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到肤色歧视,人们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欧美国家和黑人运动,实际上,在亚洲国家,肤色歧视问题也不可小觑。这一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Andrew Francis-Tan将通过实验数据,让我们重新审视亚洲的肤色偏见问题。
教授简介
Andrew Francis-Tan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访问副教授
常有人认为,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是“白富美”。因为我们经常看到将白皙皮肤与阳光正面的人物联系起来,而且不论男女都会购买美白产品。
但这种审美标准从何而来?它又是否公正?
“种族主义”是根据种族分配特权的社会制度,而“肤色主义”则是根据肤色分配特权的社会制度。肤色歧视通常会导致肤色较深的人相对于肤色较浅的人处于更不利的地位。
大多数关于肤色歧视的研究都来自美洲,在那里,这种现象与欧洲殖民主义和奴隶制度有关。人们普遍认为,肤色歧视在亚洲也很“流行”。然而,关于它的起源却很模糊,当代的研究模式也较少。大多数学术研究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
世界VS亚洲
为了填补文献中的这一空白,我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acqueline Chen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发表在同行评议的《种族与社会问题》(Race and social Problems)杂志上。首先,我们利用了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和维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合作的 "隐性项目 "的公开数据。
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人参加了隐性联想测试(Implicit Associations Test, IAT),该测试目的是判断他们将深色皮肤与消极概念联系起来和将浅色皮肤与积极概念联系起来的程度。参与者被要求将单词分为“好”或“坏”,将面孔归类为“深”或“浅”。
其中,测试有一个环节是“好”词和深色面孔共用键盘上的同一个键,“坏”词和浅色面孔共用键盘上的同一个键。另一部分则换成,“坏”词和深色面孔共用键盘上的同一个键,“好”词和浅色面孔共用键盘上的同一个键。IAT依赖的理念是,当紧密关联的选项共享相同的键时,任务会更容易(更快)完成。
在我们的分析中,东亚地区成为世界上肤色偏见程度最高的地区。这一结果主要由女性推动。并且东亚地区是唯一一个女性与男性偏见水平大致相同的地区。而在其他区域,男性比女性更有偏见。
除了比较全球范围的区域,我们还比较了亚洲各经济体。在亚洲,东南亚经济体(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表现出程度最高的肤色偏见。相比于亚洲其他地区,中国大陆的肤色偏见程度为中等。
当然,即使一个人将深肤色与负面概念联系在一起、浅肤色与正面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也不能说明他(她)实际上会如何对待不同肤色的人。
新加坡的肤色偏见程度如何?
为了测试新加坡的肤色偏见程度,我们同样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中,我们要求大学生评估12份(虚构的)初级职位的求职者资料。每份资料包括资格证书(教育/工作经历)和一张照片。资格证书随机排列,照片则随机分配到资格证书上。
所有求职者都是新加坡华人。他们被分配了一个中文姓氏,一个中文名字,和一个英文名字。而且,应聘者的照片是经过计算机处理的,以代表不同的肤色。参与者分别观看了4张照片的深色版本、中等色版本,以及浅色版本。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相对于浅肤色,深色和中等肤色的申请者受到一定程度的偏见,主要由女性参与者驱动。此外,来自贫困家庭的比来自富裕家庭的女性参与者表现出更高程度的偏见。
我们还发现,申请人资格范围越窄,偏见的程度就越大。也就是说,当仅凭申请人的资历进行排名比较困难时,参与者更依赖外表来帮助他们作出判断。
展望未来
这项研究提供了在亚洲背景下的肤色歧视证据。为了减少肤色歧视和其他形式的歧视,政府、私营部门和公民在内的多个利益相关者都必须参与进来。
例如,公司可以通过为员工提供多元化培训,改进招聘方法来将偏见最小化,从而尽自己的一份力。即便是简单地允许申请人在申请材料中不必附上照片,也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公民个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每天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在超市和公共运输等公共场所,以及在学校和工作场所,都是实践对不同肤色相互尊重的机会。
今天,在亚洲和其他地区,建立一个更有同情心的社会,与以往一样重要。通过正确的法律和社会实践,我们可以减少对不同肤色人群的不公平对待。
这将是人类历史上关于公平和效率的伟大成就。
文章来源:Global-is-Asian
作者:Andrew Francis-Tan,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访问副教授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