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华人为何1865大量涌入新加坡,主要来自哪里,为何没形成强大影响

英国在1819年时,为了巩固其对华贸易的垄断特权,在时任一名东印度公司的副总督的策动下,对荒芜的新加坡岛进行了占据和开发。

根据英国殖民当局最初的数据统计,在殖民地建立的首年时间里,全岛共计人口仅1000余人,其中以当地土著占据了80以上的人口比例,欧洲人和华人的数量都在一百人以来。

但随着殖民地的不断开发,以及对华贸易量的日益增长,这座原本荒芜的小岛逐渐发展成为贸易、商业和航运极为发达的港口城市,其完善的司法、教育、医疗体系吸引著大量的欧洲和亚洲移民前往此处。

到1830年时,由于清朝国内经济的逐渐萎缩和崩溃,底层百姓的生活愈加困难,甚至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食不果腹的情况,而这一情况在位于沿海的广东和福建更为严重。

由于清朝实行严格的禁海制度,以靠海捕鱼为生的沿海地区百姓顿时失去了生存的最基本工具,而由于滨海土地盐碱化程度高,并且人多地少,致使这些地方的农业经济较之内地更为落后。

因此在生存的迫切需求的刺激下,大量广东和福建的底层百姓开始冒着被官府抓捕的风险,而下海求生。

而作为新生殖民地的新加坡,由于其较为开放的移民和劳工政策,以及较为宽容的种族政策,和大量的劳动与商业机会,无疑让其在第一时间成为了那些冒险下海求生的百姓的首要选择。

而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朝的国门在英国炮舰的攻击下,逐渐被打开,加之国内战争的不断摧残,大量无地农民和破产的城市工商业者为了生存,辗转通过各地的通商口岸,前往海外求生,这其中新加坡仍然是作为首选地之一。

到1865年时,华人已经占到了新加坡总人口的65%以上,他们主要来自广东和福建的闽南人、潮州人、粤语群体和客家人。

其中,闽南人的人数最多,他们在1819年新加坡开埠通商之初,便来到了新加坡,成为新加坡商贸活动的主要掌控者之一,而潮州人作为当地的第二大方言社群,成为他们的最大竞争者。

而粤语群体大多以木工、旷工、农业劳工为主,他们构成了新加坡社会中的工匠群体,其中诸如裁缝、木匠、泥瓦匠等行业基本被他们囊括。

客家人则主要在港口从事转手贸易,他们一般在港口停留数日后,便将清朝内地洋务运动中急需的锡矿装船转运。

不过无论是哪种群体还是哪种职业,他们最终能够在新加坡定居下来的人都极为少数,即使是在英国于1852年颁布《归化法》以后,对移民定居新加坡给出大量优惠政策的情况下,也仅有为数很少的大商人选择了加入英国国籍。

而大多数移民其最终目的仍然不是定居新加坡,加入到对这个新兴殖民地的开发建设之中,而是希望在这里奋斗辛苦几年,等赚足够钱,便回到国内。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大多数旅新华人基本忙于埋头赚钱,并定期将赚到的钱寄回给国内的家人,而对于当地的各项公共事务关心极少,虽然英国早在建设新加坡之初,便预留了其他族群,特别是华人参与管理的空间,但华人的这种恋乡情结,注定不能对当地的公共事务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