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可能有世界上最公平的教育
有人问我新加坡的教育体制有什么特色,我觉得最大的特色是公平。
新加坡的公立中小学,硬件设施基本上一样。全国最好的学校,和最烂的学校,设施是没区别的。
教师五年轮换一次,保证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均衡。
如果拿中国做个对比,相当于贫困山区的学校,设施和北京上海等地的名校一模一样,教师水平也差不多。
工资方面,由于教师是教育部的雇员,所以全国的教师一视同仁。无论是一线城市顶尖名校,还是贫困区的烂校,教师收入一样。
是不是听起来很平等?很公正?
新加坡的中学入学是这样的:全国任何一个学生,可以报考全国任何一所中学。只认分数不认人,分数面前一律平等。
排名第一的学生先挑,按分数顺序一个个来。名校位置被选完了,就只能选那些差点的学校。
成绩好的学生进入中学读四年或三年的快捷班,成绩差点的只能进五年制的普通班。
中学入学报考是全国性的,不管住哪里都一样,买学区房没用。改变户籍也没用。
是否可以给学校捐款一百万,把孩子换到好学校好班级?没门,只认考分不认钱。
小学入学不用考试,无论孩子上的是天价幼儿园还是普通的邻里幼儿园,不论你孩子是否识字,都可以入学。
小学需要学区房吗?可能有一点用,但是用处不大。那些名校的入校优先级通常是这样的: 1、父母是本校校友; 2、哥哥姐姐是本校校友; 3、父母为学校做过xxx小时的义工; 4、学校距离家庭住址1.5公里之内;
父母和哥哥姐姐的校友身份,这是你钱再多也买不到的。
亲自为学校做义工,这是不能花钱请别人代劳的。
学区房被排在很后面的位置,所以紧俏的学校靠学区房是没法抢到入学资格的。
靠钱买入学资格行不行?给学校捐款xx万买个名校入学优先资格,这在大多数国家没问题,但是在新加坡不行。
2018年,一对洋人姐妹花在央视飚中文红了一把。她们的父亲——世界金融“巨鳄”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说:“我这辈子最好的投资就是让女儿学中文,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教育理念。”
2007年他选定新加坡,就为了让孩子接受中英文双语教育。2008年,罗杰斯在南洋小学担任家长义工,希望能为女儿争取到心仪的小学。
即使是亿万富豪,也只能和普通人一样通过自己的时间和劳动为女儿争取入学机会,和那些收入只有他万分之一的人平等竞争。
钱不能买到一切。因为金钱之外,还有公平的理念。
政府的说法是:新加坡国家小,没有任何资源,人是唯一的资源,绝不能让天资出众的人才因为教育的不公平被埋没。
新加坡政府对教育的提升,使普通公立学校有不错的教育质量,不至于像英美等国那样出现多数公立学校水准远低于私立学校的情景。
在教育公平方面,新加坡比美国和英国之类的国家强很多。
但是,新加坡的教育只能在政府层面减少不公,在家庭层面,依然是不公平的。
富人家里请女佣做家务,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子女。富人请得起最好的家教,假期可以带孩子游学,送孩子到各国浸润以开阔视野。高学历精英可以亲自辅导孩子。所以,精英的孩子总体上还是占很大优势,富人子弟多的学校,成绩总是更好一些。新加坡的小学名校,就是这种精英子弟特别多的学校。
你会支持教育公平吗
听了我对新加坡教育制度的介绍,有朋友说:新加坡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新加坡并不是社会主义。新加坡是一个奉行公平和法冶的国家。教育公平是一切公平里最重要的,因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未来的社会地位,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普通百姓在乎教育公平和机会公平,至于是什么制度,并不关心。
如果中国也实行新加坡这样的公平教育制度,是不是很好?
教育公平的结果,是中国再也没有那种名师云集、财源丰厚、教学水平远超其他学校的名校。靠着金钱、权势、学区房之类的优势让孩子占据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性不再存在。
这样的结果,底层或许会欢欣鼓舞,但是精英群体会答应吗?本来依仗他们的资源优势,可以让孩子得到顶尖教育,放在普通菜场学校只能上二本的孩子,给他更好的教育,就可以上哈佛剑桥。
所以精英群体的大多数是绝不愿意教育公平的。
如果中国学新加坡实行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均衡,获益的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对发达地区而言,就是降低了学校硬件软件的档次。
处于不公待遇的人才会喜欢公平。地位低的人才会要平等。
精英阶层为了让孩子胜在起跑线上,会打造更多私立学校避开教育机会的公平。私立学校会用高得多的工资挖走公立学校的名师,打造面向精英教育的硬件环境。私立学校发达的结果,就是美国式的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谁有钱谁接受最好的教育。
以中国目前的财力和师资水平,要让所有公立学校达到新加坡的教育水平很难。中国也缺乏新加坡这样苛求公平的ideology。高价私立学校逐步抢走公立学校的名师,也许是必然结果……
人家有钱,凭什么和你平等?
