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变种病毒攻破社区防线,新加坡面临7大凶险

谁都知道升级打怪。

打小妖,得金币,换装备,升级打怪,再升级,再打怪。

你能升级打怪,怪就不能升级?

我们面对的,不再是2020年那个新冠病毒。

而是已经打入我们社区核心的B.1.617病毒。

俗称的“印度变种病毒株”。

如果说2020年那个原始病毒是“小米加步枪”,那么,现在这个变种病毒是“飞机加大炮”,甚至是核潜艇。

高度隐蔽。潜行到敌人防线之内,忽然潜射几枚导弹,打你最软最弱处。

什么是我们的最软最弱处?

打击孩童。

打击疫苗保护未覆盖之孩童。

打击家家户户心肝宝贝之孩童。

面对这一仗,除了必胜,别无后路。

防疫七大空前凶险

我认为,新加坡新冠防疫目前面对七大凶险,而且是空前的凶险。

这里说的“凶险”是指公共健康方面的凶险,经济和社会层次的凶险暂且不谈。

一、病毒异常隐蔽

第一,本次入侵的变种病毒异常隐蔽。

去年,新冠病毒首次出现时,由于都是冠状病毒,所以大家拿它当SARS沙斯病毒(非典)对待,首先以为病人都会发热,其次以为病人都会出现明显甚至严重症状。不曾想,病人不一定发热,甚至大多数是无症状,而且病毒还有14天潜伏期。

如果说SARS像是穿着鲜艳制服在原野上列队冲锋的18世纪士兵,那么,去年的新冠病毒就是穿着迷彩服在森林中机动作战的当代士兵。

那么,变种病毒是什么?

变种病毒连迷彩服都不穿,武器更不带。太隐蔽了。比余则成还隐蔽。但,敌后的这么一个人,抵得上一个师。

有些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我们连续两天报道的两个病例:

80岁老妇(第63248例)从5月2日开始,天天接受检测,结果皆为阴性。到了第12天,5月13日,检测结果为阳性,确诊,之后,出现发热症状。

另一起:88岁老翁(第63168例)从5月2日开始,天天接受检测,结果皆为阴性。到了第11天,5月12日,检测结果为阳性,确诊,无症状。

天天检测都是阴性结果,到了第11天、第12天才检测出阳性结果。是检测出了技术问题吗?当然有可能。但,疫情已整整一年以上,检测也已经做了一年以上,技术和经验只有越来越成熟,除非是人为疏忽,否则,连续十一二天才检测出来阳性,更有可能的情况就是,病毒更为隐蔽了。

二、传播异常迅速

第二,因为隐蔽,所以传播异常迅速。

大家还记得,去年三月底出现的那波疫情主要为境外输入导致本地传播和客工宿舍传播,比较明显的是输入病例引发大感染群,例如第192例(32岁美国籍男子)3月9日从美国飞到新加坡,10日去酒吧,11日出现症状,13日确诊。他引发了Hero’s Bar感染群(8人)、杜佛路多佛国际学校感染群(8人)和新加坡板球俱乐部感染群(5人),其中多数为英国人。当时新加坡没有任何限制措施,也不戴口罩。

MTExLjY1LjcwLjI4

现在,有各种措施,戴口罩已强制了一年,但,变种病毒来袭时,还是倒下了一片。为什么?

因为传播迅速。去年的病毒,1人传播2至3人;而今年的变种病毒,1人传播4至6人。按1传6的速度推算,去年的病毒传到第六代时,可以感染1024人,而今年的变种病毒,可以感染7776人,是前辈的7.6倍!

再加上抗疫疲劳。进餐时当然不戴口罩,但有多少人在餐后留着半杯饮料不喝完,就为了合法不戴口罩?

