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琵琶仔”离世,捐逾29万元新币回馈社会

新加坡人对穿白衣黑裤,留着长辫子的妈姐,以及穿着粗布蓝衣,带着红头巾的三水妇女一点都不陌生,可是却有一群离乡背井到新加坡找生活的女性因为职业的关系就不常被人们提起。由于际遇的关系这群从中国南来,带着寻找新生活盼望的女子成了“琵琶仔”。“琵琶仔”是广东人对雏妓的通称,后来也成了本地人对青楼女子的称呼。在2017年10月11日往生的何桂棉女士就是一名“琵琶仔”。

卖花抗日 冯璧慧拍摄

第一排深色衣服左五为何桂棉女士

琵琶仔为旧日广东人对妓院里的未成年歌女之称。琵琶仔之俗称可能是因为她在青楼妓寨中的工作是抱着琵琶在酒席间以唱曲娱宾待客而来。琵琶仔是陪酒而不伴寝(俗称“未梳拢”),待成长后方会成为老举(卖身的妓女)。琵琶仔又或者可以解释为处女。

吴昊引王书奴的《中国娼妓史》描述广东之大寨: “(妓女)分两目,曰老举,曰琵琶仔。琵琶仔只是一曲清歌,奉触上寿,老举则两情欢洽可以留髡,故大寨之营业﹒亦分两种,曰酒局,只陪酒的,曰大局,便是荐枕的了......”。

琵琶仔大多是来自贫苦人家的女孩,幼年时被卖入妓寨,由“事头婆”(老板娘,即妓院鸨母)聘专人教她唱歌弹琴,甚至读书作诗。待事机成熟,找到富家老爷、名门子弟,将琵琶仔的初夜善价而沽。

得到琵琶仔梳拢(初夜)的嫖客,可以享受10天的特权,10天后客人便要离弃而去。该琵琶仔就敬上一杯离别酒,唱出离别歌:“有情酒,斟落呢只无情杯,饮过此杯未知何时回,四海江湖尽在此杯,临行玉手指下郎腰背,去舍难返,欲舍难回.....”。之后,该琵琶仔更须挂蓝戴孝,象征丈夫已死,这样她才可以在妓寨里继续卖身。“琵琶仔”失身以后就变为“老举”之身。

清末民初年代本地的琵琶仔扮相

图片来源: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1922年出生的何女士14岁随养父母从中国顺德逃到香港。18岁因为家庭贫穷,不愿意被迫嫁给一个老头子当妾,就自愿被养母以150元,从香港卖身到新加坡恭锡街的琵琶馆。

“月小燕”是何女士的艺名,她人长得漂亮,歌艺又好,很快就成了俗称“三州府”(若泉街,德林街和恭锡街)的红牌阿姑。当年的“琵琶仔”多数是陪客人打麻将,应酬,唱唱歌,喝喝酒,偶尔可以选择性的让客人留宿过夜。何女士把赚到的钱大部分寄回中国的老家。在中国抗日时期,她曾经响应《新加坡南桥筹赈总会》的号召,加入卖花救国的行列,日夜卖花筹款,一星期里就筹得7千多元。此外,每逢中国发生天灾,她也义不容词的为灾民筹款。她也积极为广惠肇留医院筹款,还连续两年获得募捐筹款第一奖。

年轻时的何桂棉女士(月小燕)

日本投降后3年,她终于嫁人从良,当时她已经26岁了。虽然人们认为“琵琶仔”是风尘女子而瞧不起她,可是何女士对婚姻却慎重其事,认为婚后应该守妇道,对丈夫从一而终。她很踏实的嫁给了一个在九八行工作的职员,夫妻俩42年的婚姻生活中活得自由快乐。丈夫在1990年去世,享年80岁。之后,何女士就靠着多年来的投资积蓄一个人生活,直到2017年10月11日去世,终年96岁。

MTExLjY1LjMyLjIzOA==

何桂棉女士

图片来源:联合早报

何女士虽然曾经是个“琵琶仔”,她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她热爱生活,认识她的人都会被她乐观和阳光的性格所感染。她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出身怨天尤人,反而更乐善好施。2008年她立下遗嘱,把毕生的积蓄全额平均捐献给三个机构—— 新加坡广惠肇留医院,新加坡创价学会和新加坡儿童会。根据2020年9月的结算,何女士的遗产有S$295,232.37,三个受益机构各获得S$98,410.79。