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弹丸小国,如何崛起

原本作为马来西亚一部分的新加坡,在1965年被其国会全票通过驱逐而“被逼”独立。李光耀由一州之长,一夜间,变成一国总理。

当时他在镜头前落泪,诉说其“大马来西亚情结”、说新马两地血浓于水的片段,成为经典一幕。但李光耀又随即坚定地向世界宣告,新加坡将不分语言、文化、宗教而团结一致,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更豪言“新加坡会生存下去”

事实上,新加坡也不是一直属于马来西亚。英国人在19 世纪初开始殖民统治马来半岛时,他们是把新加坡、槟城、马六甲这些港口合组成“海峡殖民地”,与当时的柔佛王朝及其他土邦分开管理。到后来,英国重组马来半岛的殖民地成为马来西亚联邦,也没有把新加坡并入其中。事实上,新加坡只有在1963 至65 这两年被纳入马来西亚版图。

换言之,可以确定的是,李光耀那“大马来西亚情结”并非什么家国情怀,而是赤裸裸的现实政治考虑:新加坡这片弹丸之地面积,只有香港的一半,缺乏经济发展所需的一切资源,内需也极为有限,没可能支撑当地上百万劳动人口的工作需求。

不过,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政府却很成功地把这些先天劣势,转化成建构新加坡国民身份认同的上佳材料。新加坡政府很清楚这个地方的最大、且唯一优势,就是它位处全球最重要海上贸易路线之一的要冲;于是他们相信,既然新加坡无法利用马来西亚这个近水楼台,就只能够全力开拓海外市场,运用其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把欧洲、美国、日本这些强大经济体,通通转化为自己的腹地,从而赚取比单单依靠马来西亚市场丰厚得多的经济利益。

因此,新加坡政府花了很多心力,为当地打造国际海洋贸易枢纽的品牌。举例说,他们在早年发展新加坡的工业时,都集中资源发展造船、炼钢等与海洋航运相关的产业。他们特意设计一个教育制度,去迎合新加坡发展成国际港口的需要,包括着重于培养国民的英语能力,让新加坡男女老幼,不论是什么种族的国民,都操得一口流利英语,于是新加坡就消弭了他们与欧美先进国家之间的语言隔阂,方便外商与新加坡人合作做生意,或是聘请当地人为他们打工时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