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omomo SG记录与提倡本地现代主义建筑的保留与翻新,这个一站式平台集合各方资源,让公众了解现代主义建筑对岛国文化历史的影响。
已残破不堪的徐源章别墅,其半圆形和弧形外观仍十分赏心悦目。 (Jeremy San摄)
新加坡记录与提倡现代主义建筑保留与翻新的网站“Docomomo SG”(www.docomomo.sg)上个月正式开张,成为本地首个拥有现代主义建筑研究资源和资讯最齐全的一站式平台。
Docomomo是1988年在荷兰的艾恩德霍芬(Einhoven)发起的非盈利建筑保护组织,致力于记录和保留现代主义建筑、社区和景点。2018年,一群关注我国现代主义建筑的人士在本地发起Docomomo工作小组,其中倡议人包括建筑古迹修复与研究顾问公司Studio Lapis的创办夫妇何永轩与陈嘉綝、建筑师傅胜隆、曾若辉和陈慧玲。工作小组除了希望游说保留重要现代建筑以外,也透过对话、讲座、展览、学术研究和记载等,提高公众对加强保留现代主义建筑的意识。工作小组在2019年举办了一场讨论现代主义建筑何去何从的大型研讨会。
Docomomo SG成员(左起):陈慧玲、陈嘉綝、何永轩、傅胜隆与曾若辉。(Jonathan Yee摄)
主张两种保留方式
Docomomo新加坡工作小组在今年6月成功注册为本地非营利组织,两个月后推出网站。负责人之一,Studio Lapis建筑师何永轩说:“我们的宗旨在于推广新加坡现代主义的记录,主张这些建筑的保留和修复。我们希望看到的保留有两种:一种是完全保留,另一种是不要完全拆除,而是改建重用。我们是个高度城市化的小岛,现有80%的建筑是独立后建成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拆掉重建其实是很不环保的。简单来说,我们所谓的保留,其实是不浪费资源的建设思维。我们提倡的保留不是必须原封不动地修复、翻新,而是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和增值。”
除了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和泰国也设立了Docomomo,推广当地有关现代主义建筑保留的意识与讨论。
何永轩认为,要提高我国民众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进而培养我们对这些建筑的感情,促进国人对现代建筑保留课题的对话,Docomomo SG就必需要有丰富的内容。他说:“我们注意到一些其他国家地区的网站资讯不够完善,所以鞭策自己一定要为本地民众提供更丰富多元的资讯,提高国人对这课题的认知,讨论才会更有意义。”
展列百个本地建筑
Docomomo SG将精选与展列100个本地现代主义的建筑物,帮助民众认识新加坡的现代主义建筑。网站目前已上传42栋建筑的图文介绍,当中有已受保留的,也有已拆除的红砖国家图书馆、珍珠苑公寓大楼和国家剧场,以及面临拆迁,岌岌可危的乌鲁班丹区的槟兰谷(Pandan Valley)和牛车水珍珠大厦(People's Park Centre)等。
何永轩说,所幸团队成员在过去5到10年已做了一些记录和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基础,加上一些热心于现代主义建筑保留课题的人士加入,如著名建筑摄影师苏建隆(Darren Soh)、设计撰稿人庄裕康(Justin Zhuang)提供信息,团队得以在极短时间内建立起可观的内容。
何永轩说:“我们本来只想列出建于1965年到1995年间的建筑,但在讨论后,决定扩大范围,所以把30年代建成的徐源章别墅也收录进来。这栋洋房虽是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但其实这时期的建筑已应用了钢筋水泥,建筑的过程已现代化起来,可视为初期现代主义风格。公众或许会感到意外,一些他们熟悉、很新的建筑如义顺电影城(Yishun 10)也被纳入现代主义建筑类别。”
徐源章别墅(Chee Guan Chiang House)
位于黄金地段格兰芝路(Grange Rd),这栋建于1938年的豪宅虽年久失修,无人居住且残破不堪,但仍能一窥当年的风华。豪宅原属徐源章,他是华侨银行集团第一任董事长,马六甲银行巨子徐垂青的长子。徐源章请了本地二战前极有名,号称新加坡现代派建筑先锋的建筑师何光耀(Ho Kwong Yew)设计别墅。
