笃生医院首席护理总监许淑燕博士坦言:
“他们(护士)问我:可不可以多聘请些护士?......他们无论是外表或声音,都显得很疲累,有人还倾诉自己如何想念家人。”
许博士还说,在看护冠病病患和其他病症的患者上,医院人手的调度面临两难,护士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
(海峡时报)
一名在疫苗接种中心工作的运营规划员苏俊鸣坦言,他虽然还没有到心力交瘁无法坚持下去的地步,但确实对工作感到疲累。
“如果你老实问我累不累,我是觉得挺累的。可能跟去年的我比起来,脾气会有点暴躁,有时也比较焦虑,担心这个担心那个。”
疫情若趋缓,医院还需数月清掉积压手术
本地医院目前已经延迟一些非紧急医疗服务,以集中医疗量能应对社区病例的增长。疫情缓和后,医院可能需要数个月才能完成这些积压的手术。
看在化名为Francis的医生眼里,这种做法很可能会影响这些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的病患权益,延误治疗时程。
“我为医生们感到担心。一旦这波疫情结束,那些积压下来的手术,将造成手术需求激增的情况。”
卫生部上周透露,非冠病病患在公共医院紧急部门的平均等候时间,比今年7月增加了约34%。
Francis医生说,他曾亲眼看到一些病患在紧急部门睡了几晚,才等到医院内的空床。
邱德拔医院紧急部门。(海峡时报)
卫生部医药服务总监麦锡威副教授上周四(10月7日)也指出,医院要完成跟进所有非冠病病患的工作,安排他们进行之前被推迟的手术,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这即意味着,医护人员先得熬过这一波疫情,花上数月处理积累的非冠病病患,才能慢慢恢复正常运作,人手才不会再吃紧。
政府跨部门抗疫小组上周末简化了冠病康复流程。如此一来,民众就不用急着跑去医院和诊所,造成医疗资源紧张。未来几周,卫生部还将加派900名志愿者投入前线服务,人手短缺问题预计将会逐渐舒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