这还不说那些死活不戴口罩的死硬分子。 (5月15日,一名妇女拒戴口罩进入金沙,还呛安全大使。过后,网民迅速对她起底,指她原来曾是一名海军高级军官,曾任一艘军舰的舰长。图源:网络)

所以我们见到陈笃生医院感染群、樟宜机场感染群等瞬时爆发。

三、传播范围很广

第三,因为传播迅速,所以范围广大。 去年四月宣布进入CB“断路器”之时,尽管当时每天几百例甚至上千例,但是,对“压平疫情曲线”,我是有信心的。

为什么?当时很明显疫情主要出现在客工宿舍。客工宿舍由于人员高度密集,共用设施,而且同居同食同娱乐,传播极快。但,客工宿舍可以封闭管理,可以分流;客工年富力强,绝大多数都是无症状感染者,尽管感染比例高达47%(人力部2020年12月数据),但病死率极低,为0.004%。而且,客工满打满算32万人,再怎么说也比社区的500万人少得多,应对的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现在就不同了。尽管官方和专家尚无“新一波”的定性,但我认为现在已经明显出现了新的一波。这一波的最大麻烦是它已攻进社区核心。

我们看看前天的数据。

我关注大感染群如机场感染群、陈笃生感染群,但我更关注暂无关联病例。前天通报38起本地社区病例,是自去年4月底的一年多以来的单日新高。

在这38起当中,出了多少暂无关联病例? 17个。

人数已经够惊悚。毕竟,前几天通报的暂无关联病例,分别为1、4、2起。到了5月16日,竟然一下跳到17起。

我们看看前天通报的所有病例的地理分布,你会更为惊悚。由于卫生部的通报只提供他们的工作单位或学校,我们就姑且以此分析。

看了这张地图,马上联想到什么?四个字,遍地开花。

有一点我忘了告诉大家。这张地图并没有把昨天的所有38起本地社区病例放上去,因为有些是无业的,有些是家庭主妇,等等。

我们以往一直讲,“病毒仍在社区,不能掉以轻心”。

现在,病毒不是“仍在社区”,而是“深入社区”。

四、攻击年幼孩童

第四,孩童似乎更易受变异病毒感染。

仅仅从5月15日至16日这三天的卫生部通报,我们已经见到至少14起小学生确诊。

仅在昨天,Learning Point感染群新增9人,其中5人为孩童家属,年龄介于37岁至55岁,另外4人为小学生,分别是:光华学校9岁男生、光华学校8岁男生、育能小学8岁男生、圣玛格烈小学8岁女生。

这只是统计少儿,还没把3个确诊的理工学院学生和维多利亚初级学院青少年学生算进去。

之所以让所有学校、补习中心、增益课程中心(如钢琴学校、芭蕾学校等)都改为远程教学,怕的不仅仅是学生在主流学校时感染,怕的更是同学A到补习中心A1补英文,到补习中心A2补华文,到补习中心A3补数学,到补习中心A4补科学,然后又去校外的芭蕾课、钢琴课、柔道课、美术课、这个课那个课,只要同学A中招,很容易传给同学B、同学C......;同学B又传播给补习中心B1、补习中心B2;同学C传给补习中心C1、C2......

传播起来不但极快,而且会在不同学校之间传播,范围极广,防不胜防。

这一轮很明显见到相对高比例的少儿确诊。我想,至少有两个可能。

第一、变种病毒或许容易感染年轻人。4月份,美国曾报告,英国变种B.1.1.7主要感染人群为年轻人;新泽西20—29岁的年轻人中,冠病住院率上升了31%,40—49岁年龄组的冠病住院人数增加了48%。

第二、由于本地社区有三分之一人按年龄高低已接种,因此,年龄大的群体已形成一定的保护屏障,但45岁以下青年和少儿仍处于裸奔状态,因此在确诊病例当中比例比去年的高。

尽管目前看来,病毒不会为年轻人带来更严重的死亡威胁,但谁都不愿意自己成为统计数字中的某个数据。

五、挤兑医疗资源

第五,更为麻烦的是,在变异病毒攻击下,出现症状的比例明显比原始病毒感染高。

例如,前天通报的38起社区病例当中,高达32起出现症状,比例近85%,也就是每20人就有17人出现症状。

我们都知道,疾病的最可怖之处,在于它引起症状,甚至让病人转为重症,以至死亡。去年疫情高峰时,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确诊,现在这一波则是出现症状的占很大比例。