何光耀使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筑造出屋子半圆形和弧形的外观,屋内楼梯还用彩绘玻璃装饰。据徐源章外孙女透露,屋子原名是Wellington House,取Well之“良”与“富裕”(wealthy)的谐音,所以楼梯上的铁栏杆能看见建筑师特地请工匠焊制的“WH”字母铁花。
何永轩形容这栋豪宅是美学和力学的美好结合。它彰显二战前新加坡的南洋装饰艺术风格和早期现代主义风格,是极为珍贵的建筑活历史。何光耀也为胡文虎设计他的虎豹别墅,可惜别墅已拆得一瓦不剩。徐源章别墅是我们今日所能目睹建筑师仅存的私宅作品。市区重建局于2008年将徐源章别墅列为受保留建筑。
“钻石”造型组屋群
永光路第63到66座组屋组成钻石形楼群。(苏建隆摄)
达曼裕廊居民俗称“二十一楼”(因楼高21层)的组屋,是由永光路(Yung Kuang Rd)第63到66座组屋形成的钻石形楼群,已成为该社区的地标。
何永轩说,“钻石组屋”当年是由裕廊集团(JTC)连同裕廊镇大会堂一同发展的,堪称姐妹项目,后者提供办公单位,前者则提供住屋和购物设施,是当年与欧南园齐名的综合式建筑项目。这里后来交予建屋发展局管理,曾经是租赁组屋,后来成为等待BTO落成的家庭租用的住屋,最近则变为染上冠病的外籍客工暂用的居所。
裕廊居民俗称的“二十一楼”。(苏建隆摄)
宏茂桥圆形组屋
宏茂桥2道第259座组屋是本地目前仅存的圆形组屋。(苏建隆摄)
何永轩指出,宏茂桥2道第259座是本地目前仅存的圆形组屋。
1979年8月,建屋发展局推出七个崭新的组屋设计,试图把组屋从“最短时间,以最实惠的价格打造出最多住屋”的形象提升到设计独特,具鲜明辨识度的住宅。这座建于1981年的组屋就是其中一款。
何永轩说:“这时期的建屋局已开始大胆地在公共住屋设计上做新尝试。这座组屋是要实验和探讨圆形大楼设计会怎么影响个别组屋单位的设计。”
Colonnade私人公寓
Colonnade私人公寓是美国建筑大师保罗鲁道夫在本地留下的重要住宅设计。(苏建隆摄)
已故著名美国建筑师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在本地留下一些精彩的作品,一栋是1994年完成,在市中心的鸿福大厦(The Concourse);另一栋是于1986年落成在东陵区的Colonnade公寓。
何永轩说,鲁道夫本来是用他著名的预制单位(prefab units)来设计Colonnade,后来因为技术和财务考量而改用传统的就地浇筑混凝土建筑法,可是仍保留原有的“组合式”设计外观。他说:“这独特的设计很革新,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空隙为大楼创造了充满惊喜的半开放式户外空间,同时也让大楼极为通风,很适合热带气候。”
建筑师黄匡国私宅
黄匡国住宅外的水刷石是当年上海师傅的绝活。(苏建隆摄)
我国先驱建筑师黄匡国(Alfred Wong)设计的国家剧场已从我们的城市消失。但是他设计来自住,位于加冕路(Coronation Rd)的洋房仍完好地伫立着。这栋完成于1968年的洋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外观有一层半英寸厚的水刷石(Shanghai plaster)装饰。何永轩说,黄匡国曾透露,这些水刷石是中日战争爆发后逃出中国,南来新加坡的上海建筑工匠的绝活,在南洋的建筑上开花结果,见证了我国的移民史。
曾设计国家剧场,我国先驱建筑师黄匡国的住家内观。(苏建隆摄)
慈忠坛——本地唯一现代主义风庙宇
慈忠坛内嵌入镜面的金字塔形天花板设计,是极新颖的现代主义风格。 (苏建隆摄)
慈忠坛是黄老仙师法门的庙宇之一。黄老仙师法门将道、释、儒门三教合一,从马来西亚传入新加坡,1961年在皇家山脚创立,1987年迁到后港3道现址。新庙由曾联合设计黄金坊的建筑师郑庆顺设计,大胆采用金字塔屋顶的设计,是本地唯一的现代主义风格华人庙宇。何永轩说,建筑师将镜子置入金字塔形的天花板,让信徒向上望时,眼界有种无限延伸到天上的感觉。
记者:林方伟
图:Docomomo Singapore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