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河南郑州暴雨成灾,地铁被淹,新加坡地铁如何防洪

河南暴雨成灾,至周四(22日)至少33人死亡,8人失踪。省会郑州的地铁五号线水浸导致大批乘客被困车厢,至少12人死亡,尤其令人关注。

周二(20日)郑州暴雨,地铁五号线附近严重水浸,积水冲垮挡水墙进入地铁线路区间。不少乘客彻夜受困于地铁站,更有人在车厢内缺氧。事后一些人质疑雨水如何进入地铁轨道、地铁为何不及时停运等。

应变措施与城市规划

根据报道,有人解释地铁停运需要经过严格的流程,层层上报获得批准后才能执行,因此有一定的时间差。这亦牵涉另一个问题,就是郑州的暴雨虽然很集中,甚至可谓突如其来,但政府当局是否有尽责预警,采取停工、停课、交通管制等应急措施?因此一些人便猜测,郑州市甚至河南省政府要员或将面临问责。

但即使事件中有人为的应变不足,郑州周二一个小时内降雨200毫米,打破内地陆地每小时的雨量纪录,相信本来就难以应付。因此郑州虽然作为海绵城市,透过建筑、道路等设计控制雨水径流,但正如有学者指出,海绵城市要在一定条件下才发挥一定作用,而且无法应付这种规模极不常见的暴雨。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的成因就不只是短期的应变措施不足,还包括城市发展规划。若要避免问题再次发生,当局便要考虑更多建绿地、人工湖泊、建设地下储排水系统等。这些都不是一时三刻的措施,而是涉及三、五年甚至以上的中期政策。

解决问题既跨时亦跨国

甚至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河南郑州暴雨发生的前几天,德国西部同样因暴雨而陷入水灾,逾百人因此丧命。虽然德国也有应变及疏散的问题,但一些人推断地球变暖增加海水和河水蒸发,继而增加暴雨的出现机会。因此暴雨而生的水灾不只是个别城市的问题,更可能是极端天气的常态化。德国不少人便相信,绿党的论述在此次水灾后将更叫座。

要如此根本的解决或者改善问题,不但非三、五年能够做到,甚至也非一城一国之力足以了事。

2017年,新加坡曾发生碧山地铁隧道积水事故,导致南北线地铁服务瘫痪20小时。虽然这起事故更多是人祸(水泵疏于检修而职员伪造维修记录)而非天灾,但我们如何未雨绸缪,做好地铁淹水防护?

一般而言,地铁系统的防洪措施是以挡为主,以排为辅。

【如何挡水?】

本地所有地铁站的出入口都要高过周边地面(所以知道为何进出地铁站总要先爬几步楼梯了吧)。根据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于2018年12月发布的第七版《地表水排水业务守则》(Code of Practice on Surface Water Drainage),这一高度为至少1.3米。

自2012年以来,全国已有至少35个处在低洼地区、有淹水风险的地铁站安装了防水闸。同样地,根据《守则》,它要比地面高出至少1.3米。

【如何排水?】

这些业务守则的细节还包括,地铁安装的水泵排水力要以百年一遇(发生概率相当于每年1%)的暴雨强度为标准,以及时排出因不可抗因素流入地铁系统的雨水。在持续10分钟的降雨中,水泵最大负荷应为280毫米/小时的降雨强度。

疏导地面积水时,须导流到与地铁等地下设施隔开的地面排水管道,不能与地铁系统使用同一管道。

地铁的抽水与排水系统要全自动化,并配有监控系统,允许操作员远程监控集水池中的水位和水泵运行状态。另有一个独立的水位传感器,当集水池来到极高水位时,会自动触发警报。

此外,每个地铁站都须配备备用燃料发电机,确保水泵可以不间断运行,以及由水泵和排水管组成的备用排水设备。

平日做好防范工作,才能在发生极端暴雨事件时保护乘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