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幼儿园创办人之一郑聘廷牧师次子郑思温,在二战期间与太太遭日军逮捕,一去不返,据传遭酷刑折磨死。
资料显示,郑思温夫妇被关在印尼邦加岛门托克市的日军集中营内。
郑思温学医归来,悬壶济世,也活跃于教会。(禧年堂建堂50周年纪念刊)
中国辛亥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新加坡人物——郑聘廷牧师(1872-1944),随着他的第三与第四代后人近日现身,更多关于他与第二代人的信息曝光,包括他当医生的儿子与媳妇,是在二战期间一起遭日军逮捕,受囚于集中营里致死,冤枉牺牲。
另外,郑聘廷牧师的一张全家福,影中人身份也获得后人确认。这张在1938年拍摄的照片,显示郑家三代全部21人,排排或坐在花园拍摄,十分具有历史价值。
革命的桥梁
郑牧师是本地禧年堂的创会牧师之一。史学者在研究辛亥革命时,发现成功推翻满清政府的主要因素,是依靠海外大批华侨的支持与资助,这个联系的桥梁,是遍布全东南亚地区的书报社组织(类似今天的图书馆设施)。这当中,书报社的设立概念正是源自于郑聘廷牧师,孙中山因此对郑牧师格外感激与敬重。
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即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对星洲书报社颁出旌义状,以示褒扬,其实,他是为郑牧师而发。
郑牧师是福建惠安人,早年在厦门鼓浪屿的神道学校毕业,1897年应聘前来新加坡传福音。1905年在丹戎巴葛路联手创立丹戎巴葛礼拜堂(禧年堂的前身)后,把原本创设在克罗士街上段的星洲书报社搬迁到牧师楼(住宿处),自己只应用小部分地方,让书报社拥有更宽广的空间活动。
由于与新加坡同盟会多名领导人结交甚笃,郑牧师也借出书报社给予他们举行会议,甚至提供场地主办宣扬反封建意识的时事讲座。孙中山当年到访新加坡时,曾经在同盟会党人的陪同下,亲临书报社参观与演讲。史学者后来在研究孙中山时,对这位支持革命事业的宗教士都一并研究在内。
郑思温夫妇死于邦加岛
星洲幼稚园在百年大庆纪念年邀请创校人郑聘廷牧师的后人到访,参观幼童学习美工劳作,坐轮椅者是郑庆岩,右一是郑妙菁,左一是幼儿园校长萧慧敏。(陈福洲摄)
郑牧师的第四代后人——曾孙女郑妙菁向笔者证实,根据他们家族收集的资料,她的二叔公郑思温医生与二婶婆妮莉(Nellie,英国籍,也是医生),在二战期间双双遭逮捕,最终一去不返;死因据传是遭酷刑折磨。至于是在哪个集中营,家族后人也无法确定,有传是在印度尼西亚。
依据这个线索,印尼《印尼新报》总编辑李卓辉补充,确定苏门答腊的邦加岛(Banka)门托克市(Muntok ,又译文岛)的日军集中营内,曾关押过一对新加坡异国夫妇,显然指郑思温夫妇。
资料显示,日军在1942年2月8日攻陷新加坡后,立即进一步扩张势力,14日调派空降部队占领印尼的巨港和邦加岛,海军随后也从门托克市登陆潜入邦加岛,大举展开逮捕和屠杀行动,对付异己。
李卓辉说,邦加岛早在18世纪就有大批中国人陆续到来开采锡矿,1910年它还创立中华学校,吸引更多华人聚居。在日军的逮捕行动中,许多华人都被指为抗日分子,惨遭毒手。
至于郑思温医生夫妇为何选择出逃印尼,又怎样落入日军手中,不幸命丧集中营,由于当时战乱,通讯断绝,家人也一无所知。
为贫困乡亲免费看诊
资料显示,郑聘廷牧师共育有七个儿子,顺序是思聪、思温、思恭、思忠、思敬、思问与思难,其中二子思温是最杰出的。郑思温早期在新加坡医学院毕业成为医生,后负笈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学成归来为社区做出贡献,可惜英年早逝,牺牲时年纪推测是40岁上下。
新加坡惠安公会的档案显示,郑思温医生在1931年开设诊所时,就展现无私的爱乡精神,他每周三天拨出半天时间,应用学医专长为贫困乡亲免费看诊,帮助许多乡人应付医药费,深获公会与乡亲父老的爱戴与赞赏。另外,他也在禧年堂担任执事,协助推动教会事务。
郑妙菁澄清,她曾祖父膝下的两个女儿都是养女,不是牧师自己所生。 郑妙菁也披露,她的四叔公即郑思忠,也就是郑牧师的四子,年轻时也在海上遇难丧命。他是在回中国途中,不知何故跌落海中,最终因肺炎逝世。这也解释为什么在郑聘廷牧师的全家福照片中,独差一名男性成人。
郑妙菁的父亲是郑庆岩(郑思聪的长子),他们祖孙俩是在今年4月23日应邀到欧南路禧年堂的星洲幼稚园参观时,向在场的教牧人员透露更多先人的史迹。
星幼今年庆祝创校100周年纪念,郑牧师也是这所幼儿园的创办人之一,幼儿园因此寻访与安排他的后人,以嘉宾身份前来受访共庆盛事。不过,高龄90的郑庆岩是在印尼泗水出生长大受教育,对新加坡的事情并不熟悉,现在又呈轻微失智,无法提供更多历史往事。
文:余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