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中文EMBA的学术主任傅强教授为新生们开启了热情洋溢而又发人深省的致辞。
以下为傅教授致辞摘录: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所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所处的世界,规律在瓦解,常识被颠覆,时代在酝酿着无限的未知,历史或许正在我们的周遭悄然展开。
全球经济的快速融合并未能消弭意识形态的歧见,或许正在催生、甚至加速价值观的分立与竞争;产业链分工与贸易的深化带来效率提升与增长红利,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却在世界范围内日趋极化;
当我们得益于庞大的工业产能而开始逐渐摆脱物质稀缺性带来的窘迫,极端气候的威胁正在变得迫在眉睫;当“现代性”把命运从上帝的手中交还给人类,新冠疫情的泛滥却在对人定胜天的自大送来无情的嘲讽;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的传播无比快捷,信任却在坍塌,共识却在撕裂,真相在变得模糊不清,偏见反而旗帜鲜明;
我们在享受着科技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技术进步对生产乃至社会组织的冲击却在引来对人类自身价值的怀疑;困惑与焦虑在全社会激发着对学习的需求,但是铺天盖地的知识碎片带来的是更多的自相矛盾、无可适从。
在这样一个暗流涌动的时代,面对这样一个纷繁变化的世界,我们应当如何自处,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又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迎接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涯?
康德曾经说,“我不教授哲学,而是教会人们以哲学来思考。”学校与课堂所带来的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定式,不是食古不化的教条,我们所要做的,是搭建分析的框架,装备思辨的工具。帮助我们的同学,在面对复杂事物之时,能够分条析律,删繁就简,识别问题,发现规律,因此才能避免轻信,拒绝盲从,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爱尔兰诗人叶芝以更具诗意的语言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们要做的,是驱除思维的惰性,培养思考的乐趣。
如果要最大化其收获,必须开放自己的心胸,主动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很多人看似好学,其实不过是在努力固化自己的偏见,为自己身上的枷锁不断加码。智慧的体现之一,就是承认世界的复杂与多样,能够与冲突的观点共存,从反向的视角审视自身。
其实人生里很多的进退两难或是穷途末路,不过是受困于思维的边界,而对身旁的通途视而不见,你所需要的,或许不过是迈开脚步,踏出圈外。
我们面对环境与社会的伟力无处可逃,而认清时代的命运,就会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纵使不能因势利导,独立潮头,也需知而慎行,不立于危墙之下。正所谓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在学习中开阔视野,拓展眼界,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举头观天,观天下,识大局,知兴替,明得失。
学校是什么?又为什么要回到学校?
仅仅谋求职业的进阶与财富的积累,有很多种比攻读学位项目更可变现的通道, 学校真正能赋予你的,是 精神力量的塑造,帮助我们,以智者的从容拥抱世界的不完美,以英雄的自信来跨越人生的障碍,在冷漠的人间还可以感受滚烫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