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只信赖国内公立医院,我也想拥有这份国外资源。聊聊新加坡医疗体系&健康险

本周听了一场新加坡保险同行的分享,内容很多,设计新加坡医疗体系、医疗水平、药品的资源,政府、个人、商业险,所承担的作用,健康险的形态、市场态度…

很有趣,同是亚洲国家、亚裔思维,很多体制和理念,惊人的雷同。

它是小而发达的国家,市场与国际开放接轨,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近在眼前的趋势。特此整理了此篇小文章。

01 医疗水平

新加坡素医疗素以体系高效、水平高超著称。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柳叶刀Lancet、彭博社Bloomberg的各类医疗排行榜中,新加坡都是在亚洲数一数二,在世界名列前茅。

占据地理优势、新加坡当时无愧的是东南亚甚至亚洲的医疗中心,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印尼、菲律宾的王室政要,都会以新加坡作为就医首选地。

当年文莱的公主,不幸罹患乳腺癌,也是在一直新加坡求医治疗。

最打动我的,新加坡的药品。

它没有所谓的“国产药 VS 进口药”,全部都是国外采购的,非常国际化,可以说全球的药,都是新加坡的药。

多家全球医药巨头的亚太区总部都设在新加坡,大部分特效药、创新药也都可以和美国、欧盟做到同步上市。

这点相较于国内,绝对是巨大的优势。

目前国内进口药的审批上市流程,滞后于国外,少则三四年,多则七八年。

国内的肿瘤医生,也只能在已经上市的药品里做选择。病人考虑的还是“钱”,来选择进口药,还是仿制药。

而恶性肿瘤的治疗,全球新药研发、迭代非常迅速,国外有论文、有数据、有案例、有方案,大陆却没有准入相应的药品。对于大部分国民,即使肯花钱,新药也是触及不到的。(详见04的案例)

02 社会福利体系

国家作为综合统筹,建立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有公积金账户,分为住房、医疗、养老的账户。

(PS 这不就是我们国内的五险一金了:住房公积金、医保、养老金)

工作人士、家属,都会有相应的医疗保险,有一张医疗卡,政府会给予补贴,对于自费人群、国外人群就非常贵,没有任何补贴。

03 医疗体系

新加坡的医疗体系是“分级制”。

小病,导流进基层就医、实现更快捷就医,减轻大型医院的压力。

国土不大、高度城市化,几百米距离就有可触及的家庭医生、私人诊所、综合诊疗室(政府开设的、相当于公立),看病非常方便,有全科医生做基础的诊疗。解决不了的病情,他会写一封推荐信,才能去大型专科医院就诊。

(PS 这就是中国近年一直推行的“分级诊疗”嘛,不过大家还是习惯大病小病跑三甲。)

医疗机构呢?

医院,分为公立医院(也叫 政府重组医院)和私立医院。

公立医院,承担了大部分人的就医任务。目前有几家,每年医疗的GDP占比是比较高的。

私立医院,很多以个人诊所的形式,在一些商业地产楼设立,如需手术、住院病房,还会和公立医院有很多的合作。

新加坡鹰阁医院

医疗水平无从评论,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私立医院效率是非常高效的,甚至上午看过了,下午就可以准备入院手术了。有需要可以马上安排,相当于“用钱买时间”。

公立机构,免不了要排队。即便在如此高效运转,预约后基本也要等上3-4周。

新加坡邱德拔医院

新加坡的私立医院极为发达,而且是体现在硬件、软件、运营机制的全方位发达。

听过这样一句话,“新加坡的公立医院像国内的私立医院,新加坡的私立医院像五星级酒店。”

住院的各种检查,全部都有护士来引导和陪同,完全可以安心“躺平”。

至于私立医院的医生,各个都是顶尖大咖。因为在新加坡,私立医院和医生并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合作关系。每家医院更像是一个医疗综合体,医生租用医院的诊室、设备和手术室,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立IP”。这是一个成熟、充分竞争的市场。

国内近几年私立医院发展的趋势,也有这个意思了。很多顶尖的公立医生,为了更多地医疗自由度、决策权,也在大力拥抱私立医院,以合作或者雇佣的多种形式在开展医疗。

一二线城市的私立医院,越来越完善;对于我们消费者,实质是花钱买效率、买水平、买舒适。

举个身边的例子1:

朋友因为卵巢的问题,需要住院手术,在杭州的浙二医院,需要先在门诊完成几项住院前检查、拿报告、排队登记等床位、来来回回要跑几趟;而在浙二对应的私立院区-明州医院,当天就安排了住院,准备次日手术,主刀医生同样来自浙二医院。

举个身边的例子2:

