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许多设计前卫的建筑物,出自世界建筑大师之手。不管商用或住宅,这些建筑为我国的城市景观注入鲜明的个性,也为访客带来无限惊喜。
全球第一家浮在水上的苹果专卖店设在滨海湾金沙。
在外闲逛,映入眼帘的皆是摩天大楼,这些建筑物看似天际的剪影,塑造一座城市的面貌。我常把城里的建筑物当作庞大的装置艺术品来欣赏,如同一场视觉飨宴,细细咀嚼。
岛国的市容这数十年因新建筑的冒起有莫大的变化。无论是商用或住宅,这些高楼大厦煞是耀眼,让我们看到建筑设计的无穷创意及灵活性。小小岛国竟然在有限的空间容得下诸多建筑物,丰富且多元;除了在城市规划方面游刃有余,也彰显我国对新奇的建筑设计极为包容。
新加坡从来就不缺设计前卫的建筑物,大部分出自世界名建筑师之手,为城市景观注入鲜明个性。在此姑且让我用前卫建筑来统称这些造型独特的建筑,因为只要论及前卫风格,便出现不同流派的名称,包括未来主义建筑(Futuristic Architecture)、现代主义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粗野主义建筑(Brutalist Architecture)等。
这里所介绍的建筑物横跨一个世纪,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褪色,反而历久弥新,为人所津津乐道。
岛国前卫建筑先锋
中峇鲁住宅区的建筑包含航空和游轮的设计元素。
岛国最早期的前卫建筑可追溯到中峇鲁住宅区的建设。建于1930年代,中峇鲁由当时的英殖民地政府所成立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规划,英籍建筑师负责设计。
当时英国的建筑风格较为保守,还停留在维多利亚式的古雅风格,比其他欧洲国家落后。这群海外来的年轻建筑师不愿仿效家乡的版图,便在中峇鲁的规划中不受束缚大展拳脚。
其建筑元素包含航空和游轮的曲线结构,俗称摩登流线型建筑风(Streamline Moderne),即1930年代大萧条下的产物。中峇鲁的建筑也因此多呈弧形或有曲线美感,一些住宅外观甚至有游轮上的圆形细节。
即便是近百年的历史建筑,依然充满格调。当年的前卫设计,或许成了现代人所谓的复古风。只需靠点想像力,就能摸索出机翼、游轮的轮廓,不失乐趣。
贝聿铭与华侨银行大厦
贝聿铭设计的华侨银行大厦俗称“计算机建筑”,不言而喻。
独立后的新加坡朝向一个现代化的都会迈进,经济与贸易起飞,吸引许多海外投资商。这也间接带动了建筑的发展,最显著的是商业区的金融大厦,一栋又一栋的摩天高楼拔地而起,直冲云霄,遮拦天空。
伫立于新加坡河畔的华侨银行大厦(华厦,OCBC Centre)可谓本地金融界的建筑始祖,由于外形看似计算机,因此俗称“计算机建筑”,和银行的形象相吻合。
MTExLjY1LjY5Ljk0
华侨银行大厦于1976年启用,当年属驳船码头一带最高的建筑物,同时拥有速度最快的电梯,由一代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据报道,贝聿铭原本是为了崇侨银行大厦的设计方案前来新加坡。然而,在他完成设计图后,崇侨银行陷入财务危机,原定的计划就此泡汤。
正当他要放弃本地的合作项目时,华侨银行邀他接手大厦的设计案子。该项目的草图已在进行中,但不达标而临时得更换建筑师。华侨银行时任主席陈振传给予贝聿铭的指示是,要有石头般坚实的建筑物。
于是一栋由花岗石构筑的大厦平地而起,取代了银行之前富具东方韵味的六层楼老建筑。华侨银行大厦的崛起意味银行从传统迈向国际化,巩固它在金融领域的地位。
贝聿铭说他为崇侨银行的设计在新加坡逗留数月,应该接点案子以确保设在美国的建筑事务所能维持生计。他也坦言,若当时美国那边有设计邀约,或许会婉拒华侨银行的建筑项目。
大师的建筑魅力
新门广场立面的切换如刀片直冲云霄,具有视觉冲击力。
一切的安排可谓冥冥之中,贝聿铭因此和新加坡结下不解之缘。继华侨银行大厦之后,建筑大师于1986年完成来福士城(Raffles City)和1991年的新门广场(The Gateway)。
这两栋标志性建筑展现了贝聿铭的独特风格及建筑魅力,不仅线条简约,干净利落,且过了数十载,依然前卫十足,经得起时间考验。
每次路过美芝路一带,总忍不住抬头仰望新门广场。才走几步,建筑的立面跟着切换,薄如刀片锐利地直冲云霄,具有视觉冲击力,凸显贝聿铭的建筑智慧。
来福士城则结合酒店、会议中心、购物商场和办公楼,提升了岛国的国际形象。记得开幕时轰轰烈烈,国人都蜂拥而至去体验现代大楼的壮观。那时我正在求学,看到兴起的摩天高楼,有股正能量,很憧憬未来。虽然大师于2019年与世长辞,庆幸他在这里留下了三件极具影响力的建筑让我们缅怀。
最高法院的飞碟建筑
高等法院(左)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前高等法院)是两座风格迥异的建筑物。
无可否认,我国稳健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是吸引海外知名建筑师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明星建筑师”包括英国的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其建筑设计事务所Foster + Design目前在本地有三件非常显赫的作品。