出现症状的比例高,转为重症的比例就高,就会对医疗资源造成挤兑,包括基本的氧气供应,看看印度就知道了。

即便说新加坡生产得了氧气,买得来各种医疗设备应急,但有一个资源是现在无论如何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那就是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疲于奔命,甚至由于病例剧增导致医护人员大面积感染而倒下。这才是对医疗资源的最大挤兑。

这还不说医疗人员本来就是跟你我一样的人,他们的生命跟你我一样宝贵。

如果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病死率就会增高。

降低病死率是医学干预的基本目标。如果无法降低病死率,防疫就彻底失败了。

六、疫苗供应不稳

第六,新加坡接种一剂疫苗的比例为30.77%,在全球范围内不算低,但仍远远未能达到群体免疫的要求。

尤其在社区面对汹汹疫情时,30%的接种率无法应对。

新加坡的疫苗全靠商业供应。尽管新加坡已下订单,供应充足,但国际上疫情反扑,疫苗供应不稳,是个问题。

接种二剂疫苗的原理是,第一剂能提供约80%保护,接种第二剂之后,保护效力可以提高至95%。

新加坡的接种策略是,按年龄高低和从事的行业分配先后,年长人群和医护、航空、海事等领域的风险高,因此,着重让他们先接种二剂,然后逐步开放给其他人。

现在,政府考虑改变策略。大部分年长者和高风险领域人员已完成接种二剂,因此考虑接下来的其他人员,与其让部分人员完成二剂接种获得96%保护,不如让多一倍的人先接受一剂接种,先获得80%保护。

假定新加坡现存疫苗足够100万人接种,如果按原来策略,可以保护50万95%不受感染,如果按新思维,则可以保护100万人80%不受感染。

哪个策略较为合适?各有优劣。

七、人们抗疫疲劳

第七,也是最大的风险的,是抗疫疲劳。

抗疫一年多,从去年4月的“半封城”的CB“断路器”病毒阻断,到后来第一阶段解封、第二阶段解封、第三阶段解封,或多或少,人们感觉病毒即便在身边,也是在别人身边,不在自己身边。 (5月15日,一名60岁男子在淡滨尼走动,拒绝戴口罩,当场被捕。图源:网络)

去年疫情高发时,大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认真对待防疫规定。

今年,一切看似风平浪静,不少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出尽法宝,感觉不是在防疫,而是规避防疫条例。

你躲得了政府抓你,躲不了病毒。

七大凶险不怕 我有三大法宝

七大凶险怎么办?

其实,不难办。只要拿出我们新加坡人的祖传法宝就行。

怕输。

怕死。

怕政府。

怕输,别人戴一层口罩,你戴两层。

怕死,赶紧报名打疫苗。

怕政府,现在风声鹤唳,干什么事都有人举报;一旦被抓,准备罚款坐牢。

接下来情况怎样?

短期内,情况很难说,可能转好,可能恶化。

如果目前见到的病例已达到或几乎达到本波的峰值,那么接下来会好转。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最近出现几个感染群之后,对集中出现病例的樟宜机场、陈笃生医院等进行全体检测,同时有TraceTogether“合力追踪”,可以尽快锁定密切接触者加以隔离,降低进一步传播的风险。

但,也有可能现在才刚开始。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变异病毒异常隐蔽而且传播极快,超越目前我们掌握的检测和追踪手段;它一旦占了先机,没有三四周的阻断时间无法遏制下来。

我个人倾向后者。我判断,接下来出现病例大幅增加,属于高概率。

但是,由于已经采取“居家办公”“远程教学”“禁止堂食”等大招,在两三周之后应该能见效。

压,肯定是能压下来的。关键在于,压下来之后,后续怎么办?

我想,还是三个老手段:一是接种,至少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另一是坚持个人卫生,还有一个就是采取安全管理措施——人际距离、限制聚会人数,尽管将来仍会出现病例,但可以降低传播范围,希望控制在零星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