杭州有鼻炎宝宝的家长会知道,杭州有个非常知名的耳鼻喉科医生L主任,在公立医院一号难求,等他做“腺样体”手术,动辄2-3个月,暑假更是排不到。

而同样是他,也在一所私立的耳鼻喉科看诊,同样由他主刀手术,一般1周就可以安排了。为了就是安心和效率。

04 一个赴新就医的案例

不得不说的一个医疗案例,2019年,我的一位同事D女士,不幸罹患乳腺癌,分型并不太好,恶性程度非常高,容易生长和扩散。国内医生给的手术方案,很可能要切除乳房,也让她非常犹豫和痛苦。

不幸中的万幸,她购买了Bupa的高端医疗险。Bupa迅速启动病案管理,提供国际第二诊疗意见,建议她前往新加坡的鹰阁医院就诊,有位医生在这类乳腺癌治疗是非常擅长的。

在新加坡,她被安排进行了非常成功的化疗,手术也是保乳的形式,让她多了很多慰藉。

之后,她使用的——Kadcyla恩美曲妥珠单抗,比较有名的乳腺癌靶向药,当时在国内还没有上市。而早在2013年,Kadcyla就获得美国FDA首次批准,直到2020年1月,才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上市。(整整滞后了7年时间)

先进一流的靶向药,价格都不菲。Kadcyla一个疗程是6万人民币,她14个疗程,共84万,加其他费用,总花费是158万。其中138万发生在新加坡,20万发生在国内。(全部由医疗险承担)

2013年,Kadcyla就获得美国FDA首次批准,2020年1月,才在国内获准上市。

05 医疗险

值得注意的一点,在私立医院就诊时,接待的护士首先会问:

“您有没有商业医疗保险?

您的保险可以COVER到什么程度(报销范围、比例)?”

如果没有商业险,就医是非常昂贵的。

一是因为发达国家,消费本来就高。二,全部药材、器材,都是进口的。

虽然全民已覆盖医保,政府作为全民的福利体系的制定者,肯定是要偏向保障中低收入者。所以基础的医疗条件有限,住院房间6人间及以上、每年的报销额度也不高。

很多国民有有更高的医疗要求,只能自己来做医疗升级,当然一半的升级费用可以动用自己的医疗保险金。升级,全部交给商业保险公司,目前有7家。

升级到什么程度呢?丰俭由人。

可以住公立四人间;

可以到单人间、选择主治医师;

最好,不想等,就升级至涵盖私立诊所......

不同的升级,对应不同的保费。就看自己对于医疗条件的渴求度在哪里。

06 医疗险和重疾险

在国内,重疾险占有健康险领域大部分份额,医疗险近几年才发展起来。

在新加坡呢?

新加坡,同样的亚裔思维(重视储蓄),也经历过这么一个崇尚重疾险的阶段,当时医疗险还没有这么完善。在90年代,新加坡政府重新审视健康险并改革变迁,发展趋势有所不同。

现在医疗险,报销比例非常高、基本能报销95%,这样国民完全不需要担心医疗费的支出。而且医疗险,略大的医疗场景都可以用到、体验非常好,比如,做胃镜也算是手术,也是可以用医疗险报销的。

重疾险,更多解决收入损失的问题。生大病了,不能够马上回去上班赚钱吗?需要保险公司给一笔钱,让我们可以躺平、休养。在新加坡,配置完医疗险后,部分人士也会考虑部分配置。

新国国民对重疾险的需求相对较弱,这可能是和国内的保险形态大相径庭的。随着国内医疗险越来越完善,意识度提升,国内也会经历这个保险观念的转换阶段,更重视一份优质的医疗险的配置,直接解决高昂复杂的医疗费用。

05 沟通无碍

除了就医本身以外,沟通无障碍也是国人选择新加坡就医的重要因素。

新加坡是一个由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华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4%。这个比例也同样反映到医院,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沟通上基本不存在障碍。

刚才的故事中,D女士就诊过程中有充分的的表达机会,医生会听得很多,最后给出他的建议。还会对患者说:“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还有什么需要问我的吗?现在你来到新加坡,来到了我的诊所,你不用担心,你放心,我们会照顾你。”

就是这样一种态度、一种温暖的力量,让面对病魔的你不再害怕。

06 闲聊利率

新加坡,房贷利率1.5%,低得让我们惊掉下巴了。

活期存款万分之五,基本等于无息。

可见发达国家一个一个,都是利率奇低的。

总结一下

新加坡医疗水平足够发达,地缘近、语言通,是国人境外就医的优质选择。

新加坡的药品可及性,大大优于国内。创新药全球化、同步上市。

即使发达国家的医疗福利,也只能是提供基础的保障,升级医疗,都是靠个性化的商业险来解决。

发达国家的健康险市场成熟稳定,国民对医疗险的接受度会优先于重疾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