2006年落成的新加坡最高法院乃福斯特的杰作,当时因法院上诉庭的奇异飞碟形状而受议论,褒贬不一。有人觉得设计过于前卫,不太符合法院庄严肃穆的形象,喜欢的人则欣赏建筑师的大胆创新,与旧最高法院的典雅建筑有迥异的风貌。
走笔至此,想起数年前的一件趣事。当时和朋友们在中央图书馆外的餐馆喝茶闲聊,有名外籍游客来问路,说是要去看福斯特的建筑。正当我们听得一头雾水时,我才想起最高法院的飞碟建筑,于是为他指引方向,游客之后兴奋地朝目标走去。
这让我意识到“明星建筑师”的效应,建筑亦能为城市增添光环,让观者去揣摩这些建筑物存在的意义。
福斯特的圆形风格
博览地铁站的飞碟和贝壳设计非常前卫。
福斯特的另一佳作是2001年启用的博览地铁站,同样有个飞碟结构,与最高法院异曲同工,延续大师一贯的前卫、超现实风格。飞碟旁的贝壳形状则几乎覆盖整个地铁站。两个简约大气的不锈钢物体其实有反光作用,能够降温,减少能源消耗,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考量。
很显然,这个前卫建筑物设在博览地铁站是要向来自全球的参展商展示岛国具有前瞻性的魄力。遗憾的是,目前因冠病疫情,博览中心一片冷清,希望当疫情好转,展销会又能复办时,海内外与会者能够一览福斯特的杰作。
福斯特似乎对圆形情有独钟,他在岛国的最新建筑项目是设在滨海湾金沙的苹果专卖店。于去年启用,这个浮出水面的半球体建筑耀眼夺目,建筑师的前卫风格和苹果的革命性设计是天衣无缝的绝配。
滨海湾金沙苹果专卖店的透卖穹顶以百余片玻璃筑成。
要全面感受这栋建筑之美,建议从商城的水底通道进入苹果店,再随扶梯冉冉上升到达半球体内部,透过落地玻璃收获360度全景,有如科幻片里的超现实体验。它采用巨大透明穹顶设计,以114片玻璃筑成,每片遮阳板能有效阻挡阳光,并在夜晚营造灯光效果,让许多建筑迷啧啧称奇。
萨夫迪的空中楼阁
另一位在岛国留下印记的重量级建筑大师即加拿大以色列裔的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滨海湾金沙酒店和星耀樟宜皆是他光芒四射的作品,备受全球瞩目。萨夫迪的建筑掷地有声,颇有架势,甚至含有科幻影片未来世界的格局。
萨夫迪除了擅长建造霸级项目,他的另一强项是公寓住宅。上世纪60年代,他所设计的Habitat 67(栖息地67)就奠定了他前卫风格的地位。这个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的建筑是为1967年世界博览会所设计,如乐高积木般搭建,至今仍为该省地标。
晴宇公寓的壮丽犹如置身星际大战场景。
岛国碧山的公寓晴宇(Sky Habitat)是萨夫迪2015年的得意之作,创造三维立体外形,具有前卫设计的视觉震撼。楼高38层,由三个空中花园连接两栋大楼,阶梯般的形体乍看之下如金字塔,成了碧山一带的地标性建筑。
那天为了拍摄晴宇,步出碧山地铁站走几分钟便能一睹这栋空中楼阁的壮丽风采。晴空万里下仰头欣赏,犹如置身星际大战场景,不禁对建筑大师的想像力及前瞻性肃然起敬。
其他前卫建筑
双景坊的建筑造型如蜂巢,标新立异。
除了这几位海外“明星建筑师”,前来参与岛国建筑设计项目的还有奥雷·舍人(Ole Scheeren)的翠城新景(The Interlace)公寓,以及造型如蜂巢的商业大楼双景坊(Duo)。两栋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翠城新景的不规则积木结构从各角度看皆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双景坊所伫立的位置优越,为武吉士一带构筑别样风景线。
另一位建筑大师汤姆士·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也不容忽视,他为南洋理工大学所设计的外形看似“点心笼”的The Hive,令人刮目,为大学城增添亮点,开放式学习空间让师生有更多互动。
前卫建筑经常超乎我们的想像,把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无可厚非,这些外来建筑师为新加坡注入“前卫”个性,也教会我们如何把思维及眼光放远,敞开胸怀接纳新事物。
本地建筑师的前卫建筑
位于美芝路的黄金坊(Golden Mile Complex)外观。(档案照)
新加坡建筑师也有不少设计前卫的作品。建于1973年的黄金坊由Design Partnership(现为缔博建筑师事务所DP Architects)设计,庞大的综合体项目当年是本地建筑设计的一项突破。市区重建局最近宣布将研究如何保存像黄金坊这类70年代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
此外,WOHA建筑事务所也交出亮眼成绩;新加坡艺术学院、皮克林宾乐雅酒店(Parkroyal on Pickering)皆融入绿色元素,营造空中花园,蕴含建筑美学,让前卫建筑有另一番注解。
图/文:蓝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