即使在新加坡也一样,有钱人请最好的家教在家补课,依然可以让孩子略胜一筹。
新加坡的小学教室复用。同一个教室,早上七点到十二点是某个班级的,下午是另一个班级的,学生只上半天课,剩下半天在家。
这就给请得起补课家教的富人足够多的机会给孩子开小灶。这也是新加坡的精英阶层支持公立学校教育公平的原因——学校之外,还有家庭教育的不公平。
在美国,私立学校的高学费和优质公立学校的学区房价格阻止了低层,普通公立学校的低水准则吓跑了精英群体。精英层的子女和低层的子女在学校是分离的。
在新加坡,不同阶层的孩子通常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上课。
高等教育的不公
高等教育也有很多不公平之处。
为什么河南人作为人口大省,分配到的报考北大清华的名额如此之低?而北京上海却分到多几十倍的人均名额?这是不是教育之不公?
这当然是不公。所以有人提出高考应该全国一张卷,取消各省名额分配,一律按分数择优录取。
这种做法确实可以让北京上海的学生录取率大大降低。但是河南却未必得到更多的好处。高考研究专家刘海峰教授说: 事实上,如果真的全国统一分数线,河南考上清华北大的考生反而可能比现在还少。这是因为,清华、北大两所学校每年一共才招收六七千个本科生,全国统一标准后,很可能江苏、浙江、山东等三四个省就抢占了五六千个名额,河南可能连现在的录取数都达不到。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出现过不止一次。
刘海峰说,在唐代,北方比南方发达,考上进士的90%都是北方人。唐末战乱后,北方衰退,到北宋中叶时,90%的进士是南方人。
最极端的是明朝洪武三十年的会试,上榜的56个人,没有一个北方人,朱元璋大怒,决定改变这种状态,于是改为北卷、中卷、南卷,不同地区分别录取。
同样使用南卷,浙江考生总是比福建、广东考生考得好,名额都被江浙一带拿走。所以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后采取分省录取的模式,跟现在的高考一样。“考试移民”也是自古以来就有。乾隆皇帝有一次发现某奉天考出来的官员竟然操绍兴口音,追问下去,果然是考试移民。
这种地方文化差异一直延续到今天。近代文化名人、两院院士数量,江浙二省依然有明显优势。
如果高考完全按照分数公平录取,江浙二省想必会大声叫好,山东、湖北之类现在觉得自己吃亏的地方也会很开心。
但是教育水平略低的其他地区,以及虽然教育不错但是占据太多名额的京沪二市,恐怕会坚决反对这种公平。
教育公平与政治正确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何北大清华这些名校,学生个个都是顶级精英,政府每年给他们远高于其他学校的巨额经费和各种资源?这和给富人各种福利、穷人却一无所有的逆向福利有什么区别?北大清华是否应该私人化,不占用国家的财政?
另有人为这种做法辩护:国家财力有限,为了培养顶级精英,只能集中投资。这是为了社会的总体利益。
二十年前,《中国青年报》冰点报道记者问上海一群中学生:你们每年享受政府五六千的教育补贴,贫困区的孩子却一无所有,对此你们有什么感想?
那群上海中学生的回答是:贫困区留不住好老师,这些钱给他们,学生也无法成才,不如把这笔钱都给我们,让我们成为建设祖国的人才。
这种观点也可以为美国的教育辩护:低层的孩子,就是给他最好的教育,考上名校、将来成为各行业领尖人士的可能性也很小,不如把机会都给精英的后代,让他们成为人才,为国家做更大贡献。那些低层的孩子,扔在烂学区的公立学校享受他们轻松玩耍的快乐教育,将来依然当社会低层就可以。
但是在美国,以美国式的政治正确,是绝不能说抛弃最低层的。虽然事实上美式教育制度的结果就是这样。
在美国,为了政治正确,学校不能随便训斥孩子,最蠢的孩子也可以拿到不错的成绩,孩子都被哄著长大。更糟糕的是,学校不能把学生按照分数分班,老师讲课要照顾最蠢的学生。甚而至于某些自闭症、多动症、唐氏儿都必须和正常孩子一起上课。
这种政治正确的结果,就是最聪明的孩子必须放低他的学业进度,浪费他的时间和才智。要躲开这种状态,就得逃离到更好的私立学校。
但是在新加坡,考试分数就是学生等级。成绩好的和好的在一起,差的和差的在一起。一个班级学生的水准差异不大,老师方便掌握进度和难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新加坡这种考试成绩一刀切的做法,不仅被很多西方人士批评,也被很多东方人士批评。他们认为把人从小就分为三六九等,会制造歧视,是不人道行为。
但是,从公平的角度看,一个优等生的学业被差生拖延,上课失去乐趣,这对他公平吗?差生跟一群优等生在一起,有可能什么课也学不懂,他真能学到知识么?
美式教育的结果,必然是大量低层出身的高智商人才被埋没,家庭出身反而比个人智商更重要。而新加坡模式,智商的决定性远远超过家庭经济状况。
某些自由主义者强调的自由,是交易自由,金钱可以购买和占有各种资源,包括占有最优质的教育。
但是自由之外,还有公平。有些东西必须削弱自由交易,弱者才有机会。
新加坡式的教育制度,或许还不能带来彻底的公平,但是它是一种相对公平、又可以被各阶层都接受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